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登云
論紅色文化的四大特點
魏登云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一切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并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它將物質、制度和精神三種文化融于一體,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呈現出四大特點,即民族性——紅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脈;人民性——紅色文化傳承創新之動力;時代性——紅色文化與時俱進之生命;開放性——紅色文化歷久彌新之法寶。
紅色文化 特點 民族性 人民性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一切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并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它將物質、制度和精神三種文化融于一體,蘊含著特色鮮明的文化內涵。現如今,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牢固把握紅色文化的特點對于我們今天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和更好弘揚紅色文化,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服務和理論支持不無禆益。
民族性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紅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脈。紅色文化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且帶有這個民族的鮮明特性,其民族性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窺其端倪。首先,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中華民族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實踐進程中,尤其是近代以來抵御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而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船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正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這一偉大民族精神的不同詮釋和高度濃縮,淋漓盡致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和時代的飛速變遷,紅色文化以時代變遷為依歸,緊跟變化了的新形勢,客觀反映新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從而使民族精神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了“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和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時期,又產生了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奧運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等,這些精神將伴隨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腳步而增添蘊藏民族性的新內容。其次,繼承和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成果。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就吸納了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于世的廬陵文化;蘇區時的紅色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則融合了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以“保守、穩重、節儉”而著稱于世的移民文化——客家文化。當時,有許多革命文化采用“舊瓶裝新酒”方式來表達。《十送情郎當紅軍》就是根據客家舊山歌《十送情郎》改編而成的。在此過程中,剔除了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性糟粕,增添了大量革命化的內容,但保留了愛情的積極元素,令人聽來別有一番情趣,這就是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魅力。再次,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在此過程中,留下許多“刻骨銘心的磨難”“感天動地的奮斗”的紅色記載。每一處革命遺跡都銘刻著一個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史,每一首紅色歌曲都傳唱著一個民族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不朽回憶。直白點說,一部紅色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走向和平崛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國史。再次,采用民族方式表達。紅色文化采用中國人民所熟悉的語言和思維習慣表達,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1928年,工農革命軍打下遂川縣城后,利用當地山歌曲調沿街演唱:“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產黨軍隊來到了,你拿斧頭我拿鐮。”此外,還有用四川調改編的《大敗江西兩只羊》《草鞋歌》,用采茶調改編的《十送紅軍同志歌》《當兵就要當紅軍》等等,都是在當地流傳的一些曲調基礎上改編創作而成。這些飽含革命精神的詩篇通俗易懂、質樸無華,給人以耳熟能詳之感。1930年,贛西南特委書記劉士奇寫給黨中央的報告稱:在革命蘇區,對《紅軍歌》《國際歌》及各種革命歌曲,可謂家喻戶曉,人人明白。這表明革命文藝宣傳活動深深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中。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革命斗爭的主力軍,也是紅色文化傳承創新之動力。人民性是紅色文化又一突出特點,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管窺其概貌。其一,廣大人民群眾實踐活動智慧的結晶。“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是我們事業發展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1]此話并非虛言,的確,從歷史角度考量,假若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創造和無私奉獻,紅色文化就會喪失孕育生長的肥田沃壤;從現實角度審視,如果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就會喪失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廣闊空間;從理論創造來看,倘若失去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之源,紅色文化的理論創造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1942年5月,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同志特別強調指出:文藝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包括工人、農民、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以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響應毛澤東的指示,根據地紅色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是戲劇、歌曲、小品、相聲、快板,還是成人識字課本、漫畫教材、工農兵畫報,都體現了根據地政府工作人員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魚水之情,都彰顯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本色。此外,還有紅色山歌“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燈籠訪貧農”。這首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至今仍廣為傳頌在江西這塊紅土地上的興國山歌,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黨員干部不辭辛苦、一心為民的崇高品質。其三,始終不渝植根于社會和人民之中。只有源源不斷從人民群眾和其他先進文化因子中汲取有益養料,紅色文化才能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從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來看,其人民性也非常明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既是紅色文化主題和任務產生之源,還是紅色文化發展創新的不竭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傳承紅色文化指向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主力軍作用,牢固樹立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觀點,使人民成為紅色文化傳承創新最深厚的動力之源。
理論創新的客觀標志就是要彰顯時代性,“時代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的總和,它有著相對突兀的主題,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任何思想理論要想始終保持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代發展的進程相一致,反映時代的特征并科學解答時代的主題。”[2]紅色文化也不例外,它始終以時代發展為依歸,堅持與時俱進的品格,做到不僵化、不教條、不拘泥于陳規,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把握時代發展要求。其時代性突出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紅色文化的孕育、形成和發展,自始至終都與歷史發展進程保持一致。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曾振華教授在《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一文中,將紅色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的形成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的豐富期、建國后的進一步完善和拓展期”[3]。二是反映了時代特征。改革開放前的“紅色時代”所創作出的大量“紅色經典”作品,如《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敵后武工隊》《紅巖》等,這些文學作品巧妙運用藝術手法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在那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飽經血與火洗禮的崢嶸歲月,體現出了在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時代特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從而揭開了“后紅色時代”的序幕,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新時代主題的情況下,共產黨人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完成其未竟的事業,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喜人,捷報頻傳。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舉國上下同心同德,踐行科學發展觀,紅色文化體現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發展的時代特征。三是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發生了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空前巨變,在這一進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中國紅色文化也正是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最終得以創建、形成的,并得到豐富和發展。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進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拓寬了紅色文化視野,深化了紅色文化內涵,中國的紅色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紅色文化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文化體系,不僅傳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還廣泛吸納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從而永葆生機和活力。紅色文化的開放性突出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廣泛吸納世界各國的文化。紅色文化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交流溝通的開放系統。“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成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之肇始。自此以來,先進的中國人一邊學習西方文化,一邊進行自我反思,努力探求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尤其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所開啟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促進了紅色文化應運而生。理所當然,西方文明中的許多進步價值理念,如科學、民主、自由等就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思想來源。在總結20年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非常精辟地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義文化,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4]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積極進步作用為全世界所共同認知和擁有。將紅色文化及時傳播到世界各國,這也是我們黨所一貫倡導的文化政策,以埃德加·斯諾的《外國人筆下的紅色中國叢書:西行漫記》為代表,此書真實記錄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以延安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這樣,全世界開始逐步了解我們黨所創建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文化。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斷加深,紅色文化的普適性價值意義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感知和認同。比如,“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等等,現在外國不少社會學家還在研究這些口號,認為中國共產黨那個時候就在講人權。面臨著日益開放的時代,主動參與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交流,力求做到“中國內涵,世界表達”,掌握紅色文化的國際話語權,這不失為積極主動應對之良策。
綜上所論,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其所蘊含的四大特點仍不乏啟迪意義:民族性對于妄自菲薄、歷史虛無主義者來說,是“自信心、自豪感”產生之源;人民性對于高高在上、目中無人者來說,是“眼光朝下、甘當學生”要求所在;時代性對于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者來說,“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是良藥;開放性對于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者來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佳訓。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2]本社編.戰斗在山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7.633.
[3]曾振華.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08,(6).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魏登云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 碩士
(責編 樊 譽)
※ 本文為2011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紅色文化資源與遵義和諧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1ZC07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