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明LI Xiao-ming;孫智妍SUN Zhi-yan
(大連理工大學,大連 116024)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目前,針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比較廣泛,深入研究和探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現狀、測評體系是關系國家、社會乃至教育事業興衰的重大課題。高等學校如何培養大學生,培養怎樣的大學生以及大學教育管理方法科學化的理論與實踐、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等關鍵問題越來越值得關注。
本文一方面深入總結思考高等教育工作方法的內在規律,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教育管理導向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問題,依托時代背景,詳細論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與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我省高等學校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劉淑艷、楊紹輝認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尤為重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結合是加強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遼寧工學院袁凱峰認為,結構化能力是大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策劃能力、領導能力、執行能力的綜合體現,職場素質是與結構化能力相關的綜合素質,系統制定行動方案并采取恰當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開展,是取得高績效的重要手段。遼寧師范大學李成等人將藝術研究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
通過分析上述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研究者都是科學選取國內綜合大學多個或固定專業的部分學生以及同等類型國內或國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而且其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在綜合評價內容上主要圍繞社會公德、家庭角色、職業塑造、學術誠信、網絡道德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展開。王克仁等人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身心素質確定為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文士博把道德評價內容分為誠信品質、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自我控制、個性發展五個方面。在分析方法上,有研究者從純理論的角度出發,構建了系統理論體系,通過設計調查量表進行調查分析,對調查項目進行一般的統計學描述,還有少部分學者運用簡單的統計學方法檢驗以及方差分析等對調查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只有極少文章運用較復雜的統計學方法對資料進行較深入的分析和對數據進行縱向挖掘。
綜上所述,省內外研究狀況的一般特點如下:①省內外學者的研究相對縱向,缺乏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內容的全面、有效的詮釋;②有學者歸納了目前國內高校常用的六種學生評價方法,各高校通常僅使用一種,并單一的以“評語”或“評分”的方式給出評價結果,但缺乏客觀性、全面性、比較性和差異性;③關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科學性和規范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歸納和提煉;④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面,針對樣本取材缺乏典型開放性引導量表,在重點分析和具體操作上,高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并不充分;⑤極少學者在文科大學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方面有所研究。
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評測應基于時代背景下的國家需要,內容應涵蓋大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初期科研能力;基本道德素養、宏觀認知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質、社會實踐和就業實習能力、參與文化活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服務及參與社會工作的能力等。建立立體評價模型,指導性開展大學生評測,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自我,健康推進自我塑造。其內容主要包括:
4.1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①全面性原則,即系統、全面地收集評價信息,分析影響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因素,準確界定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容;②教育性原則,即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注重高校教育職能,通過評價促進大學生自主地向我們教育的目標方向發展;③發展性原則,即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促進大學生德育工作有效開展,既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又進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④針對性原則,即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對象,更關注的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針對性地作出評價。
4.2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層次結構模型的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基本行為規范、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文化課程學習及專業素養、文化素質拓展、社會實踐效果驗證、綜合能力、身心素質、心理狀況的綜合反映,因此一級指標將基于各高校綜合素質的內容進行確定。根據一級指標的層次結構確定二級指標,各二級指標包括相應的三級指標,以及對應的數據采集法和采集人員。
4.3 各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及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權重是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需要設置權重。根據文獻研究,國內研究者大多采用了AHP 層次分析法。建立本指標體系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5 個一級指標、15 個二級指標和33 個三級指標的權重進行設置,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進而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5.1 通過評測,實現評分結果與保送研究生、就業創業、各類資格證書考取和出國深造等方面的對接,以大連理工大學為試驗點,推廣評分機制,與未實行評分機制的高校(或某一高校的部分專業)開展橫向比較,得出最終結論。測評指標體系,經專家打分測試之后,連續施測部分學生,在實施全員育人過程中,結合實施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門開展聯合評價,促進評測最優化,得出指導性數據并及時修正。
5.2 科學合理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為大學生綜合評價研究和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理論參考與指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測評體系為帶動整體道德素質和文明素質的提升,帶動高校校園環境的不斷優化,促使該高校師生道德水平不斷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諧有序,以榜樣帶動群體,涌現全國道德楷模、全國優秀大學生標兵、全國優秀畢業生典型等經典案例,全面帶動教育科學化的實現起到了重要積極的作用,也是未來高校教育管理體系建構的重要研究方向。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劉淑艷,楊紹輝.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實踐活動研究[J].前沿,2012,24:152-153.
[4]董卓寧,張江,張弛.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與實施方法研究[J].教育探索,2012,12:120-121.
[5]甘泉,胡俊英.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體系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1,2(1):37-40.
[6]戴國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1(1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