王光永(王光永陶藝工作室,徐州221006)
“創新”一詞英文為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本意有三: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1、拋開舊的,創造新的;2、指創造性。看來無論哪種解釋,“創新”一詞的核心內涵還是歸結于更新和創造。新的思想、新的行為都是創新,換句話說,創新就是思前人所未思,行前人所未行。創新是智慧的體現,是發展的動力,無論何種文化、何種藝術、何種技術都無不以創新為引擎,無不以傳承和發展為規律,藝術陶瓷即為這種發展規律之例證。究竟如何創新,便是現要探討的根本話題。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但創新又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的祖先創造發明了陶瓷,并在漫長的探索中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它作為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燦爛文化的一部分而根扎大地,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陶瓷藝術每前進一步,或者說每一次創新,無不是在前人的腳印上實現的。它是藝術和科學的綜合體現,既是物質的產物,又是精神的產物,時時伴隨著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陶瓷作品的造型、裝飾、色彩皆與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往往從某個側面反映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陶瓷的發展,縱橫皆為鏈條式的拉動發展,同時又像臺階一樣,高一級的臺階以前一步的臺階為基石向上進發。以明代陶瓷為例,明代陶瓷可以說在我國的陶瓷史上是空前的繁榮,單在色釉方面就創造性地燒成了鮮紅、寶石紅、翠青、嬌黃、孔雀藍等新品種。“五彩”和“斗彩”的發明,宣告我國制瓷工藝以彩瓷為主的黃金時代的到來。清代陶瓷發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粉彩、琺瑯彩、釉里紅等的燒造成功無不顯示出真正意義上創新的力量,同時也證實了中華陶瓷文化基石上的不竭動力。今天,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地探索,在創新的實踐中時時刻刻在感受基石的力量。腳踏著傳統的大地,創造著現代的文明。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審美和需求,這種需求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要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就要尋找符合時代節拍的語言,因此在藝術陶瓷的創作、生產過程中,尋找屬于這個時代的創新語言,便是當今陶藝家的著眼點和落腳點。
思維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是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以新思想、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思維的創新是原發性的、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藝術陶瓷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作品創新,首先要在思維上創新,其次才是技法上的創新。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當下思維創新對藝術陶瓷發展的重大意義。沒有思維上的創新,想要實現藝術陶瓷作品上的創新是不切實際的。
在藝術陶瓷領域,思維上的創新是多元的、復雜的。方法和途徑雖然很多,但歸結起來也不外乎以下幾種:
(1)人文性思維法創新:這里所說的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進行的思考創新。所謂人文關懷,就是指能為人們所用的,對人們有益的。比如在紫砂壺生產、制作方面,思維方式首先要放在使用上的健康功能上,這種健康功能指的是開發利用新材料的創新問題,其次是使用和審美功能的思考創新。花樣上的變化,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側重于使用性還是觀賞性等等,雖皆屬于創新的內容范疇,但它從屬于前者。這是能夠體現人文關懷的創新內涵,是人文思維創新的根本,而不是只為某種利益的所謂“創新”。
(2)逆向性思維法創新:逆向思維也就是反常規思維,是一種思維創新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維方式通常是自然產生的一種思維過程,要打破這種常規思維方式反彈琵琶。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這在我們進行藝術陶瓷作品的創作中極為重要,也是非常實用之思維方式。此種思維方式往往能夠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思路上的變革,也是腦力勞動的一種形式。在這種意義上說,形式也能決定內容,能使你得到富有變化的創新思考成果。
(3)假設性思維法創新:假設可以說是創新的開始,如同許多夢想變為現實一樣。公元前1500多年,商朝奇肱國人制作的一種能借助風力在天空飛行的飛行物。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奇肱之國,其民善為機巧,以取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壞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至,復作譴之。”《博物志》也有此記載。這樣的記載中飛行物是不是有了飛機的影子,如果把這些未經考證的記載作為一種假設,創新出來的不就是飛機了嗎。假設性的思維比較空靈,展現的遐想是無限的,單就思維上講是很寫意的,如同中國畫一樣不拘泥于實物,不直接模仿,只把握宏觀精要。這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西方,西方油畫則是寫實,達芬奇的作品便是很好的證實,他遺稿里近似飛機樣的草圖,便說明了另一種思維和表現方式的存在。如此種種,都說明前人們的假設與夢想,雖然他們沒有把這些假設與夢想都變為現實,但卻說明了創新與假設的關系。
(4)個性化思維法創新:“個性者乃與眾不同也。”從個性化的思維中尋找創新,藝術陶瓷發展到今天已進入到全新的時代,從泥料、釉料、造型到燒制都可謂是花樣繁多,妙招倍出。不拘于地區,不拘于方法,不拘于規模。拿產地來說,以往的藝術陶瓷集中于陶都(宜興)和瓷都(景德鎮)等少數地區,而當今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陶藝大家,雖然規模不及于陶都和瓷都,但在個性化的創新上卻不無可贊之處,他們往往是從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再跳出傳統,在顧及大眾的基礎上張揚個性,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面貌。符合這個時代的節拍,代表了這個時代的風貌,這其實也是個性化思維的結果。
(5)偶然聯想性思維:一般是有感于某種偶然現象或偶然事件,具有誘發性。這種聯想性思維沒有任何主動的因素,只是由于某種感悟而引起的思維沖動。不是主動的思維,而是被動的誘發性思維,這種思維往往更具備有效性和實用性。例如我們在燒制陶器的過程中出現了窯變,這樣的窯變常常是出乎意料的,是很難有預見性和把控性的,恰恰是這種沒有可預見性的效果,才會使我們感覺到驚奇,并由此而引發超出平常的思維聯想,這種聯想是意外的、別樣的、寶貴的。把意外的聯想進行思維上的加工整理,就有可能上升為一種創新。再如瓷器的出現,就是由于古時候一位老窯工在燒陶過程中,不經意間將溫度燒過了,使得原應該是深色的陶器變成了白色,當時他雖然不知道這便是瓷器誕生了,但經過后來的思考、摸索,瓷器便完善了起來,這就是偶然性創新的極好例證。
藝術陶瓷的創新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它不僅僅局限于某些方面和領域,涵蓋了林林總總的內容。表現技法創新只是藝術陶瓷創新的一個方面,但在這方面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技法是一種表現力,這種表現力承載著創作者的希望,如果表現力不夠,將無法達到作者的創作效果。其次,技法是作品風格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在藝術陶瓷的創新中不能不談技法的創新。
以手工泥塑成型為例,談一點技法創新體會。我們知道許多陶塑的成型是泥片成型法,傳統的泥片成型法是將泥巴拍打成表面光滑的泥片,再通過捏、堆、打等手法使其成為自己想要的形狀,然后再經過表面施釉或處理,最后得到一件精美的陶藝作品。這屬于可以信賴的表現方法,因為這種成熟的技法是經過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運用起來輕松、簡潔、無風險。然而,如果要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效果,那就要創新了。如果要做成一件三維空間約20公分體量的陶塑作品的話,即先把泥巴拍打成片,泥片的厚度要保持在大約0.5公分。拍打好的泥片一般要晾約1小時,然后進行反正揉搓,揉搓的結果便呈現出泥片自然龜裂的現象,這是我們需要的一種肌理效果,有了這種效果再通過撕、拉、提、拽等手法,制作出來的陶塑一定有別于以上傳統手法創作出來的作品,這便是一種創新,是在充分利用傳統技法基礎上的創新,從形式上看雖然距離傳統的表現方法較遠,但實質上是繼承后的創新。因此,這種創新不是懸空的,是根扎傳統中的創新,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
綜上所述:我們都在思考,但思考了未必就創新了,“創新”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它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個實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因此,我們談創新應該是實質上的,是改善舊的、創造新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真正的創新,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思考。
[1]中國硅酸鹽協會主編.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那子純著.思維創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