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召, 王 雷
(江南大學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競爭,而金融領域的創新發展必然提高對金融從業人才素質要求。《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意味著今后要素市場競爭中將堅持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領域的改革將完善和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而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領域改革、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多元化金融體系的完善等具體措施也將陸續展開。金融領域改革大背景,對于金融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和實踐型金融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必須根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趨勢,適應地區和金融企業人才需求情況的變化,采取校地、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才能更好地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金融領域人才。
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態勢,高中低端及特色類人才都有其市場需求,因此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必須取決于社會對金融人才的實際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辦學條件。金融學科比其他社會學科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性,而且從本科教育階段的目標和實際畢業去向來看,大多數金融專業學生在本科四年學習之后,一般都選擇了工作就業。學生多數進入銀行、證券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也有一部分進入其他非金融企業從事財務和投資方面的工作。這就要求金融專業的學生應具備較強的金融實踐運作技能。此外,還有小部分學生進一步深造,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這也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應當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論基礎知識。然而,從目前我國金融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來看,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亦或是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現代社會的經濟金融領域需要的是大量掌握金融技能和實際工作經驗的基層員工和具有相當理論基礎以及研究創新能力的高端金融人才,歐美發達國家知名院校在金融本科專業的培養方面,對于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都非常重視。不僅在經濟學、貨幣金融學和金融工程等理論教學方面側重微觀金融的知識基礎,而且在專業課程的實踐技能訓練、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綜合素質培養方面也十分投入。然而國內絕大部分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通常都過于強調宏觀金融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在微觀金融和實踐訓練方面較為薄弱。
雖然本科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多數高校仍比較重視宏觀經濟金融理論中貨幣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等的教學,卻相對忽視了微觀領域風險管理、資產定價、實證金融和金融數據分析等的學習,特別是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證券投資學、公司財務、銀行會計等課程往往單純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缺乏實際工作環境和實驗模擬,缺乏與地方金融機構、企業的合作與實際問題的應用分析。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前期的工作過程中無法將所學知識有效地融合進實際應用和工作當中。此外,由于教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管理的原因,本科金融專業的教學往往完全由高校教師進行講授,但是對于實踐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很多老師的專業知識較為陳舊,無法跟上實際工作的創新發展,限于制度又不能從金融機構或企業引進兼職的導師,無法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學習。
金融學本科專業培養的主要是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就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但是目前多數院校本科金融教學過程中,仍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教材理論講解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傳統方式偏重于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實踐性課程的培養,缺乏校地、校企緊密合作、共同研究實際問題的培養方法,使得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與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缺乏實踐經驗,從而也導致了金融機構和企業培訓成本的增加。
目前多數本科院校所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大都流于形式,主要是學工方面輔導員進行授課,簡單的對即將畢業學生進行指導。這不僅無法在專業方面給予更多幫助,而且也不能實質性提高學生應對自身專業所要面臨的職業生涯問題。金融學專業的職業規劃具有一定專業性和獨特性,不同金融行業企業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亟待針對性的金融職業生涯設計的專業人士進行輔導,這就需要和金融行業企業加強聯系。此外,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風險問題在職業生涯的設計和教育培訓當中非常重要,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案例都提醒人們,金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是金融行業得以安全長遠發展的基石。然而,在當前高校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強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論的正確運用,卻缺乏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金融業服務意識的培養。[1]
通過前文對金融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要解決課程體系設置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短板就需要讓學生更好地熟悉實際的金融機構或企業運作方式、具體的工作崗位性質和職責、了解實際業務操作的細節,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標,更好地滿足金融機構等用人單位的客觀要求,并突破金融學專業學生實踐環節操作能力的“瓶頸”。這就必然要求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與金融機構或企業緊密結合,不僅在課程教學中引入金融企業從業者的參與,而且需要和金融機構或企業進行長效深度合作。從目前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培養模式來看,各個高校大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松散的自由合作模式。即高校和金融企業之間非定期的進行交流溝通,高校偶爾邀請金融業界的管理人員和專家為學生做專題講座或指導,或者是組織學生到相關金融企業進行現場參觀學習。
2.較為緊密的契約合作模式。金融企業和高校建立實訓基地,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高校的金融專業理論和學科配置,保持定期或契約型的聯合攻關,與高校金融教學研究單位共同研究新問題、開發新產品;另一方面,高校組織金融專業學生進入金融企業實訓基地定期的實習和培訓,使學生在沒有實際工作崗位前就能夠切身接觸到行業訊息與基本要求,并且在教師和企業家的聯合指導下,參與金融市場的理論分析和產品開發,逐步成長為企業需要的創新型金融人才。[2]
以上的兩種合作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高校金融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往往存在著“校熱企冷”的現象。企業一方往往對與學校共同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消極冷淡,在成為高校實習基地接收學生實習等方面并不積極主動,造成實訓基地的“名存實亡”。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從收益最大化角度來看,實習培訓會增加經營成本,而如果投入大量資源后,在人才培養中如得不到有效利用,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就會過低,而且校企合作形式仍以學生實習這種單一形式為主,學生短期和簡單的重復性勞動確實對專業素養提升幫助不大。[3]
未來10年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端服務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高端服務業主要領域的金融行業必然需要大量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堅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金融人才。2012年啟動實施的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為全國高等院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指明前進方向,帶來新的契機。縱觀全球,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通過高校與高校、高校與地方政府、高校與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以促進資源共享和實現共同創新發展。以協同創新作為金融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展的契機,在校地、校企合作過程中實現“精耕細作”,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提升金融專業人力資源素質,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為了能夠改變過去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流于形式的弊端,本文就金融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協同創新培養金融學專業本科人才主要應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行業需求,在教學方面打造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創新教學體系,在培養模式方面實行校地、校企戰略聯盟、構建多平臺培養模式。高校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應該重視金融理論和跨學科理論知識的教學基礎,在數學、財務會計學、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等方面強化理論基礎;課程設置上,通過協同創新、校企參與和分享經驗,推動實踐教學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靈活方式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學,真正使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必需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根據崗位的能力要求設置,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4]通過協同創新,加強校企合作,走深度產學研結合之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直接轉換為培養人才的教學資源,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高質量的教學,結合地方和企業的課題需求與工作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實現寓教于研、寓研于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金融創新的戰略聯盟模式是最近幾年逐漸開始出現的,一般以金融概念為核心,匯聚了一個地區金融及關聯產業的力量以及高校資源,把人才培養、企業經營和地區經濟發展納入統一整體,參與聯盟的金融骨干企業、各高校相關專業和地方政府金融職能部門緊密聯系,各成員地位平等,利益相關,本著共同發展、資源共享的原則,一同擔負起高端金融人才培養、企業發展壯大和地區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例如,上海財經大學和上海市政府、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聯合組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政府組建金融研究院,這些戰略聯盟通過高校、地方政府和金融企業的緊密結合、形成長效運作機制;面向區域熱點問題,針對行業、企業和地區政府實際需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持續性、系列化實用專題研究;同時借助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行業協會等共同與多個金融企業合作,共同建設金融人才培養和實習基地,分擔了實踐教學和培養的成本,共同分享人才資源和課題研究帶來的收益,不僅為高校提供了培養模式創新的平臺、也為金融機構和企業帶來了復合型的人才資源、還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提高金融學專業本科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完善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必然要求富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教師,要建設一支適應金融專業教育特點的具有雙師型素質的師資隊伍。在教學手段和培養方式方面,需要通過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引進金融機構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入課堂,豐富實踐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的形式;其次,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到金融單位掛職或定期調研,培養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還可根據案例教學和課題研究情況,選擇一些具有重大理論和應用價值的問題,和那些對問題理解有一定深度并有較高積極性的學生開展合作研究。[5]
從入學到畢業,建立“專業導師、實習導師、論文導師”三結合的本科生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導師指導。具體來說:在校期間設置專業導師,學生以小組(4-6人)形式由院系分派導師,全程參與學生培養,負責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業指導和非學業幫助等;專業實習期間實現“雙導師制”,校內導師由專業導師兼任或其他老師擔任,校外實習導師則由實習學校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職業道德好的金融機構業務骨干擔任;在畢業論文設計階段,實行師生“一對一雙向自愿選擇”和“一人一題”的辦法,選題來源多樣化,包括結合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提供選題、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發現選題、師生共同協商提出選題等。將部分學生直接輸送到企業基地完成畢業設計,在此階段,突破慣例,對學生實行論文雙導師指導制,即企業導師為主導師,學校導師為副導師,畢業設計課題和論文必須經過學生和導師共同選擇認定,都來源于金融行業發展與金融企業創新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1]徐學鋒,夏建新.創新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2(2):111-116.
[2]朱俊峰.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金融人才模式初探[J].人力資源,2012(6):76-78.
[3]季誠鈞,樊豐富.改變合作培養人才中的“校熱企冷”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11(12):56-57.
[4]楊忠海.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金融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2010(6):57-58.
[5]張中錦.案例導向型方法在金融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