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一詞多義是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多義詞的各個義項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本文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多義詞“家”各個義項之間的關系,發現隱喻和轉喻這兩種認知模式在詞義擴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家 多義詞 類推 隱喻 轉喻
一、引言
一詞多義是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一個詞的各個義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均等的,有些義項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聯系起來,但有些義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很明朗,需要我們從認知的角度加以分析。
查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我們看到“家”一共有12個義項(本文暫不論作為后綴的“家”的兩個義項,如老人家,孩子家):
家1(名)家庭
家2(名)家庭的住所
家3(名)借指部隊或機關中某個成員工作的處所
家4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或具有某種身份的人
家5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
家6學術流派
家7(名)指相對各方中的一方
家8謙辭,用于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的或同輩年紀大的親戚
家9飼養的(跟“野”相對)
家10(形)飼養后馴服
家11(量)用來計算家庭和企業
家12(名)姓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查到:“家,居也。”也就是說“家”的本義是家2:居住的地方。
以Taylor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家用原型和范疇理論來解釋一詞多義現象,他們把一個詞的多個義項分為原型成員和非原型成員兩大類。其中原型成員是各個義項中表現最佳、最突出、最清晰和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它處于核心地位,它具有范疇內大多數或全部成員的多種特性。據此,我們認為“家”的原型并不是它的本義“居”,而是(1)中“家庭”這個義項,這個義項和“家”的其他義項之間也存在著一種關系。詞的意義都是來源于人的身體在客觀世界中的體驗的,而人類正是以隱喻和轉喻為工具來擴展詞的意義的。本文打算從轉喻和隱喻兩個方面來分析“家”的各個義項之間的關系。
二、轉喻
轉喻的映射是在同一個原域中進行的,在原域中出現一種替代關系,即通過同一域中的某個事物的一個突出的或是容易感知的特征來替代該事物。
“家”的基本義是家1“家庭、人家”,由家1到家4的派生過程就是運用了轉喻的認知手段。由一般的概念到具體從事某種行業的人家的概念的發展過程就是在家庭單位這一原域中的一種替代。家4的意思是經營農業、捕魚業的人家,因為經營某種職業,就要會進而精通和擅長這種職業的技能,因此又出現了“專家、畫家”等中“家”的義項。我們認為從家4到家5的衍生也是從一般到具體的一種轉喻。同樣,我們說家9“家禽、家兔”指飼養的,不是野的。義項家10就是對家9的一種轉喻,我們認為是由行為動作喻結果。
三、隱喻
隱喻是不同于轉喻的另一種認知方式,隱喻也是詞義衍生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詞義的擴展過程中,隱喻的作用要大于轉喻。不同于轉喻,隱喻涉及兩個認知域,即源域和目標域,隱喻是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標域的基礎。
我們認為“家”的本義是家2,但“家”現在最常用的基本義是家1,由“處所”到“家庭、人家”的詞義的發展,我們認為是由具體到抽象的一種隱喻。因為有血緣關系的幾個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因此,我們用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家”來指稱他們之間的關系“家庭”,這是最典型的詞義擴展方式,人在認知世界時,總是很容易認識具體的事物,然后由具體的事物來指稱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概念。此外,家6、家7、家8、家9和家11都是由“家庭、人家”這個義項通過隱喻衍生出來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關系,但都和義項家2有著某種關系。
“家庭、人家”是一個家庭單位,用來指稱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的群體,用來和其他血緣關系群體相互區別。由此出發,人們用“家”來區分在學術觀點上各不相同的人的群體,即把源域為“家庭”的“家”投射到目標域“學術”中,因而衍生出“儒家”等中的“家”的“學術流派”這一義項。因此我們說,從家2到家6是一個隱喻的過程。同理,把“家”的源域“家庭”投射到目標域“關系”中,我們就得到了義項家7相對各方中的一方,如“公家”。
“家父”一詞中“家”是自己在對別人稱說自己的父親時的一種謙稱。稱呼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具體實在的“家庭、人家”這個義項之上的。另外,在“一家餐館”中,“家”是一個量詞。不難理解,在我們的認知中,“家”是家庭、家人,是有血緣關系的人生活在一起組成的單位,“家”是區別與其他血緣或關系的一個單位。把“家”的這種用于區別不同事物的關系的語用功能投射到具體的事物中,即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投射,我們用“家”作名量詞來計量實體,如餐館、理發店等,在人的認知上,每家餐館或理發店都是不同的,就像每個人都需要以血緣關系來相互區別關系的遠近一樣,這些實體也要相互區別。因此,我們說從家2到家11的衍生也是隱喻的結果。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一個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之間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的系統性的。我們說,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主要是通過轉喻和隱喻兩種認知方式派生出來的,但這兩種方式并不是相對獨立的,而是相互關系的。有時候,一個多義詞的多個義項是在轉喻和隱喻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
【參考文獻】
[1]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of Chicago Press, 1987.
[2]李瑛,文旭. 從“頭”認知——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象研究[J]. 外語教學,2006.
[3]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商務印書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