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華
(宜興 214221)
中華文明燦爛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飲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壺為最佳,因功能簡單實用備受追捧,冠絕于世,清人李漁《雜說》贊之曰:“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陽羨。”然而紫砂茗壺經久不衰不僅僅因為其優良的使用性,且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紫砂壺逐漸在手工藝人和文人的合作下,從單純的器具脫胎成為集書畫、雕塑、陶刻、金石等多種藝術門類于一體,包含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清代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也對紫砂壺贊譽有加:“一瓷罌耳,價埒金玉,不幾異乎?顧其壺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
紫砂壺發展至今,已趨于成熟,形成了光器、花器、筋囊器三足鼎立的態勢,三者互有融合、互有借鑒,共同訴說著別樣的紫砂歷史。“千禧龍珠壺”(見圖1)為千禧年到來之際創作的一款作品,現就從文化意蘊、裝飾、塑型三個方面簡要闡述其創作。
圖1 千禧龍珠壺
“千禧龍珠壺”在創作過程中采用全手工制作,選用黃龍山早期的紫茄泥,使得整壺在完成后色澤沉穩、清秀溫潤、端莊典雅。壺嘴、壺把均為龍首浮雕,各有不同:壺嘴直挺向上,龍頭昂立嘯天,出水口為龍嘴,含而未吐,此為龍之靜態美;壺把為扭身吞吐之龍,龍頭面對壺身頷首吞吐,有俯視天下之傲然,為動態美;壺鈕為三味真火環繞明珠,與壺嘴、壺把交相輝映,作為紐帶將動態、靜態美勾連在一起,寓意二龍戲珠。壺身整體呈佇立的三足小鼎,壺腹飽滿、圓潤可人,壺底三足鼎立,給人以穩健大氣之感。
在千禧年創作“千禧龍珠壺”具有特殊的意義。中華文明歷經千年代代相傳、薪火不息,在下一個千年到來之際,采用龍和鼎作為主題,創作同樣為傳承工藝品的紫砂壺,一方面彰顯了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能力,謳歌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中華民族越發強盛的美好愿望。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被視為立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而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獨特的龍文化,與鼎同為古代皇權的象征,為中國的大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傳龍創生在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中,不同部落的古人們相信自己是某一生靈的后代,并以之為部落圖騰,當信奉牛、虎、鹿、鷹、蛇、魚等圖騰的氏族走向聯合的時候,這些圖騰標志也相互融合,提取牛、虎、鹿、鷹、蛇、魚等主要特征加以改造,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這就是“龍”。直至今日,龍仍然有著旗幟性的地位,為中國的統一和繁榮發
傳統的紫砂壺裝飾手法主要有雕刻、絞泥、泥繪、嵌泥等,“千禧龍珠壺”在壺嘴、壺鈕、壺把的塑造上應用了浮雕的技法,將雙龍戲珠演繹得活靈活現。另一大亮點就是在于其壺身采用的鋪砂裝飾手法,要制作一把鋪砂壺制作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首先是鋪砂顆粒的選擇考究,其質性一般要求高于壺坯體的質地,否則會出現不相融等現象;其次便是在按壓過程中,坯體表面容易刮花,更為考驗陶藝家的手法;最后在燒成過程中更是對壺體的收縮率有著極高的要求。正因為其較低的成壺率,鋪砂壺受到藏家喜愛、追捧。“千禧龍珠壺”在鋪砂過程中,為加強鋪砂顆粒與壺體本身泥料的對比度,顆粒選用質地優良的明黃色段泥泥料,壺身泥料配以黃龍山原礦紫茄泥,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段泥沙粒好似群星閃耀,壺身化身為無限的宇宙,在群星的映襯下更為深邃、悠遠,龍珠(壺鈕)在三味真火的圍繞下凌空映照,雙龍(壺嘴、壺把)在星空之下盤旋斗法,各顯神通,爭奪龍珠。整壺通過物象的呈現,色差的對比刺激視覺感官美的生成,再由視覺感官美升華為一種心靈的享受,使人仿佛回到遠古神話時代,暢游其中,流連忘返。
紫砂壺的創作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泥塑為壺,而是自省、自悟、升華的過程,是對自身技藝、學識、修養的一次總結。每一件作品便是一個節點,是一個時期的形象再現,一個個節點共同組成完整的藝術人生,只有不斷地開拓創新、積極奮取、完善自我,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楊永善.陶瓷造型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白曉銀.鼎與鼎文化[J].青年文學家.2009(21):140-141.
[3]錢其琛.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J].科技智囊.2007(10):15-16.
[4]蘇敏.淺談紫砂泥料的調砂、鋪砂及抽砂工藝[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z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