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順明
(宜興 214221)
長久以來,紫砂茶具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其以紫砂陶土為原料,運用特殊的加工工藝制作成坯,再經高溫燒制成紫砂陶茶具,在適當燒成溫度范圍內,紫砂壺產品呈雙層氣孔結構物相,有一定的氣孔率,透氣性好。
紫砂壺藝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歷代名匠運用大自然賦予宜興獨特的紫砂五色土,創造出了千姿百態的壺藝佳作。紫砂壺氣質獨特,是構建在立體的造型與平面的設計之間,有別于日用的容器,也有別于純造型的雕塑藝術,它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涵了壺器的造型、材質、工藝、展示及功能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多變的造型和手工工藝,吸引了許多文人騷客參與紫砂壺的制作。采用宜興紫砂陶材質,運用新的工藝方法創作的“大象壺”(見圖1),壺的造型和裝飾寓含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賦有傳統文化素養創意,努力表達中國傳統元素和工藝與現代藝術、科技和生活的完美融合。使用“大象壺”沏茶待客,可以和諧招待時的氣氛,增加大家的飲茶情趣,在飲茶過程中體悟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深邃和先賢哲學思辨,增加審美情趣和愉悅。
圖1 大象壺
“大象壺”設計容量約400毫升,壺的主體為方形身筒,附件有壺蓋、嘴、把、鈕、頸、足。壺鈕為一淺浮雕,飾雙魚太極圖形,此壺的中心,“雙魚太極圖形”與壺蓋的“易經八卦圖形”相呼應,讓人產生聯想。“大象壺”形昭示天地之形,那么人的參與就帶來生機,主觀能動就顯得不可或缺,而且發揮主觀能動的時機、位置、努力程度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就會不同。如此,易經思想在“大象壺”的使用中獲得生動演繹,形意相生可謂水到渠成。壺把內部虛空呈如意形,外側上部顯剛,下部現柔,與壺身筒和頸互補融合、剛柔相濟,這樣壺的造型外觀會顯得勻稱,整壺展現出均衡、飽滿,以大小、高低、動靜的對比形成各種變化,富有節奏感,從而突出主題。同時,身筒的剛直線條、平面及壺頸的圓弧面,可予文化內涵進行清晰、流暢的表達。
“大象壺”的設計產生于需求,設計來源于生活,一個好的砂壺作品具有美觀和視覺效果,兼具實用性能和鮮明的人文色彩,可以說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種藝術,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裝飾等文化特質往往是砂壺作品升華境界的要素。
方形身筒作為“大象壺”的主體,圓形壺頸和壺蓋作配合,以體現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思想,這是“天、地”的“象形”。易,陰陽嬗變;道,虛靜自然。二者都揭示了任何事物內部存在相互對立面且相互依存和轉化的運動規律。“大象壺”的外觀呈天地方圓之形,有自然之道;內部為二元相對,有陰陽之道;“大象壺”的使用隨機而動,有陰陽變異之功。“大象壺”比較淺顯、直觀地演繹了《周易》、《老子》的一些思想。至此,基本實現了創作者的設計創作目的:一個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的整合體——“大象壺”。
“大象壺”把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需要通過結構、造型、裝飾、功能等表現出來,營造出新的語境。通過主體形態及構件等造型要素,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情感上的滿足。主體方圓結合,黃金比例的方形大塊面及三維直線條給人以正大光明、穩重端莊之感,圓形壺頸及圈面則有提綱挈領、動靜轉化之意,使主體設計盡可能地融入情感的因素,這是一體化和多元化的有機統一。從俯視圖看壺主體,圓面與方形面積比例協調、均勢美觀。方圓線、平面視覺元素的組合和搭配,表現設計的審美情感。常見的方、圓,其夸張、變形能喚起觀者一定的情感體念和審美理想,能夠創造出特有的情調和氛圍,玲瓏、端莊、華麗、拙樸、挺拔、潤澤等由造型形態引起的意念隨著人們的聯想而產生,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和對美的感知。
特定的造型,賦予了紫砂壺生命的情感和無聲的語言。貼近生活、不斷挖掘、提煉素材是創作和展現紫砂陶瓷藝術的源泉;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注入人文思想,是提升和發展陶瓷藝術的重要方法。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推崇自然和諧的美,道家對古代文論思辨是經由超越性的“象”實現的。“象”一方面借助對“形”的反沖而與形而下的物象、器用相勾連,另一方面又直指形而上的世界而與“道”體合一;同時,對“道”的把握也是借助超越性的“象”實現的。正如莊子寓言“象罔得珠”所示,“大象壺”就是嘗試著對紫砂陶瓷藝術的探索和創新。
[1]張宏彥著.中國考古學十八講[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辛華泉編著.形態構成學[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3]韓巍編著.形態[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4]洪再新編著.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
[5]夏俊偉著.中國紫砂茗壺珍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6]宜興丁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編.宜興陶瓷制造[M].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年.
[7]劉大鈞主編.大易集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南懷瑾著.禪宗與道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