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芳
出口退稅風險分析與對策研究
呂淑芳
出口退稅政策是我國對外貿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使我國外貿發展,推動出口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紐帶,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對外貿易的不確定因素諸多,出口退稅的管理風險也相應加大。強化風險意識,引入出口退稅風險管理,是提高出口退稅管理質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從從稅收風險的類型及特征、出口退稅風險的成因、出口退稅風險的危害性、防范出口退稅風險的對策四個方面提出出口退稅管理存在風險及形成原因,并提出防范出口退稅管理風險的對策。
出口退稅 風險 增值稅專用發票
2008年以來,國家多次調高出口退稅率。2012年山西省辦理出口退(免)稅1760.15億元,占當年山西省國稅直接財政收入3478.22億元的50.61%,在促進外貿出口增長、產業結構調整乃至拉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開展打擊騙取出口退(免)稅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檢查企業1160戶,累計查補稅款7.13億元,涉案金額之巨大、騙稅形勢之嚴峻。
較之以往,不法分子利用政策和管理漏洞騙取出口退稅的方式更加專業、隱蔽、智能。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跨地區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騙稅分子流竄全國各地,與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相互勾結,以優惠的開票價格直接把增值稅專用發票開給騙稅企業,用作申報出口退稅的憑證;二是虛增增值稅進項稅額或隱瞞少列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企業通過虛假購貨、虛構自產貨物等形式,故意取得虛開增值稅進項稅額發票或收購憑證,虛增增值稅進項稅額;或是隱瞞自產貨物的銷售收入,減少當期內銷貨物的增值稅銷項稅額,使當期銷項稅額小于進項稅額,進而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三是虛構出口業務。出口企業把純內銷業務操作為內銷和出口混合業務,通過假報出口或借貨出口的方式,采取以次充好、低價高報,以少充多、虛增數量等手法,虛構出口業務;四是大量的買單業務。出口企業采用買單業務經營模式,幾乎不參與相關業務活動,由騙稅分子在幕后操縱,一手包辦幾乎所有的手續,既提供虛假貨源,又介紹假冒外商客戶;五是虛假報關出口。騙稅分子往往采取虛抬出口價格、把低退稅率商品虛報為高退稅率商品、將不退稅商品虛報為可退稅商品等手段,非法獲取虛報出口貨物的退稅單證;六是虛假貨運和報關代理。報關行、貨代公司以正當業務為幌子,將其掌握的大量真實貨物單證信息層層轉賣給騙稅分子,把不退稅的出口貨物通過更改出口經營單位而變為可退稅業務。
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經濟利益驅動的主觀原因,也有增值稅制度不健全、出口退稅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客觀原因。原因主要有:
一是巨額經濟利益驅使。近年來查處的一些騙稅案件表明,巨額的退稅款是騙稅分子鋌而走險的主要誘因,如2006年利劍二號專案騙取出口退稅款18.17億元。二是增值稅稅制尚不完善。增值稅征稅范圍較窄,使增值稅抵扣鏈條在某些環節上中斷;多種抵扣憑證并存,不統一、不規范;優惠政策較多,給虛開發票騙稅埋下了隱患;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向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或勞務時,可以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從而形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漏洞。三是出口退稅管理機制不健全。出口退稅管理方式和手段不能適應出口退稅工作要求。出口退稅審核管理模式與外貿出口不適應,把重點放在申報資料的具體審核工作上,已無法滿足當前管理工作需要;出口企業征、退稅管理脫節,征、退稅管理之間缺乏信息傳遞,客觀上難以對跨省供貨企業進行有效核查;出口退稅風險監控機制尚不健全。四是外貿出口方式與管理制度的影響。一方面,國家允許外貿流通企業從省外收購貨物出口,使得騙稅分子更多地進行跨地區作案、采用異地供貨方式騙取出口退稅。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將出口增長作為硬性指標,層層考核。一些出口企業因此盲目接單甚至買單,放松對出口業務的監管。五是部門間協作不夠緊密。出口退稅涉及商務、海關、外匯、稅務等多個職能部門,部門間缺乏緊密的溝通協調,共享信息不充分,很容易產生出口退稅管理上的盲區。
目前的出口退稅風險既有騙取出口退稅造成的危害,也有外貿出口方式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隱患。
一是虛增貿易順差,加劇國際貿易摩擦。騙稅業務往往會采用虛報出口貨物或價格的手段,出口額的虛增必然會進一步加大我國的貿易順差,進而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甚至導致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二是造成國家財政巨額損失,影響退稅政策效應發揮。出口騙取將直接造成國家稅款的大量流失,影響出口退稅政策效應的發揮。三是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影響外貿出口健康發展。騙取出口退稅涉及出口報關、收匯核銷、供貨和申報退稅等多個環節的造假,往往與非法洗錢、虛開增值稅發票及各種偷稅等違法現象交織在一起,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四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省外收購貨物出口比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虛增當地的經濟增長,也使得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失真。另一方面,根據現行出口退稅財政負擔制度,地方財政并沒有獲得省外供貨企業的相應稅收收入卻承擔了該貨物的部分出口退稅款,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有所加重。五是影響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安全。出口依存度過高,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穩定性受國際經濟的變化影響較大,國際經濟動蕩影響我國經濟安全;另一方面長期依賴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出口也會影響產業結構升級。
騙取出口退稅類型的多樣性和成因的復雜性,決定了當前防范和打擊騙取出口退稅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強化出口退稅風險意識。防范出口騙稅行為的發生,首先要強化出口退稅風險意識,做好出口退稅政策宣傳,開展出口退稅風險教育,引導出口企業建立風險內控機制,確保政策允許、程序合規,提高出口企業自身防范風險能力。其次要樹立外貿科學發展觀,應弱化外貿出口指標考核,摒棄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出口發展模式,重視調結構、擴內需,培育壯大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2.完善增值稅制度。增值稅制度是出口退稅制度的根基。完善增值稅制度,加強稅收征管,構建完整的增值稅鏈條,才能從根本上防范出口退稅風險。一是規范增值稅優惠制度。取消造成增值稅鏈條斷裂的優惠政策,確保增值稅鏈條的完整性以保證逐環節征稅逐環節扣稅。對確需扶持給予增值稅減免的,應采用不影響增值稅鏈條完整性的政策措施,如實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二是規范增值稅抵扣憑證。統一增值稅抵扣憑證,取消農產品收購憑證等其他增值稅抵扣憑證,企業只能憑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抵扣,徹底解決收購農產品等進項抵扣難以控制和管理的問題,遏止騙取進項扣稅情況的發生。三是完善增值稅管理。提高增值稅政策執行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強化增值稅征收管理,嚴密防范和依法打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違法犯罪行為。放寬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逐步將小規模納稅人納入一般納稅人管理。四是加強出口商品征、退稅銜接。整合綜合征管信息系統、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和出口退稅管理系統,構建高度統一的稅收管理信息平臺,打破地區之間征退稅信息溝通不暢的局面,實現征退稅信息在全國范圍內共享,有效防范出口退稅風險。
3.改革出口退稅管理機制。改革傳統就單審單、就票審票的管理方式,以計算機自動比對替代人工審核,把工作重點轉到出口退稅風險防控上來,強化反騙稅監測分析工作。一是全面實施計算機自動比對審核。明確出口企業退稅申報實行自核自報及其法律責任,完善增值稅專用發票信息采集,由計算機比對審核出口退稅申報與增值稅專用發票、出口報關單的相關信息。二是建立完善風險預警監控管理體系。建立出口退稅風險管理團隊,優化預警監控運作流程,完善出口退稅預警監控指標體系,快速識別出口退稅風險點和監控點,形成總局、省、市、縣四級監控網絡。三是實行專業化管理。開展出口退稅風險應對,對較低風險級別的出口企業,由納稅服務部門督導企業自查和整改;對較高風險級別的出口企業,由退稅部門進行案頭審核、約談、舉證、實地核查等退稅評估;對高風險的出口企業,由稽查部門進行檢查。
4.完善外貿出口管理制度。外貿主體形式的多元化加大了甄別外貿出口中不為出口、實為騙稅的難度,需要完善外貿出口制度。一是實行外貿出口代理制。外貿出口代理制就是外貿企業充當國內生產企業與國外客戶交易的代理人,為其提供產品出口的全程服務,出口主體為生產企業,增值稅統一實行免抵退稅政策。外貿出口實行代理制可以避免出口貨物在國內多環節流轉,堵塞出口退稅管理漏洞。二是生產出口實行自營制或委托制。放寬對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資格的審批,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生產企業自營出口自產貨物。無進出口經營資格或不具備自營出口能力的生產企業實行委托制,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無論實行自營制還是委托制,出口主體都是生產企業,增值稅統一實行免抵退稅政策。三是穩妥推行市場采購出口貿易方式。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貨物,實行增值稅免稅不退稅政策,可以從制度上杜絕征稅不足、退稅過頭以及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發生。
5.依法打擊騙取出口退稅行為。針對目前涉嫌出口騙稅案件難以查實、難以取證、難以定性的問題,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騙取出口退稅違法行為,細化懲處騙取出口退稅違法行為的法律條文,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大打擊力度,強化打擊措施,提高打擊實效性。騙取退稅案件一經查實,應依法予以懲處,達到震懾目的,維護稅法嚴肅性。
6.健全部門間協調機制。稅務、海關、外匯管理、商務、公安等部門應積極溝通協調、拓寬合作途徑、探索協作方法,健全加強出口退稅風險防范協調機制。一是要明確各部門職責。海關提高海關查驗率,嚴厲查處借貨出口、虛假出口、虛假報關等違法行為;外匯管理部門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外匯管理,嚴厲打擊不正常收匯行為;商務部門關注外貿出口發展動向,加強企業的出口經營資格管理;公安機關充實經偵力量,嚴厲打擊騙取出口退稅違法行為。二是要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征退稅信息、出口信息、結匯收匯信息、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進出口資格審批信息、涉稅違規企業查處信息的定期交換機制。三是要建立規范的協作機制。定期召開部門聯席會議,交流、分析、布置出口退稅風險防范工作。
7.改革現行財政負擔制度。自2005年1月1日起,各地方屬于出口退稅基數部分的退稅額,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超基數部分的退稅額,由中央和地方按92.5:7.5的比例分別負擔。為加大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建議調整現行出口退稅財政負擔制度,改按現行增值稅和消費稅分成比例由中央、地方政府合理負擔。同時,取消免抵調庫的指標限制,實時調整免抵稅額入庫,以客觀真實反映外貿出口和稅收收入狀況。
[1]劉劍文.財政稅收法.法律出版社,2003.
[2]孟軍.完善出口退稅政策管理的若干建議.稅務研究,2010,(12).
[3]劉劍文.稅法學(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
[4]張曉忠.論我國企業底線的失守與政府底線監管責任.晉陽學刊,2013,(6).
[5]張曉濤.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與我國企業補貼風險評估——基于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晉陽學刊, 2013,(6).
呂淑芳 山西省委黨校信息網絡教研部 講師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