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美華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把成功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外,其本身也是人文情感的載體,它并非憑空臆造就能成器,而需依靠制壺人的聰明才智與發現眼光,經充分構思創作才能完成。因而,當我們制作、使用或欣賞紫砂壺時,必定是帶著一顆虔誠的心靈而來的,以此感知壺與人在內質上的統一與融合。
紫砂壺的發展歷史不過五百余年,但其能夠完全脫胎于粗陶器皿,成為令世人鐘愛備至的高雅藝術品,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其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豐富的文化內容經紫砂壺演繹,得以呈現出全新的意味,而經過了文化熏陶的紫砂壺,則無限提升了其自身的內涵魅力。縱觀古今紫砂壺藝之精品佳作,無不滲透著濃郁的人文氣息,令人感觸而神往。
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紫砂壺作品數不勝數,而以竹文化這一素材進行創作的紫砂壺更居其重要之位。竹文化是紫砂壺作品中最為常見的一個創作題材,究其原因,應是中國文人對竹子的特殊情結所致。中國人喜愛竹子歷來已久,從古至今,從最早的狩獵用器到用竹簡來記載文字,再到文人墨客、藝術家以竹為題材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等,竹子早就不再僅僅是自然山間的普通之物,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民族氣節的象征。而紫砂泥胎的可塑性無疑為表現竹文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載體,因此,紫砂茶具中以竹為題材的創作很多。如何能既反映竹的外形,又承載竹的文化內涵,一直是許多紫砂藝人苦苦思索的問題。
陶都宜興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然條件優越,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贊譽,萬頃竹林似碧波蕩漾,這種源于自然的美震懾人心,也與紫砂藝術不謀而合。這把名叫“三腳竹韻”(見圖1)的紫砂壺便是以竹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其形秀美典雅、格調清新簡約,整體而言,此壺集生動造型和深刻內涵于一體,是表現竹文化的典范之作。由于紫砂壺本身便是兼具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因而此壺無不向人們呈現出其功能、造型、材質、工藝和品味等方面的美感。
圖1 三腳竹韻壺
紫砂壺的造型有圓器、方器、花器和筋紋器之分,圓器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花器生動逼真,筋紋器嚴謹有序,具體談“三腳竹韻壺”的造型,則更是絲絲入扣、刻畫逼真,為典型花器造型。在這把壺上,壺體局部恰當部位被塑造成竹節的形態,富于強烈的藝術風格,灑脫而美觀,達到了花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準則。壺身圓潤,相對扁圓,底部外鼓而下沉,顯得格外豐滿,也極具張力,增加了整壺的平穩感。柔和的曲線營造出濃郁的線韻,將壺身構架在不同方向和曲度的線條之中。壺底由三支竹根狀的壺足支撐起整把壺的平衡,與壺身風格渾然一體。壺的嘴、把、鈕均以竹節裝飾定型,壺嘴由兩段竹節巧妙地形成一個三彎流的姿態,壺把為一枝幼竹,竹節清晰可見,盤繞延伸出一個圈狀把,美不勝收,壺嘴與壺把前呼后應,無任何累贅冗余之處,氣韻高潔的壺鈕則由一段破土勁竹塑成的橋狀鈕,生命之力量呼之欲出。壺身和壺蓋上分別貼飾竹葉幾片,惟妙惟肖,勁道十足,雖未加染彩,卻猶顯樸素。“三腳竹韻壺”的創意取材于竹,造型均以竹節演示,更裝飾片片竹葉,動靜相宜,整體散發著自然風韻,宛若天成。
該壺除了惟妙惟肖的造型之外,材質與工藝亦追求上乘。胎泥細膩而不含雜質,紫韻生動,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澤無形地增強了整體藝術效果,而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藝,注重每一處細節與整體的關系,不留任何審美死角。完美的造型同時烘托出整把壺完美的實用性能,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緊、出水流暢,經日久使用,滌拭日加,便自然煥發出黯然之光,入手可鑒。
“三腳竹韻壺”對竹文化的提煉處理頗為得體,于簡約中生發竹韻,就像初春生發的嫩芽,帶給人生機勃勃的氣息。于此同時,其內在的象征意義也凸顯出作品不凡的品味之美。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廣泛的寓意,比如古人常以竹子來比喻君子氣節,鄭板橋的詩歌《竹石》便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詩句來贊揚竹的氣節,而古人也將竹與松、梅并稱“歲寒三友”,比喻堅貞的友誼,或將竹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比喻其高風亮節的品質等。“三腳竹韻壺”將這些生動的寓意融入壺中,使人們在品壺、用壺之際能夠感知和體會竹的精神,從而進入更深層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