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錄
【摘 要】偏義復合詞是古漢語特殊現象,就是在雙音節復合詞中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作為襯字。從復合詞義素上來分析偏義復詞現象,按詞的構成關系來看,首先兩個語素意義相對,或者相反,或者相關的復合詞。構成的復合詞在詞性上的體現。主要是名詞與名詞、動詞與動詞、形容詞與形容詞。
【關鍵詞】偏義復合詞 語法想象
在中學語文課本內容中,常有偏義復合詞出現,這是古漢語常見語法想象。如 199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中第14題《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復詞,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語屬于偏義復詞的是(2分)
A.為奸利無所忌 B.每宴饗費千金
C.刺諸縣短長 D.必條利病反復
答案是(C)。《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從句義上看,晝作夜息,沒有什么爭議,但“勤”字改變了此句解義,晝夜勤“作”符合文義;晝夜勤“息”,文義則不通。“刺”是指責,指責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長”,故“長”在此不表意義,只有“短”的意義。2003年安徽卷文言文題中也有“刺諸縣短長”一句,“短長”只有“短”的意思。因此,這里的“作息”就是一個古漢語特殊現象——偏義復合詞。
偏義復詞是指古漢語中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作為陪襯。只有一個形式,只起到構詞的作用,相當于一塊化石,又叫化石語素(語素義在該語素構成的單詞的詞義中基本上沒有反映)。這些襯字在句式、語法上又起著作用,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必須要給學生有所交代。蘇新春也曾說過:“義素分析法是現代西方語義學所開始使用的一種深入到詞的內部分析意義構成的方法。義素是語義的內部構成,它本身不能直接出現在語言的使用環境。”因此,實際教學中,要從復合詞義素上來分析偏義復合詞現象。研究復合詞的語義特征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教學中很好駕馭古漢語知識。再如:
2003年上海高考題,(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2-25題。(11分)
2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也。”
譯成現代漢語是“由于眼眶全腫了,不能睜開眼。”這里就有一個偏義復合詞“開合”,但有很多考生對偏義復詞不甚了解,不了解復合詞的構成,結果有的考生把“開合”這個詞當做“開”“合”兩個詞理解,成了“張不開,閉不上”。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很好地理解掌握偏義復合詞,對偏義復合詞作過一番梳理的話,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近幾年高考資料中已對偏義復合詞進行了整理,通過對偏義復詞不同特點的剖析,有助于能提高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水平,從而進一步增強駕馭現代漢語的能力。
學習理解偏義復合詞,主要有兩點:
按詞的構成關系來看,首先兩個語素意義相對,或者相反,或者相關的復合詞。取其其中一個音節的意義。如《史記·項羽本紀》:“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出入”偏指“入”“出”無義,陪襯語素在前。如《治平篇》:“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 《芙蕖》“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中的“謝”“目”表示意義,而“代”“耳”從文義看已經沒有意義了,僅是一個音節上的意義。所有的偏義復合詞的詞義都不是其構詞語素意義的簡單合,也就是說,這類詞在語素生成詞的過程中詞的意義發生根本性的質變。偏義復合詞中總有一個語素的意義被完整保留下來,不同于某些近義復合詞,這是語言發展結果,它們的構成最初往往是兩個語素義的復合,構成一個雙音節復合詞,在語言的變遷中,語言習慣語法規則都發生變化,某些詞的也意義發生根本性變遷。如曹操的《薤露行》:“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中“沐猴而冠帶”明顯是化用《史記·項羽本紀》一文中“沐猴而冠”這一句,這里的“冠帶”從句義上看,只有“冠”的意義,而“帶”毫無解義。再如《墨子·非公》中的“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園圃”就是一個偏義復合詞,“園” 表示范圍。本義: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地方,“園”,所以樹果也。——《說文》。“圃”,種菜曰圃。——《說文》。由此可見,園中只有桃李。
其次,構成的復合詞在詞性上的體現。主要是名詞與名詞、動詞與動詞、形容詞與形容詞,不會有名詞與動詞或者與形容詞之間的構建,也很少有其他詞性之間的偏義復合詞。學生大多對偏義復合詞沒有確切的理解,大多都簡單地認為復合詞就是語素的簡單相加,往往主觀臆斷,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掌握詞義。甚至有些學生模棱兩可,明知不對,又不知錯在哪里,造成對句義的理解偏差,文義的把握不準。如《禮記·玉藻》“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中“車馬”,李漁《芙蕖》“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中的“耳目”等,構成名詞性詞組。《史記·游俠列傳》“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的“緩急”,《韓非子》“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的“利害”等,構成形容詞詞組。
注意的兩方面:一是在語義相近或相同的兩個語素構成的復合詞,以及同義復合詞,就是同義詞重疊構成的復合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它的使用要求,不能等同對待,如《孔雀東南飛》中的“舉動自專由”“會不相從許”。這里的“自專由”就是“自專”“自由”的意思,不存在舍去某一個而保留一個,同理“相從許”也是“相許”“相從”之意,二者皆可,也沒有必須刻意偏向的解義。二是有些復音詞詞義是固定的,這類詞兩個音節組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單個音節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開解釋。比如《前出師表》:“臣本布衣”的“布衣”就是一個固定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1999.
[2]偏義復合詞的認知分析——以“多少”為例. 現代語文,20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