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經典的軍事學著作之一,不僅闡述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外交思想。它重視以外交的手段解決國家爭端,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重視地緣外交。孫子的外交思想對當今國家間處理外交關系仍然有深刻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孫子兵法 外交 思想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經典的軍事學著作之一,它博大精深,不僅闡述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和謀略思想,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外交思想。不但在幾千年前對國家關系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穿越時空,即使在當今世界,孫子的外交思想對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一、孫子對外交的基本態度——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孫子對于外交非常重視。他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把取得戰爭勝利的手段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謀略手段,第二等是外交手段,第三等是與敵人的軍隊交戰,第四等是攻打城池。他認為,伐謀和伐交是處理國家關系應該首選的手段,是上等的策略,而通過戰爭、運用軍隊則是“為不得已”,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事實上,伐謀也就是國家戰略以及整個的用兵戰略,也是國與國戰略思維之間的一種對抗和制衡,這同樣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外交。由此可見,孫子極力主張以戰爭以外的手段,也就是外交手段來謀求勝利。孫子之所以如此重視外交,源于孫子的慎戰觀。孫子是主張謹慎對待戰爭的,他在《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于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對待。孫子清楚地認識到戰爭對于國家造成的負擔和傷害,他在《孫子兵法·作戰篇》中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日費千金,則十萬之師舉矣。”大凡用兵打仗,動用輕型戰車千輛,重型戰車千兩,然后集合十萬軍隊,越境千里,遠途運輸,前方后方的費用每天要耗費千金。那么造成的結果就是“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軍力耗盡,財富枯竭,國內家家戶戶空虛。正因此孫子十分清楚戰爭的危害,因此,孫子尤其重視通過謀略和外交手段來處理國家關系,解決國家爭端。
二、孫子的外交戰略——全勝戰略
在孫子的戰爭理念中,有一個核心理念——全勝戰略。所謂全勝,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的是兩國兩軍交戰,以保全敵國、敵軍,使之完整降服為上策,而通過戰爭手段擊破敵國、敵軍就是下策。在孫子看來,百戰百勝并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手段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就是孫子的全勝戰略。全勝戰略應該說是孫子的用兵戰略,同時也是孫子的外交戰略,它的核心精髓就是通過戰爭以外的手段解決國家爭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進入當今社會,這一戰略被廣泛地應用于國家戰略和國家關系。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鑒于新的國際形勢,尤其是核武器出現以后,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國軍事家、政治家的高度關注,在處理國際關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指導和借鑒,成為一些國家包括美國制定國家戰略的重要依據。首先注重《孫子兵法》這一思想研究的是英國學者利德爾·哈特。1963年,他在格里菲思的英譯本《孫子兵法》序言中寫道:“在導致人類自相殘殺、滅絕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譯《孫子》這本書了。”他在《戰略論》一書中又說:“最完美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戰斗而能達到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盡管這種不流血的勝利是極其罕見的現象,但是物以稀為貴,它的意義不是迅速減少,而是不斷增大。正是他吸收了《孫子》這一思想的合理內核,提出了他認為比直接路線優越得多的“間接路線”戰略。1978年,美國戰略中心領導人福斯特和三好修等人根據《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和“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民——必以全爭于天下”的思想,提出了以“相互確保生存和安全”取代“相互確保摧毀”,由美、歐、日共同圍堵、壓垮聯的新戰略。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真正的戰爭》一書中,運用孫子伐謀、伐交的思想正式提出“相互確保生存”的戰略思想。他的另一部被稱做“為西方世界設計的綜合性全面戰略”的著作《不戰而勝》,書名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縮略語。1986年,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運籌帷幄》一書中提出利用中國鉗制蘇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壓倒對方的地緣戰略思想,也是受啟于孫子的思想。在結論性的最后一章開頭,就引出《孫子·謀攻篇》“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和“故上兵伐謀”這兩句話。在書的末尾他說,“孫子說,‘上兵伐謀。進行持久的歷史沖突,情況亦然。模仿孫子的話來說,美國欲在美蘇爭奪中不戰而勝,上策是挫敗蘇聯的政策和利用蘇聯的弱點。”而新中國從萬隆會議以來一直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以戰爭以外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這與孫子兵法的全勝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一理念是對先哲“全勝”政治智慧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的世界大勢。這是孫子兵法對國家戰略的影響。
三、孫子的地緣外交思想——衢地交合
《孫子兵法》非常重視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影響,在孫子十三篇中專設兩篇闡述地理環境因素,而孫子的地緣思想同樣被廣泛應用于外交領域。他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也就是說,軍隊出征遇到難于通行的地區,千萬不可宿營扎寨;行至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地區,要聯絡諸侯,結交鄰國;適逢交通不便,水草皆無,難于生存的地區,要急去勿留;誤入進退兩難,易被敵圍的地區,要巧設計謀,防敵襲擊;陷于前不得出,后不得退,非死戰就難于生存的地區,要毫不猶豫,殊死奮戰,死中求生。endprint
“衢地合交 ”本來是一種戰場情況,而現在經常應用于國家戰略和外交中,即在多國交界地帶,注意結交各國盟友,以為己援。中國是世界上地緣環境最復雜的國家之一,也是幅員遼闊的陸海復合型大國,目前,中國與陸上鄰國邊境領土爭議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與周邊國家解決島礁歸屬和海洋爭議問題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無論是陸上方向還是海上方向,都存在不安全的隱患。中國與鄰國之間、鄰國與鄰國之間歷史和現實矛盾錯綜復雜。眾多鄰國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多元、經濟發展不平衡、歷史遺留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紛爭交織,構成了長期以來的地區動蕩和武裝沖突連續不斷。面對的現實是,西部近鄰的阿富汗戰火尚未停息,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活動猖獗;東部近鄰的日本急于成為軍事大國,軍事外向化漸趨明朗。尤其是2012年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導致中日關系降至了冰點。朝鮮半島更是熱鬧非常,朝鮮以戰為恃,動輒嚷著要打仗,已經進入了全民戰備的狀態。美國稱之為“戰爭訛詐”。而越南漁船更是多次非法入侵我國領海,不斷試探我國底線。西南鄰國的印巴克什米爾問題根深蒂固,南中國海由于其豐富的資源和特殊的戰略交通位置,更成了多國利益的交匯點,爭端迭起,這里的地緣戰略關系更加錯綜復雜。這些“熱點”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引發地區動蕩和武裝沖突,對我國安全環境帶來消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孫子提出的“衢地合交”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大的。中國的周邊形勢錯綜復雜,中國政府按照傳統的“和為貴”思想提出了“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周邊國家之間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發展水平等存在的差異,特別是伴有歷史遺留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極易交惡成仇,蒙受災難。對于國家間歷史遺留的爭端,要努力通過政治舞臺,以外交手段加以解決,對于現實存在的利益爭端,以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手段,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但要避免使利益磨擦迸發出“火星”。周邊的安全環境對發展中的中國至關重要,千萬不可麻痹大意。
總之,《孫子兵法》雖然是部兵書,卻深具外交思想的內涵。軍事和外交思想向來存在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外交活動的后盾,有效的外交活動又是軍事行動的保障與先導。日本學者福本椿水指出:“蓋孫子者,兵書而外交教書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銘也”。《孫子兵法》中的外交思想,千載而下,依然予人啟迪。
【參考文獻】
[1]吳如嵩.孫子兵法十五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戰爭[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3]哈特.戰略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