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武俊杰
淺析宋代民間信仰興盛的原因
王 婷 武俊杰
兩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民間信仰多元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文就宋代民間不同宗教興盛的原因進行了分類淺析。
宋朝 民間信仰
兩宋時期(960—1279),是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發展時期,是民族又一次大融合時期,也是中外文化大交流時期。這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復雜的政治形勢,漢族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多元并存,及其由紛爭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使中國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其中,“宋代的民間崇拜多元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也提出了很多猜測。
兩宋時期,民間信仰不僅延續了前朝的佛教和道教,還有許多秘密宗教,巫覡與巫術也很盛行。不同的民間信仰興盛的原因也不同。
1.統治者重視。
宗教可以麻痹人們的思想,有效地控制人們的行為。宗教這一特有的屬性,使統治者千方百計扶植、利用宗教,以便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除了宋徽宗極力崇尚道教,排斥佛教和宋高宗抑佛外,宋代的統治者大多數都對佛教采取禮遇的態度。北宋立國之初,宋太祖就對佛教采取扶植利用政策,從太宗開始,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佛教發展越加興盛。統治者的優禮佛教,加之上行下效,許多農民棄農為僧。南宋時期,宋高宗以后諸帝及許多官員都沉溺于佛教之中。帝王們參拜名剎古寺,派遣大批僧侶出國西進求佛,創建譯經院,派大員任譯經使,耗費巨資大興寺院廟宇。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官刻大藏經《開寶藏》即是從開寶四年(971)起刻印的。統治者優禮佛教的政策是佛教興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2.佛教對儒學的融入。
宋人崇佛,不僅表現在封建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和放任自流上,也表現在士庶各階層對佛教的熱衷和篤信上。佛教對宋人的日常生活影響至深,同時佛教的濫觴也對傳統的儒學構成了威脅,儒學正統的地位受到了動搖,所以從宋初開始,儒學大師們都不遺余力地排斥佛教,捍衛儒學獨尊的地位。但是傳統儒學發展到宋代,由于自身的固步自封越來越脫離現實,所以儒學也需要反省,吸收新的血液,彌補自身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某些內容也正好迎合了它的需要,所以宋中葉后形成的理學就明顯地吸收了佛教的內容,儒佛融合,佛教的儒學化也就成為必然之勢[2]。
宋儒積極“援佛入儒”,大量汲取佛教內容來改造和充實儒學,不僅促進了理學的形成,也使知識分子關注佛教,宋儒喜歡研讀佛教經典,當時士人習佛成風。
3.印刷術的發展。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術有了很大發展,宋代開始用于佛經印刷,成為佛教史上一件開拓性的大事件。宋代三百余年間,官私刻藏達五次之多。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的刻經比譯經更有影響。唐代以后,佛教理論雖然缺少發展,但佛教的社會影響仍然很大,這與當時佛經借助印刷術不斷向民間滲透有關[3]。
4.佛教自身的發展。
宋代佛教成為廣大的士人和一般百姓從心理上、文化上所認同,僅憑官方的強權是不夠的,必須著力于自身的改造,使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宋儒從斥佛到吸佛,援佛入儒,完成儒學的革新,產生了理學,為佛教影響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而佛教也開始變更,使原始的佛教教義不斷中國化,援儒入佛,尋找儒佛互通融合的契機[4]。宋代佛教諸宗都有了新的發展,當時有影響力的主要有禪宗、天臺宗、凈土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等,尤其是禪宗形成了自己新的風格和特點,禪宗著作大量涌現,士大夫熱衷于參禪,“士大夫多修佛學”[5]故以禪入詩、以詩寫禪之風更甚于唐代,以歌頌佛教寺院為題材的詩很多。
唐宋時期佛教的變文、寶卷推動了士大夫文學向市民文學的轉化,佛教徒利用這種可說可唱的文學體裁來講述佛教故事,宣傳教理。
1.統治者的重視。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歷來被統治者重視,尤其是以李耳后代自居的唐朝李氏家族,更是推崇備至。北宋建立后,鑒于儒學衰微,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利用道教為其政治統治尋找合法的依據。宋初太祖、太宗為恢復道教采取許多措施,真宗朝以后道教得到迅猛發展,到徽宗時發展到頂峰?;兆谑强駸岬牡澜掏剑柗Q“道君皇帝”?;兆诔缛蔚朗?,提高道士的社會地位,夸大祥瑞,興建宮觀,創設道學制度,提倡習道教。這些措施促使了道教在北宋的大發展。
宋代的崇道活動不僅沒有因北宋滅亡即停止,反而發展勢頭有增無減。高宗之后,歷孝宗、光宗、寧宗、理宗諸朝,崇道活動都很熱鬧,一是國策使然,二是借助神道以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企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2.本土宗教的魅力。
兩宋時期,道教發展了許多派別,出現了許多新教派,在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如茅山宗、正一道、太一道、凈明道和全真道,他們或為社會各階層祈福禳災,招神劾鬼,以“濟世度人”為己任,或隱性埋名,專事個人修煉,不求聞名于世,為道教的發展做了有益的工作。涌現出的一批杰出道士,他們對道教經典的整理以及道教思想,促進了兩宋道教發展,在道教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這些杰出道士的努力使宋代的道教,無論在思想上或規模上都是最發達的時代[6]。
3.儒道融合。
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宋代三教關系的大趨勢,尤其是道教在宋朝被官方尊為官方宗教后。宋代道教內丹學的成熟,從一個重要側面深化了傳統的天人之學,揭示了人體小宇宙和生態大宇宙之間若干內在的聯系,不僅從理論思維上啟發了宋代的理學,而且直接影響了北宋理學的形成[7]。
兩宋時期,民間信仰除了有官方認可的佛、道正統宗教外,在城市鄉村或偏遠的山區還活躍著許多被官方所禁止的秘密宗教,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活動之廣,參加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官方稱其為“魔教”“邪教”“妖教”。當時影響力較大的有摩尼教(或明教)、白云宗、白蓮宗、白衣道等。這些秘密宗教為加強聯系,舉行集會、宗教儀式,有自己固定的活動場所。統治者認為這些祭祀都不符合禮制,蔑稱為“淫祀”。
宋朝統治者為了懲治這些秘密宗教和“淫祀”,制定了諸多的法令,懲罰力度也很大,但卻出現“法禁愈嚴,而愈不可禁”的局面。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民間宗教自身的優勢。
民間宗教的教徒之間團結、互助、友愛,使宗教內部形成一種較強的凝聚力。一方面,有經濟上的互助,南宋起居舍人王居正奏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凡事魔者不肉食,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相販恤,蓋不肉食則費省,故易足;同黨則相親,相親故相恤,而事易濟。臣以謂此先王道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而甘淡薄,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是魔頭者竊取,以警惑其黨,使皆歸德于魔,于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爭趨歸之,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盵8]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如果教友被捕,教中同仁不惜出力出錢行賄地方官,以求獲釋;如果教友同他人發生爭訟斗毆,教友也會“合謀并力,共出金錢,厚賂胥吏,必勝乃已”[9]。這種互助友愛的精神,對于脆弱的小農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2.當時的社會環境。
兩宋時期,整個國家呈現出“積貧積弱”局面,內憂外患,戰事頻繁,每年對遼、西夏、金繳納“歲幣”等等,這些負擔都轉嫁到了平民百姓身上。農民日趨貧困,除了被迫發動起義進行反抗,尋求一種精神依托也是必不可少的。宋代的社會經濟狀態也促成了此種信仰的傳播,宋代一改以往各個朝代以農為本單一的自然經濟體制,工商業呈現一種繁榮的狀態,工商業者們各地輾轉經營,再加上土地不抑兼并政策,土地的急速流轉,農民們的生活也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中,人向來的一種趨眾心理,促使他們找一個固定的團體互相取暖,漂泊的心理有所阪依,民間這種迎合他們心態的宗教信仰,便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10]。
通常,在富裕、穩定與繁榮時代,皇帝似乎并不急于把這種行為當成淫祀、淫祠,他可以容忍一些異常的祭祀和神靈的存在,作為有趣的異樣風景。但是,到了國家權威與社會秩序已經岌岌可危的時代,人們就把這種容易造成思想與生活世界混亂的祭祀活動,看成是對秩序的破壞,把這種本來是虛構的神祗和隨意的祠祀,看成是一種實在的對中央的權力分割與挑戰[11]。而越是在社會動蕩的時代,民間秘密的祭祀越昌盛。人們崇拜神靈,就是感覺到自身的渺小與脆弱,便寄希望于神靈的保護和賜福。
[1]徐萍芳.僧伽造像的發現和僧伽的崇拜.文物, 1996,(5).
[2][4][6]吳懷祺.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60,168,177.
[3][7]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07,639.
[5]王之.澠水燕談錄(卷三).
[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
[9]莊季裕.雞肋篇(卷上).
[10]崔曉花.宋代宗教管理的法律視角.山東大學, 2007.
[1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56.
王 婷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武俊杰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