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
一、 宋初的社會心理
宋朝文人受佛、道學說影響很深。禪宗發展到北宋,宗派眾多、公案精致,戰勝了其他佛教派別。禪宗教義與中國傳統的老莊哲學在對自然的態度上有相近之處,要求自身與自然合為一體,希望從自然中吮吸靈感和了悟,擺脫認識羈絆,獲取心靈的解放。禪宗也越來越脫離原本的佛教教義,對佛的闡釋更具有文人色彩,頗受文人推崇。這種心境,對文士的性格、心態和創作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同時宋朝政府重文,給予文學藝術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科舉制度的完善,各階層的杰出人才不受門閥限制,都能網羅到政府的各級機構中去,保證他們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和收入。同時由野而朝、由農而仕的文人多,文人高官也多。這也造成了宋朝的文弱,其時代的對外戰略處于守勢,戰爭繁多,起義不斷。政治上的反復使文人報國之心屢次受創,他們自然從政治上的失意退避到了文學藝術創作中去。這一退避態度在文學作品中也不斷表現出來。其中以宋詞的藝術成就最高。
北宋建立時,太祖趙匡胤曾說: “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帛, 厚自娛樂……多置歌兒舞女, 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不論宋太祖這番話是不是為加強中央集權, 用經濟手段和腐朽的人生觀所進行的政治交易,但帝王的表率和鼓勵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上自君王,中有臣僚,下到平民百姓,整個宋王朝自始至終喜好歌舞升平,籠罩著及時行樂的享樂風氣。
二、市井繁榮和宴樂之風的盛行
宋統一后,商業的發達和手工業的興盛,市民階層得以發展壯大,也對文化很多方面產生影響。即物質的富足產生對精神情感方面的娛樂需求,勢必產生一種新的生活時尚,促成了市井文化氛圍的形成。《樂府指迷》說:“如秦樓楚館所歌之詞,多是教坊樂工及市井做賺人所作,只緣音律不差,故多唱之。”詞的創作雖應朝廷官署所喜好,卻越來越因瓦市的演唱需要而繁榮起來。詞的誕生和各類詞的創作,都吸引了大量平民化的傳誦者,促成了詞的興盛,使詞具有語言俚俗化的時代特征。
與此同時,風俗文化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化,形成新的精神風貌。隨著市井文化的商業化,當時把酒聽曲,淺酌低唱,是官宦、士大夫司空見慣的消遣娛樂和交際方式。“咸平、景德以后,粉飾太平,服用寢侈,不唯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閭里以華靡相勝”,真宗欲革此弊,雖先后于咸平二年(999年)、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四年(1011年)六月、八年(1015年)三月下詔禁臣庶泥金鋪翠之飾,但收效不大。沈括記載:“時天下無事, 許臣僚擇勝燕飲。當時侍從文官士大夫為燕集, 以至市樓酒肆, 皆供帳為游息之地。”可見宴飲對宋人的重要性。宴游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更普遍,成為趨向一致的社會時尚愛好,呈現出“游觀之盛,冠與前代”的特征。
而詞這種適合享樂生活需要的歌唱文體就被廣受歡迎。詞的格式不拘一格,對縱情抒發和自我的審美感受的釋放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北宋的文人士大夫們“閑上碧江游畫鷁,醉留紅袖舞鳴鼉” (范仲淹 《同年魏介之會上作》),自得其樂地徜徉在“佳人盼影橫哀柱,狎客分光綴艷詩” (穆修《燭》)的氛圍里。宴游狎妓、聽歌觀舞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文學創作是現實生活真實而藝術的再現,那么宋代的都市生活文化成就了詞的最高藝術。
三、 歌妓文化的滲透
而與宴游崇侈和風俗奢靡相并行的另一風俗現象,則是專門服務于殤政的歌妓階層的社會化和普遍化。“花陣酒池,香山藥海。別有幽坊小巷,燕館歌樓,舉以萬數。”《東京夢華錄》里汴京燕館歌樓茶肆的記載,數量之多且成為文士官宦所樂趣之處。歌妓歌舞侑酒,文人宴飲聽曲,這種生活模式給文人士大夫的創作帶來了濃烈的藝術氛圍。
凡官府宴會,民間文士雅集;抑或青樓調笑,總少不了唱詞。柳永《玉蝴蝶》:“珊瑚席上,親持犀管,旋疊相箋,要索新詞。”歐陽修《玉樓春》:“青春才子有新詞,紅粉佳人重勸酒。”晏幾道《小山詞》自序:“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龍家有蓮、鴻、蘋、云(四位歌妓)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草授諸兒。”蘇軾《減字木蘭花》:“秒詞佳曲。囀出新聲能斷續,重客多情。滿勸金卮玉手擎。”由此等等詞作是歌妓文化在北宋士大夫詞作中的反映。
從歷史中看,宋代的妓女與文人交流最多,關系密切。這種關系在宋詞的創作上產生了影響,敘寫妓女題材的詞作很多。與此同時,宋代藝術沿著中唐走入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宋詞形象細膩、含義微妙,通過對日常所見抒發內心的情感。正是這個特點,宋詞與女性細膩的感情世界的關系尤為密切。陳寅恪《柳如是別傳》談到這種現象說:“河東君及其同時名姝,多善吟詠,工書畫,與吳越黨社勝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師友之誼,記載流傳,今古樂道。推原其故,雖由于諸人天資明慧,虛心向學使然。但亦因其非閨房閉處,無禮法之拘牽,遂得從容與一時名士往來,受其影響,有以致也。”
時至北宋,歌妓文化已蔚然成風,這不僅促成了詞體從音樂文藝中脫胎而出,自稱一體,而最終又促進了詞的廣泛傳播,在文化進程當中功不可沒。
無論唐代還是宋代,詞的創作主體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以上種種社會因素的作用,北宋時代下的文化風俗對高層位的文學創作,有著新的崇尚和導向,對詞體的創作有明顯指向。
【參考文獻】
[1]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
[2]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2005.
[3]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董浩麟.汴京與宋詞.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