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巖
【摘 要】學生自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而且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真正的教育。但在學生自治中應注意教師、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學生自治 道德修養 學生發展
學生自治制度最早開始于德國,我國學生自治大約是于上個世紀初發展的。尤其是五四青年運動以后,隨著學生思維的活躍,他們強烈反對被壓迫、束縛、個性無法得到發展,加上當時杜威的來華講學,談論了大量關于學生自治問題,在理論及實踐上為我國學生自治提供了指導。隨后,我國教育學界專家對學生自治問題從教育、社會、政治等不同角度和視角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對我們當前的學校管理都具有借鑒意義,學生自治應當引起我們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引導學生自治,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改變目前學校管理對學生統得過死的局面,在學生自治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教師、學生與學校的一些關系。
1.學生自治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我國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就是權威,教師高高在上,一切的制度皆由教師制定,學生就是被管理的對象,學生需做的就是按照教師的規定聽話和服從,不用問為什么,沒有理由。教師評價學生也是以聽話和服從為標準,聽話的學生就是好學生。教師總認為學生是孩子,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常常替學生包辦,學生沒有自主權,沒有發言權。這也是我們的學生總是長不大的根源所在。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自己去找,沒有時間自己去想。因此,我們傳統的教育束縛了學生的頭腦,扼殺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現代的教育要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頭腦靈活,具有創造力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者要轉變觀念,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讓學生自治。我們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從束縛中解放出來,正像陶行知提出的,要解放兒童的五大方面,即解放他們的頭腦,解放他們的雙手,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空間,解放他們的時間。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敢想,樂意去想,想他們愿意想的事情。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自己動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于表達,樂意表達心中所想。解放學生的空間,不讓學生僅僅拘泥于一個小圈子里,讓他們走出來,開闊他們的視野。解放學生的時間,給他們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樂做的事情,而不是我們占滿他們的時間。教師不再是包辦者,而是引導者,發揮學生優點,放手讓他們做,教師只是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成長,成熟。
2.學生自治要以學生愿意負責,并且能夠負責的事為原則
學生自治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由學生管理,是有內容選擇的。學生自治,首先要他們愿意,倘若學生不愿意,教師強行讓他們去做,會造成他們有逆反心理,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教師以自己的威嚴讓學生自己去做他們不情愿的事,可能造成學生與教師對著干,學生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建立。另外,學生要做他們能夠負責的事,學生自治須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內,若超出他們的能力,即使學生愿意,也會做不好,這會挫敗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學生自治要以他們愿意做,并且能夠做的事為原則,這樣有利于他們積極性的發揮。例如,在班級管理中,班級管理中班規的制定,可以讓學生自己制定班規及執行、監督辦法,因為是他們自己制定的,又由自己監督,在管理過程中要比教師單方面的制定有效。利用學生的自我約束,及不能因為自己而影響班級的聲譽,他們會加倍約束自己,這種約束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不是外在的強迫。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管理負擔,又利于學生集體感的培養。通過自治,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3.處理好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系
學生自治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學生自己做,沒有一點約束,那樣學生自治就變成了學生自由行動,這與我們學生自治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學生自治是在學校大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下的自治。學校要樹立正確的導向,學生自治須在學校的正確引導下自治。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自治的道路是正確的,才能不會偏離正確的航向。學校管理與學生自治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學生自治應該與學校管理實現有效溝通和協調。通過溝通,不斷調整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及時調整學校管理的策略。協調好學生自治與學校管理之間的關系,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自治,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對于是獨生子女的學生,更加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
[3]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陶行知全集(卷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陶行知文集.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學軍,蘇堪宇. 試論和諧學校教育的構建,當代教育科學,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