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婷
【摘 要】要凸顯文化的國際功能,就要讓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更好地發揮媒介與載體的作用。這就對高職公共英語提出了新要求。教學中除了要引領學生具有學習文化的意識,還需在具體教學中傳授學習文化的語言技能,通過在教學中凸顯文化功能,形成相應的行業英語特色,有效地優化高職公共英語。
【關鍵詞】文化特色 文化產業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
引言
為應對21世紀的全球化浪潮,我國也積極制定了各種戰略,以期迅速融入世界復興自我。隨著經濟與世界不斷接軌,其文化領域的表達訴求也日益高漲,出現了“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文化產業的勃發。尤其《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強調,要“……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同時指出,當前文化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一是,“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所以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與高職公共英語教學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大勢所趨,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使命,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我們要通過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充分整合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 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要進行有效的國際文化交流和貿易,就得有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而中國文化產業化最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實施挖掘、包裝、營銷,是獨具中國風味的文化的產業化。
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實現文化從“中國的”變成“世界的”。為此,至少需要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加工。前者是文化產業各專業的任務,后者則非借助世界通用語言而不能。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實現中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扮演媒介和工具的作用。這也在客觀上規定了國內英語教學必需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就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而言,應該從以往的以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轉向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與文化素養構建并重。如果說語言是文化的一種既定結果,那么能夠解釋語言這種“然”的“所以然”就是文化。語言教學既要教給學生“然”,更應使其明白“所以然”。惟其如此,才能讓學生既能理解又會運用地道的英語,才能真正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我們的教學也才能更符合《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的闡述。
二、高職文化產業類專業公共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 高職文化產業類專業設置情況
總括來看,目前國內相關高職院校開設了以文化經營與管理、創意設計藝術、影視傳媒為主體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專業體系。這些課程多涉及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羌族服飾與刺繡研發,文物鑒定與修復中的陶瓷、玉器和書畫鑒定,文化旅游方面的中國旅游業及飲食文化與民俗,動漫設計方面的傳統剪紙藝術和中式盤發造型,表演藝術中的中國古典舞身韻、民族民間舞及國畫,以及數碼藝術關注的中國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等。
顯然,設置這些課程就是為了更全面深入地挖掘中國文化的有益成分,并借助系統專業的手段將其規模化、產業化,使其更加適應文化市場的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娛樂和教化功能。同時,高校作為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試驗田,專業課程的設置還要有助于提升專業人才和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此,需要有英語這一國際語言充當助力和推手。
2.高職文化產業類專業公共英語教學現狀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對公共英語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英語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就。具體表現在對英語教材的選用、對學生考核的方式以及對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關照等方面。
1)教材使用情況
目前,文化產業類高職院校普遍采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新體驗英語》等系列教程。這些教材選材較新,所涉及的內容既注重思想性又融合趣味性,在結構編排上兼顧了知識的系統性與多樣性,實用性較強。整體而言,比較適合當前高職院校文化產業類專業的設置。
2)學生考核方式
一改以卷面成績來判定學習效果的“一錘定音”式評價,考核多標準、分階段進行。以筆者所在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為例,在構成上,評價分為平時成績、口語測試和筆試成績,引起了學生對聽說能力的重視,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平時考核的設定更傾向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動態把握,既強調課上與課下,又貫穿整個學期,有助于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也給擅長某一英語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多表現機會,是對學生的不斷鞭策和激勵。
3)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培養
除對學生的基本英語語言知識結構和技能進行優化外,公共英語教學還涉及文化拓展模塊。如通過在當個教學周引介西方主要的傳統節日,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必要的人文知識,還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魅力。通過展示西方主要文化名人的生平、作品和影響,使學生能夠較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典范,把握英語文化的特征,從而促進他們對英語語言內涵的正確理解,規范其現實交際中的表達。
3.文化產業類公共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
盡管有以上改善,公共英語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考慮到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下公共英語在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工具性作用時,教學的不足便凸顯出來了。
1)公共英語教學未能突出學生的專業特色
公共英語教學講授的主要是一般的基礎性語言知識,并未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講授反映專業特色的內容。因此,既無益于加強其專業學習,也不能滿足學生將來的崗位需求。這就造成了學生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兩張皮”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給他們造成“英語無用”的錯覺。因“英語無用”論而敷衍甚至放棄英語學習,無疑會使我們培養的文化產業類人才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處于不利地位,會阻礙我國文化“走出去”。endprint
2)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一邊倒”
將文化導入公共英語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這一點似乎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但是在文化導入的具體內容上卻出現了“一邊倒”現象。無論是西方節日還是文化名人的介紹,導入的文化都偏向于英語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產業源頭的中華文化卻被忽視了。在“很多學生嚴重缺乏文化自覺,對中國本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的現實情況下,勢必會出現因中西文化信息不對稱而阻礙學生開展正常的國際交流。也就是說,“正是這種對別國文化的一味遵從割斷了交流鏈,因為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了解的基礎上的……”。
三、凸顯文化特色,優化高職公共英語
我國文化要真正“走出去”,為世人所知所愛,不僅要克服語言差異,還要跨越文化屏障。服務于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跨越文化屏障的能力,就必須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兼顧中西文化雙向導入。在這一方針的引導下,教學應向反映職業和行業特色的文化教學轉變。對此,筆者認為至少應從教學和教師素質兩方面入手。
1.教學上
公共英語雖是一門基礎文化課,但最終要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特定工作崗位進行涉外交際服務,因此,教學一定要著眼于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學生的崗位需求和行業需求,突出英語的職業和行業工具性和實用性,實現與專業的高度融合。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在講授詞匯時,有針對性地補充文化產業相關的行業術語,尤其要告訴學生那些沒有既定英語說法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產品等的英語表達,為將來學生進行本專業的國際交流提供必要的素材。此外,通用詞匯的講解要盡可能地舉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句子為例,由詞到句,充分喚起學生的專業意識。
2)在聽說訓練時,針對不同專業,將聽說內容置于學生就業后可能遇到的場景之中進行,號召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和語言知識模擬工作對話,用英語進行專業合作,解決專業問題。做到不同專業區別對待,一個專業一項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邊學邊用,讓其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和成就感。
3)在導入文化時,要立足本國文化,結合專業特色,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導入要側重于用英語充分介紹中國文化中的相關部分,使學生在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舞臺時能夠有話可說,說得地道,說得理直氣壯。例如,針對表演專業學生,公共英語課可以系統地介紹川劇“變臉”藝術的歷史傳承、藝術特色、國際影響等。畢竟我們最終是要借助英語語言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國際化搭臺。
4)培養學生的文化比較意識。無論是通用語言知識的講解、職場對話的模擬還是文化的導入,都要提醒學生用比較的眼光審視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比較中獲取知識加深認識,規避可能出現的交際失誤,使學生游刃于中英兩種文化的自由交流中,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正能量。
2.教師素質上
要實現上述教學方面的轉變,教師是關鍵因素。公共英語要與專業深度融合,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英語和教學專業素質外,還得通過各種途徑為自己補充必要的跨專業知識。
1)文化產業類專業公共英語教師可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結構選擇授課專業并固定下來,方便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對所選專業進行了解和學習。通過采取與專業教師座談、到專業課堂聽課、到企業觀摩調研、進行業實踐等方式,將所獲專業知識應用于英語教學中,不斷促進英語與專業的融合。
2)英語教師要不斷對英語教學與專業融合情況進行多角度的探索、總結和改進,要有意識地形成課堂教學的職業與行業英語特色,直至建成文化產業類職業與行業英語的語料庫。
3)在授課方式上,公共英語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更多地借助情境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指導者、參與者和共同評價者,真正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要做到以上各項,僅憑公共英語教師自己或團隊還難以完成,這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和物質支持。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要更好“走出去”,須確?!白叱鋈ァ钡氖侵袊毺氐奈幕蛣撘?,只有這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才能切實發出屬于自己的無可替代的聲音。公共英語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內容及職業與行業特性,在恰當引介國外相關行業發展的現狀、途徑、成果等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培養學生跨文化比較、批判和創新的意識。只有這樣,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才能履行提高學生人文與專業素養的職能,在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完成“走出去”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人民日報,2011-10-26.
[2]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兩難困境的探討.邱泳惠.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2).
[4]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深刻影響.邢劍霞.考試周刊,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