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晶晶
【摘 要】在幼兒園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用腦、用嘴、用手、用眼去發現、去創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未來培養出“創造型”人才。
【關鍵詞】解放頭腦 嘴巴 雙手 雙腳 眼睛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祖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須從培養“模仿型”“繼承型”的人才轉變為“創造型”的人才。這種“創造型”人才的培養,需從幼兒教育開始。不少人認為“聽話”“順從”“老實”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對于那些敢想、敢說、敢做,會出些“點子”的孩子,有時也會捅些“婁子”的孩子,則稱之為“淘氣鬼”。他們為了使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它就像“枷鎖”似的束縛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結果使得這些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時刻看著成人的臉色行事。這樣的“好孩子”,怎么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下面是我對孩子“解放”方面的幾點認識:
一、解放幼兒的頭腦
我們要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先要把孩子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讓孩子大膽地思索,大膽地想象。幼兒期是一個人大腦迅速發育的時期,大腦的發育和成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各種外界信息的刺激則是大腦發育的必要條件。訓練孩子對各種刺激做出生動的、靈活的和敏捷的反應,能使幼兒的智力和創造力得到迅速發展。但有些教師在孩子的各種活動中,往往套用固定的“模式”,教孩子按模式思考。思考的內容,思考的方法,都得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否則就是“不會動腦筋”。這樣,就必然禁錮了孩子的頭腦,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首先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要教育、啟發孩子會從各個方面考慮問題,發現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要鼓勵孩子想的和老師、同伴不一樣,想的愈多、愈新亦愈好。
二、解放幼兒的嘴巴
鼓勵孩子大膽地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小孩子得到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孩子總是好奇、好問,喜歡插嘴,這是他們好探索和求知欲旺盛的象征,也是智力發展的標志,教師和家長都應給予支持和鼓勵。但是,有些老師怕孩子“亂”,就會用“小嘴巴閉閉牢”“小嘴巴不講話”“小嘴巴不說話”等號召性和口令等規矩束縛他們。有的家長不讓孩子和自己家的小鄰居交往,也不讓孩子多問為什么?這樣,必然影響了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應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兒園集體活動中鼓勵孩子多問、多講,從而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解放幼兒的雙手
陶行知希望教育工作者“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小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讓孩子大膽地動手參與。人的雙手的活動是由大腦指揮的,雙手的活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的發育,腦的發育也相應促進了雙手的“靈巧”,人們常說的“心靈手巧”,就是說明了手和腦的關系。幼兒思維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尤其是學前初期的幼兒,還保留著相當大的宜感行動思維的成分,他們需要在雙手操作活動的過程中,更好的感知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才能激起他們去獲得某些事物、追求某些事物的新異性的欲望。所以,只有解放孩子的雙手,才能有效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興趣。但有些老師怕孩子“難管”,怕出“漏子”,就會規定“小手放兩邊”“不要拿”“不準動”“不許翻”等等,有的教師甚至會把玩具和圖書鎖在柜子里,平時不準孩子隨便翻書和玩玩具,使得孩子們一雙好動的小手往往只得去折折衣服邊,探探鼻孔等,或者做其他小動作。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而改變的辦法需要教師提供充足的玩具、豐富的圖書,讓幼兒可以隨便摸一摸、拿一拿、動一動,也可以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去拼一拼、拆一拆、做一做。同時,也應該要求家長有時間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多接觸一下室外的花草、樹木,玩一下沙、玩一下水,會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同時達到在樂中學、學中樂,從而體現出用手用腦、手腦并用的目的。
四、解放幼兒的雙腳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總是喜歡蹦蹦跳跳,不停地活動著,不斷地更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孩子們也正是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增強體質,增長才干,鍛煉意志和個性。但有的老師怕孩子難管,愛把孩子關在活動室不讓出去。即便出去戶外活動,也是讓孩子一個一個拉著后背的衣服,讓大家用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式走路。這樣怎么能培養出孩子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呢?要立即解放孩子的雙腳,讓他們每天都有一定的時間到戶外去。在陽光下,在新鮮的空氣里,盡情的跳、盡情的跑、盡情的玩游戲,才能達到增強體質、鍛煉身體的目的。
五、解放幼兒的雙眼
孩子總是喜歡看新異的、變化著的各種事物,喜歡到外面去東張西望。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園周圍的環境和條件,經常帶孩子們到野外去看看田野、果園、街道、超市,甚至是理發店、酒店、藥店等等,讓他們看看,在生機勃勃的社會中,人們在做什么,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使孩子廣泛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激起他們的創造欲望,從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他們的活動中具有天生的創造性,他們的活動方式往往和成人不同。因此,我們要理解孩子,改變那些錯誤的觀點和做法,使他們從清規戒律中解放出來,在自由自在的田地里,在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用腦、用嘴、用手、用腳、用眼,去發現、去創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未來培養出“創造型”人才。
其次要信任兒童,相信“小孩子有力量”“有創造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孩子更是如此,教師對孩子的信任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從一日生活的點滴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讓幼兒在良好的生活和環境中得到發展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實踐和思考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