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繼明LAN Ji-ming;張仕哲ZHANG Shi-zhe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承德 067000)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 067000,China)
人類歷史的腳步已經邁入了二十一世紀,由于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網絡的全面普及,可以說人類社會已經全面步入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中,計算機的影響遍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其應用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起,經過六十多年的量變積累,計算機科學不僅發展成一門先進的、前沿的、系統的獨立學科,而且成為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都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文化現象,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計算機文化(computer literacy)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1981 在瑞士洛桑召開的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根據計算機的發展狀況,以及計算機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計算機文化這個新的概念。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已經正式步入了信息化時代,時代在前進,計算機文化的含義也不斷發展和變化,人們除了掌握必備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具備敏銳的計算機技術開發與應用意識、計算機網絡協作意識,還有在使用計算機時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使計算機技術在現代信息社會中能夠發揮出最佳效能,從而使計算機真正成為一種社會化工具,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現象。
計算機同其它人類使用的工具一樣,是人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明產生的。計算機文化的主體就是計算機,它的最初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進行科學計算,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計算機,就是能夠進行計算的工具。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視角拉長,站在歷史高度來看一看人類在計算工具上的發展。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原始社會人們學會了結繩以計算,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唐代,人們又發明了“算盤”這種有相應的計算法則并能保存計算結果的計算工具。從十七世紀開始,歐洲人相繼發明了許多用于計算的機械式的計算機,到本世紀40年代,這種用于計算的機器都已發展得相當完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誕生于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它的主要部件是電子管,也是第一臺真正的數字電子計算機,是人類真正走入計算機時代的標志,同時也預示著計算機文化真正開始慢慢融入人類社會。隨著ENIAC 的問世,計算機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行道,運算速度越來越快,體積和功耗越來越小。計算機程序設計高級語言的出現,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誕生,PC 機(個人計算機)的推出,計算機網絡的發明等等,使計算機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系統學科。以上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反映出了人類的文明發展,顯示出人類文化的獨有特征。
計算機技術作為現代信息社會的核心,已經成為聯系整個人類社會的紐帶。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這種發展趨勢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軍事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已經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計算機文化是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誕生最晚的,而發展最為迅速,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人類文化。計算機文化帶給人類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無論是生產、生活方式,還是工作、學習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都因為計算機文化面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源于計算機文化與其他人類歷史中出現的文化的區別,也是計算機文化獨有的文化特征。
3.1 數字化特征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提出了計算機的主要構成理論,其中的一條就是計算機是以二進制的形式來存儲和處理數據的。數字化簡單來說就是將許多復雜多變的信息(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轉變為一系列的二進制代碼,輸入到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計算機是計算機文化的基礎,而數字化則是計算機運行的基礎。
3.2 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計算機的出現就不會有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縮短了時間和空間,能使人們以高速、便捷的方式獲得并傳遞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將提供給人類非常有效的通信手段,促進全球各國人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對話,增進相互理解,加速社會前進的步伐。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計算機是時代的標志、是信息化的標志,計算機文化使我們能夠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共同進行文化的傳遞和交流。計算機和通訊設備行業為主體的IT 產業,我們通常稱之為信息產業,又稱為第四產業,這個產業也是計算機文化中信息化的體現。信息產業是一個朝陽的產業,正在高速發展,在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生產總值已經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45%-65%。這是任何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擬的。
3.3 網絡化特征 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方向之一就是計算機網絡,尤其是國際互聯網(因特網)。網絡化是指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及各類電子終端設備互聯起來,按照一定的網絡協議相互通信,以達到所有用戶都可以共享軟件、硬件和數據資源的目的。通過網絡,坐在家里我們可知天下事,可以在網上購物,可以在網上聊天,可以在網上娛樂,可以在網上學習、工作,可以在網上……。總之網絡讓我們無所不能,它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它讓我們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使我們沒有了民族,沒有了地域之分,人與人之間可以隨意交流。
3.4 計算機文化知識更新周期短 這是計算機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又一顯著特征。電子計算機從誕生到如今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左右,可其軟硬件及相關的學科理論、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以我們接觸最多的PC 機(個人計算機)來說,軟件方面,從最初的字符操作系統DOS 到現在的WINDOWS7 不過三十年左右就更新了七、八個版本。硬件方面的更新速度就更快了,在上個世紀,英特爾公司(INTEL)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了一個摩爾定律,他預測用于制造計算機的主要部件的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 個月就翻一番,而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定律,可見計算機更新周期之短。
由此可見,計算機文化是朝氣蓬勃的文化,它將改變我們接受教育的觀念,對于計算機文化的教育要做到經常更新知識,接受“終身教育”,這也是信息時代教育的主要特點。
人類在長達三百萬年歷史中,先后經歷了二百萬年的采集野物、一百萬年狩獵游牧、六千年的農業、三百年的工業以及剛剛開始的信息加工等五個不同的生產對象時期。從這五個時期可以看出,歷史的腳步和頻率是越來越快了。尤其是在剛剛開始的信息社會,我們所創造出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前的總和,而這個速度還會不停的加快。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計算機文化的出現,計算機文化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當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將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
[1]郭麗霞,曾志峰.計算機文化探討[J].懷化師專學報,2001,20(2).
[2]賈國榮.從計算抓特征看計算機的文化因素[J].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5).
[3]孫小禮,馮國瑞.信息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