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宗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333000)
清朝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時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后,手工業、商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到了乾隆時期出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繁榮與穩定,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大門被歐洲侵略國家的船堅炮利打開,中國人民飽受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但是,總體來看對于清代的文化、藝術需要保持客觀、全面的眼光,不能片面地認為清代的藝術是沒落的而持否定的態度。從文化藝術發展角度來看,清代中期以前,文化、藝術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不論在生產技術或藝術創作方面都有所發展。中期以后,社會動蕩不安,藝術創作方面走向了“下坡路”,陶瓷藝術裝飾方面更加趨向繁瑣堆飾,格調不高。
清代的陶瓷業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以景德鎮為燒造中心,在陶瓷生產技藝上仍然有不少創新。據《古窯器考》記載,景德鎮全盛時期,制瓷工人達到二十余萬人,陶瓷行業空前繁榮。此外,據《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在景德鎮設立的官窯分為三種,“官窯尤精者命曰御窯,御窯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窯者,妃嬪以下者所得用者也。”“清代王公大臣燒造瓷器,……各有堂名題款。”而景德鎮的民窯也在清朝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擴增,其質量技藝往往有超過官窯的。據《陶錄》、《陶雅》等書曾評論:“官窯不如客窯,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整細膩,不敢草率,并且各其所長。”
綜合分析清代陶瓷業的細況,不難發現其原有清朝在制度上廢除了以往的編役制,實行了“官搭民燒”,這就有效地刺激了民窯生產瓷器的積極性,推動了景德鎮瓷業的向前發展。
當然,清代陶瓷的生產除了景德鎮以外,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據統計,乾隆時期全國重要陶瓷生產地就有四十余處,包括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四川、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等十余省。其中,一些產瓷地的瓷器還頗具特色,如陜西生產的青花瓷,色彩青翠、筆力豪放,富有濃厚的民間色彩,所燒制的青花魚紋盤堪稱青花瓷中的極品;再如湖南醴陵的釉下彩,瓷器顏色白中泛青,紋飾淡雅脫俗,深受歡迎。
清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一般分為順治時期、康熙時期、雍正時期、乾隆時期這四個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產品都打上了所屬時代的烙印,并形成了不同的產品特征,為組成清代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家族”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期,對清代陶瓷工藝有著新的重大貢獻。
明代末期官窯基本停止生產,民窯出現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并很快形成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明代青花瓷題材長期受官窯限制,很難進行自由創作,題材狹窄,受到傳統審美思維的影響,真正的文人山水畫很少在青花瓷中得到體現,官窯停產,大批巧匠良工流散到民間,使民窯創作水平驟然提高,也使得這一時期的陶瓷裝飾、繪畫題材變得更加豐富,題材范圍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題材變得豐富與清代文化背景是研析清代陶瓷藝術發展概況的重要前提。
清代在文學、藝術、哲學、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人才輩出,異彩紛呈。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清代的小說《紅樓夢》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學的高峰,也成為盛世文化的重要標志。清代也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文化繁榮景觀。
清代為中國文學繁榮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土壤,明代以來的章回體小說與傳奇戲曲在不斷地完善,從明代初期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后,歷史演義與英雄演義小說以及相關的戲曲文學大量興起,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注,以后的長篇小說層出不窮。尤其是康熙年間的小說與戲劇創作也進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而且清代的一些征戰對現實有著不可忽略的直接影響。在這種文化背景渲染下,畫工們很容易地就會把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作為瓷器的裝飾題材得到表現。
明、清時期的五六百年正是中國古代版畫發展的高峰期,尤其是具有藝術性、欣賞性的版畫特別盛行,所謂藝術性、有欣賞性版畫,就是指版畫“有如畫譜、獨特幅版畫,又如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書籍的大量插圖。”小說、戲曲、文學與版面藝術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影響著康熙時期陶瓷裝飾的題材選擇與裝飾工藝技巧。
清代留給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筆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清代的鼎盛時期,是清朝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經濟、政治實現的“三連冠”,史稱“康(雍)乾盛世”。在這樣空前絕后的時代,注定了清代陶瓷藝術得以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歷史印證了清代陶瓷業發展的蓬勃,也為其留下了清晰的注腳:清代皇帝歷來重視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官搭民燒”、“御窯廠”、“督陶官”等制度,為當時陶瓷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代正是在這種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文化昌盛的社會背景下,陶瓷藝術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并且在發展中以包容的胸懷“洋為中用”,吸收外族紋飾特色,使外來文化因素積極地融入到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中,使之相互融合,并將陶瓷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朝的文化是包容的:包容官窯與民窯的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包容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存。因此清代陶瓷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花鳥題材在各個時期都得到充分的表現。
清代陶瓷繪畫特別突出的是大量的人物題材的畫面,有表現歷史人物的,如關羽、李時珍、魯班、李冰、蔡倫、黃道婆、畢昇、屈原、曹操、李白、蘇武、諸葛亮、四美圖等,真可謂包羅萬象,含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人物。還包括一些歷史人物,如韓信追蕭何、將相和、昭君出塞、唐僧西天取經、蘇武牧羊等,這些傳說故事都是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寄托著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向往。人們喜愛有著大智大勇的人物,崇拜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歷經千險萬難而不屈服的仁人志士。他們在民間有著極好的口碑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畫什么愛什么,一方面是因社會民眾喜愛這些人物的原因,另一方面以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作畫,可以得到更多欣賞者的“解讀”、“讀懂”,很容易建立起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橋梁。
清代陶瓷繪畫中,賦予了花鳥題材更多的新意。受清代國畫繪畫技法的影響,也許是一些折枝花鳥畫比人物畫、山水畫略顯淡雅,加上清代文人寫意畫的興起,并一度被人們視作正統的繪畫藝術形式,善師的景德鎮陶瓷畫工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花鳥題材在青花收到極大的追捧,特別是康熙青花花鳥畫能發揚明代成化時期清雅高潔的格調,并賦予了其更強的繪畫性,畫師們根據特定的花卉配以特定的詩句,從而使得花鳥題材與書、畫結合得更有人文氣息。
清代山水題材運用到陶瓷繪畫中,實在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當時畫壇崇尚董其昌“南北宗”論——山水畫法以元人的格調為基礎,適當參用一些西洋畫的光影法,來形成陶瓷藝術山水畫的特征。從工藝角度來看,由于山水題材在陶瓷繪畫上表現出淡雅的效果;從畫意來看,其筆法相通于當時的文人山水畫,同時吸收了版畫的山水表現手法。
清代陶瓷繪畫中山水題材創作深受清代初期 “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祈)畫風的影響,在山水題材繪畫方面創造出新的風格。“用筆能虛而沉,嫩而蒼,即筆見墨;用墨先淡后濃,先濕后干。善用積墨發,即墨見筆。樹林、山、水布景,設色之法學古人,而能變化運用,不拘成規。”形成了清代山水題材創作的一套完整思路,也為山水題材在陶瓷繪畫中的靈活運用提供了一條“萬法之宗”。
要深入了解清代陶瓷繪畫中的特征,不僅僅要全面了解清代歷史以及清代社會文化背景,還需要通過了解清代陶瓷繪畫中的主要題材與其他歷朝歷代中的表現異同,從而管窺見豹,能夠挖掘清代陶瓷繪畫中的重要技法,為當代陶瓷藝術創作所運用。
[1]李曼.明清時期陶瓷石榴紋裝飾特征演變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0.
[2]王文君.淺析陶瓷書法在粉彩裝飾中的運用[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02.
[3]宋榮欣.論繪畫藝術的語言形態[J].中國美術館.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