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錦萍, 周光友
(復旦大學 金融研究院,上海 200433)
隨著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以銀行卡、網上支付等業務雨后春筍般的涌現,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替代,并非貨幣形態的簡單替代,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支付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國的經濟結構(周光友,2006),[1]同時也對傳統的貨幣金融理論產生了挑戰,特別是對以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作為經營對象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了明顯的沖擊。
長期以來,流動性管理就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商業銀行往往根據不同的經營環境、經營目標及經營原則進行流動性管理。一般來說,在傳統的流動性管理過程中,它們會采用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聯合管理及表內表外統一管理等方式進行流動性管理,并盡可能實現管理成本的最小化。而流動性管理的成本取決于資金來源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如果商業銀行在需要流動性時可以低成本低、便利快捷地獲得資金來源,那么它的成本就是低的,同時也意味著商業銀行可降低其超額準備金的持有水平,并將更多的流動性投資于盈利性高的資產。然而,在電子貨幣時代,電子貨幣的存在最大的特點就是交易的快捷方便及低成本,這必然會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從而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從結構和數量上產生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需要的影響還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這必然會影響到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有效性、經營效率和風險控制。已有的研究也主要側重于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貨幣流動性、貨幣供給等方面的研究(周光友,2007,2009,2010),[2-4]而很少關注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影響,事實上,這種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并且會不斷深入。因此,商業銀行應加以充分重視,在進行流動性管理時也應充分考慮電子貨幣的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流動性管理的水平。為此,本文以網絡金融發展為背景,以電子貨幣為視角,嘗試性地引入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分析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動機,以期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流動性水平來實現其安全性或盈利性目標,從而達到安全性、流動性及盈利性的動態協調,這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之一。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既可通過負債管理、資產管理或二者結合得以實現,但如何快捷、低成本的實現是商業銀行追求的目標。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其實也就是對貨幣的需求,并且通過對貨幣的需求來滿足其不同層次的流動性需求,而各層次需求的動機也是不同的,有時用于滿足日常交易需求(如應付客戶的取現),有時用于滿足預防需求(如在金融危機期間),有時也用于滿足投機需求。從這些需求動機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無異于公眾對貨幣的需求,因此,本文試圖引入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進行分析。
凱恩斯貨幣需求的交易性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滿足日常交易而產生的貨幣持有愿望,又可以分別從個人和企業角度將交易動機分為所得動機和業務性動機(胡慶康,2001)。[5]運用到商業銀行中,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指商業銀行為了滿足日常交易正常進行所需的流動性。銀行在日常經營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現金數量滿足客戶提現以及自身的營業開支。銀行庫存現金數量過多會導致銀行的收益下降,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而庫存現金數額過少會導致無法滿足客戶提現,從而使銀行的信譽受損。在日常經營中持有合適的現金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值得追求的目標之一。在本文中,商業銀行交易性流動性需求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為了滿足客戶取現需要以及為了滿足往來銀行清算服務所需準備的存放于同業的存款。下面將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商業銀行用于滿足往來銀行清算服務所需的流動性變化。電子貨幣的出現會引起人們支付習慣的變化,人們通常會在小額零售支付中選擇使用現金,然而在有電子終端設備(如大型超市銀聯POS機)或者網絡支付賬戶情況下,通常傾向于使用電子方式進行支付(John Simon,Kylie Smith,2010),[6]特別是當人們在購物網站進行的網上購物時,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使用電子賬戶或者網銀進行支付。大型超市發行的購物卡以及移動充值卡等電子卡的使用,使大量的現金流向供應商從而轉化為供應商在商業銀行的存款。這個過程如圖4.1所示。電子貨幣因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且使用安全,在執行支付手段時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便捷。電子貨幣以及電子轉賬清算、轉賬系統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也對商業銀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銀行自身資源限制或者地域限制,購買其他銀行服務,與其他銀行建立代理關系是一種更節約成本的選擇。在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之間的往來清算業務大大加強。電子貨幣或電子支付方式對跨行轉賬服務的便捷進行產生要求,而商業銀行為了留住客戶資源,在節約成本的考量下,會增加對往來銀行清算流動性的需求,即商業銀行在電子貨幣條件下會有相對更多的存款放于同業,用于往來銀行清算服務。同時,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銀行轉賬以及清算服務時,會收取一定比率的手續費用,在電子貨幣使用規模逐漸擴大的情況下,這將成為商業銀行收入的來源之一,而且在未來銀行業務渠道逐漸同質化的趨勢下,商業銀行不斷提高轉賬結算、清算服務等中間服務效率以及規模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可觀的收入。如圖2是我國銀行卡跨行支付業務的情況。

圖2 支付體系銀行卡跨行支付
其次,商業銀行交易流動性需求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滿足客戶取現需求。隨著商業銀行轉賬、清算系統技術的不斷提升,商業銀行轉賬、清算服務的效率不斷提高,電子貨幣的流通對銀行清算結轉服務要求不斷得到滿足。居民對現金的需求會逐漸減少(如圖3所示),電子貨幣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作用逐漸放大。

圖3 我國歷年M1以及M0/M1趨勢圖
從圖3中可以看出,現金在M1中的比例是呈明顯下降趨勢的。可見,在電子貨幣條件下,客戶的現金需求會減少,且目前我國并未對電子貨幣實施存款準備金要求,居民使用的電子貨幣進行消費的結果是最終會使企業和商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增多,從而商業銀行有更多的存款來源以用于放貸或者投資增加商業銀行的盈利。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提現的交易性需求減少,用于放貸或投資的存款增多。這個過程可作以下簡要描述(表1):

表1 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變化示意圖
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分為三個部分:法定存款準備金、備付金以及一般準備金。而商業銀行交易性流動性需求主要是指備付金這項。本文中將商業銀行備付金定義為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部分與商業銀行庫存現金之和。這一部分是商業銀行中最具流動性特征的資產,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第一線準備。假如商業銀行吸收了100元的存款,法定準備金率為20%,則商業銀行必須向央行繳納20元法定存款準備金,自己留用的10元成為備付金,剩余的70元成為一般準備金,存放于央行。假如消費者取現2元,則現金漏損為2元,備付金或一般準備金減少2元。商業銀行用于放貸的資金可來源于一般準備金和備付金。簡易過程上表所示。可見,在電子貨幣條件下,居民使用電子貨幣進行支付,最終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內的存款總額是不變的,但存款結構更加穩定,從而商業銀行備付金的需求減少,獲得更多的存款用于放貸或投資,增加資產盈利性。
從上述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在電子貨幣條件下,由于商業銀行一方面可以保留較少的備付金用于日常交易,另一方面獲得了來自于企業或商家較大額的穩定(較個人活期存款)存款。在目前電子貨幣不需繳納存款準備金的條件下,商業銀行滿足客戶取現的交易性流動性需求減少,可用于投資或放貸的盈利性存款增加。此外,在電子貨幣條件下,由于居民使用電子貨幣或電子支付頻率和規模的增大,商業銀行為維持較好的客戶資源,在保證銀行充足的流動性前提下,必須提高轉賬、結算等清算服務效率。同時,商業銀行在提供電子轉賬、結算服務時會按照交易額度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這不僅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盈利,而且這些利潤來源又彌補了商業銀行一部分交易性流動性需求。因此,在電子貨幣條件下,一方面商業銀行用于滿足客戶取現需求的備付金減少,另一方面存放同業的資金需求增多,這兩方面的因素都對商業銀行交易流動性需求產生影響,至于哪一種結果效用更強,還需結合實證進一步分析才能得出較可靠的結論。同時,應該看到商業銀行備付金的大小與利率以及商業銀行拆借成本也是息息相關的。當利率較高時,持有備付金的機會成本增大,而拆借成本上升時,商業銀行傾向于持有更多備付金。最后,交易流動性需求的大小與各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或者吸收存款規模也是相關的,商業銀行吸收存款越多,基于日常提現的交易性需求就越大。
凱恩斯關于“流動性偏好”理論的預防性動機是指微觀主體為了應急情況支付而持有貨幣的愿望,也稱謹慎動機。對于個人來講,應急目的可以是患病、失業等事先未預料到的貨幣需求。然而在本文中,筆者分析商業銀行預防性動機時主要是指央行為了預防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極端事件而強制要求商業銀行對吸收的存款所提取的法定準備金項和針對所放貸款提取的貸款準備金項,而前者是主要方面,后者更多的體現的是商業銀行出于安全性原則的考慮而提取的。
央行規定商業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使銀行有足夠的資金以應付存款人的提款需求,避免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不足而產生清償危機。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出于預防動機所需的流動性相比交易性流動性需求來說,其實際運用的可能性較小,不是日常經營過程中都要用到這部分流動性,通常只有在極端事件出現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但必須保持足夠的法定準備金數額。在商業銀行的實際運營過程中,由于存款的變化以及匯兌收支等業務的可預見性不是很強,商業銀行在每日經營終了時,在央行的準備金賬戶可能會出現短期頭寸不足或者盈余情況。而為了滿足準備金的要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進行短期的資金頭寸調整,出現資金頭寸盈余方(拆出方)向出現資金短缺方(拆入)借入資金以彌補由于日常運營出現的頭寸不足情況。商業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是以商業銀行吸收的總存款規模和結構決定的,所以這一預防性流動性需求與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規模是緊密聯系的。此外,商業銀行還要求對所放貸款提取一定比例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在我國,按照人民銀行在2002年4月份發布的關于政策性銀行、國有商行、股份制商行等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要求,各銀行應根據《指引》要求及時提取各類貸款損失準備。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包括一般、專項和特種準備。其中,專項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還要參考《貸款分類指導》進行五類貸款的合理分類,在此基礎上對貸款損失準備進行合理的計提。對貸款提取損失準備金這一要求體現了商業銀行經營過程的審慎原則,這一預防措施的實施一方面不僅為商業銀行應對風險事件起到了緩沖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公眾信心,吸收更多的存款或穩定性更高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商業銀行預防性長期流動性需求的一種。
首先,在分析商業銀行交易性流動性需求時,已經說明了隨著居民使用電子貨幣的頻率和規模的擴大,這部分電子貨幣流向企業或商家,而企業和商家最終會將這部分資金存放于銀行賬戶,只留取少部分進行資金周轉融通。這樣,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穩定的“電子存款”,而我國對電子貨幣尚未明確要求實行存款準備金要求,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出于預防動機所需的存款準備金額相對減少。而且,在電子貨幣條件下,金融市場融通資金的效率大大提高,融資成本相對減少,使得商業銀行即使出現短期資金不足也能迅速從市場上融到資金,最終會使得商業銀行出于預防動機所需的流動性減少。其次,電子貨幣的出現首先使得流通領域的現金漏損降低,隨著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商業銀行會逐漸獲得相比傳統支付習慣下更多、更穩定的商業存款進行放貸或者進行其他投資活動。對于商業銀行對貸款提取的一般貸款損失準備以及針對不同貸款分類提取的專項貸款準備這一預防性流動性需求來說,如果商業銀行根據經濟情況的判斷,選擇將更多的存款用于放貸,則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需求增大;而若商業銀行選擇將這部分資金用于其他投資,如買入交易性進入資產、衍生金融資產或者股權投資等活動時,針對預防性動機所需的流動性需求會減少。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第三個動機為“投機動機”。凱恩斯假設人們以貨幣和有價證券的形式持有財富,而投機性動機來自于人們對未來利息的不確定性或者避免市場波動造成資產損失而對財富結構進行及時的調整的需要。當利率很高時,人們預期利率肯定會下降,為了避免利率下降造成的存款價值損失而減少貨幣、增加有價證券的持有,即投機性貨幣需求下降。當利率按預期情況下將時,還可以獲得由于有價證券價格上升帶來的資本所得。反之,當市場利率很低時,人們預期市場利率會上升,為了避免利率上升帶來的有價證券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人們會增加貨幣的持有,而減少有價證券的持有,即投機性貨幣需求增加。可以看出,凱恩斯貨幣需求的投機性動機與市場利率是緊密相關的,且二者呈負向相關關系。而將這一有關投機性貨幣需求引入到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中進行分析,則是指商業銀行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市場存貸款利差之間的反向關系。
商業銀行投機性流動性需求是指商業銀行在將資產進行放貸過程中,基于資產收益性與庫存現金等流動性需求之間的反向關系。假設商業銀行的“財富”有現金和放貸兩種形式持有,即此時可以將商業銀行對現金或者超額準備金的需求看作是投機性流動性需求,而把貸款以及其他投資看作是商業銀行財富的另外一種持有方式。當存貸款利差較大時,商業銀行為了追求資產盈利目的,會減少現金和超額準備的持有,而增加貸款和其他投資的數量,以達到“財富”的增值目的避免損失。而當存貸款利差減小時,商業銀行為了避免利差減小帶來的凈利息收入的減少等造成的資產損失,會增加對投機性現金和超額準備的需求從而減少貸款或其他投資,即存貸款利差減小會使得商業銀行投機性流動性需求增加。在電子貨幣條件下,由于居民消費支付習慣由傳統的現金支付逐漸轉為電子支付方式,隨著電子貨幣使用的普及,會有越來越多的現金向更高穩定性的存款轉化且流向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出于投機性的需求所需的流動性一方面會隨著準備金需求的減少而減少,另一方面,由于電子貨幣流轉速度快,電子貨幣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且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融資效率,這就會使得商業銀行即使在利差很小的時候也能充分進行貸款,可以在流動性較差的時候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將金融資產進行變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子貨幣的出現使商業銀行融資更加方便,可以保留較少的投機性需求而將大部分資產進行放貸和投資。即,在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投機性需求減少,而有更多的資產進行貸款和投資。投機性需求與商業銀行存貸款規模之間存在反向關系。
第一,電子貨幣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貨幣形態,也改變了人們支付習慣和生活方式,給傳統的貨幣金融理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國的經濟結構。其中它對以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作為經營對象的商業銀行的影響是首當其沖的,而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核心的流動性管理,在電子貨幣、網絡金融的沖擊下,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必然會受到挑戰。
第二,網絡經濟時代,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會影響商業銀行的交易性、預防性及投機性流動性需求,不僅會改變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總量,也會改變流動性需求結構,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行為。
第三,電子貨幣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促進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為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并正在實現,這個過程也是使商業銀行業務從表內向表外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電子貨幣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電子貨幣便利快捷、低交易成本的功能,降低流動性管理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也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帶來挑戰,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業務的電子化與新業務的創新致使商業銀行的風險不僅具有傳統銀行經營的風險,而且還要疊加新興業務的風險,從而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二是電子貨幣的快速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重新洗牌的可能,商業銀行的發展不再完全依賴于資金實力、營業網點等硬性指標,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技術、業務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從而給中小銀行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過程中,要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同時,充分發揮網絡金融帶來的機遇,提高網絡技術,加強業務創新,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量。
[1]周光友.電子貨幣發展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基于協整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6(7):1219-1234.
[2]周光友.電子貨幣對貨幣流動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0(7):13-18.
[3]周光友.電子貨幣的替代效應與貨幣供給的相關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3):129-138.
[4]周光友.電子貨幣發展對貨幣乘數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5):98-107.
[5]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306-307.
[6]John Simon,Kylie Smith,Tim West.Price Incentives and Consumer Payment Behavior[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0(34):1759-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