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音
(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現在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概念,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級企業巨頭尋求成本最小化沖動下的全球性外采和業務外包。隨著供應鏈管理中關于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技術的不斷完善,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供應鏈金融就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與傳統單一授信模式不同,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基于產業供應鏈的視角,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并將與核心企業相關的企業作為整體的系統性融資安排,一方面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化為整個產業群的可控風險,使銀行能夠最小化風險成本,另一方面根據供應鏈行業的特點制定專業化的融資審貸方案,為供應鏈上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家企業提供全面靈活的金融服務。因此,作為一種創新型的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在控制風險以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根據Aberdeen集團的調查(2007b),在發達國家目前已經采用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的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5%,已經有明確實施計劃的企業占18%,正在調研的企業占40%,剩下的26%還沒有任何行動。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對供應鏈金融的的重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不管是銀行還是企業,供應鏈金融正在不可逆轉的改變著傳統融資業務模式。
國外對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比較早,最早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文獻資料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美國頒布的《倉儲法案》,對倉單質押做了系統的規則。從已有的外文文獻記錄中可以看到,國外學者一般將供應鏈金融業務稱之為財務供應鏈管理(FSCM),其內容也主要是以企業作為出發點側重于研究企業的最優本運作模式、企業現金流管理等具有實踐性的方向,相對來說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系統理論研究還不多。
Alien N Berger(2006)[1]對供應鏈管理在企業中的成功案例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和研究。從企業的視角入手,對企業的融資方式進行了新的嘗試及拓展。然后以此為基礎,創造性的提出了以供應鏈金融作為著眼點來對企業融資方式進行創新,并對此進行了初步的構想和設計。Martin R.Fellenz(2009)[2]站在金融行業內的技術服務商的角度,對全球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金融系統的中斷條件下的資金流動以及全球供應網絡的相關模型與實踐進行研究,指出實物流與資金流的不匹配、供應鏈金融系統自動化操作的嚴重缺乏以及相關支持供應鏈金融,尤其是針對銀行的的制度安排不足是當前供應鏈資金流動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重建全球供應鏈金融系統的構想。F.John Mathis、Joseph Cavinato(2010)[3]指出,導致融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財務職能的分散,認為改造整個供應鏈系統必須先確定具體的管理方針,把金融嵌入供應鏈和交易模式中的每一步,從而建立一個在可接受的風險參數范圍內,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管理供應鏈融資的最佳方法,并且創造性的提出了提出了具有競爭性的供應鏈五種子系統。
DavidA.Wuttke,ConstantinBlome,Michael Henke(2013)[4]通過對收集40 個調研對象總結的八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指出管理者根據發票開具前的財務供應鏈管理理論可以提高上游供應鏈營運資本,根據開具發票以后的財務供應鏈管理理論可以強化購買方企業的營運資本的地位。并在交易經濟學的基礎上討論得出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資源的內部和外部整合可以更好地降低經營風險的結論。
國內有關供應鏈金融的研究相比國內而言起步較晚,而且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的探討。楊紹輝(2005)[5]以國外著名商業銀行為例,通過研究以銀行為中心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集成方案,較早地提出了“供應鏈金融”概念。唐少麟、喬婷婷(2006)[6]等以評估風險的角度出發,借助博弈分析的方法,全面的論證了中小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可行性,并得出通過規范化的供應鏈管理制度和采用新型的技術、管理工具等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的結論。閆俊宏、許祥秦(2007)[7]通過對比分析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三種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從而指出供應鏈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所具有的潛在優勢。陶凌云、胡紅星(2009)[8]從中間層理論和博弈論入手揭示了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降低信貸風險的原因。嚴廣樂(2011)[9]通過分析供應鏈金融系統中的中小企業、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且基于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構建了相應的博弈模型,其研究結果表明在供應鏈金融系統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業既能夠在幫助中小企業擴大融資規模,同時也能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蓋東海,玄永生(2012)[10]在分析了現有供應融資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了關于供應鏈模式的新探索,即銀企戰略聯盟結構模式,并討論了其的建立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上一致認為在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上,供應鏈金融模式有一定的潛在優勢。
《中國企業管理年鑒(2011)》顯示,截止2010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到459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其中,工商注冊1137萬多家,個體工商戶3453萬戶。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3.0%左右,上繳的稅收總額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3.5%,提供商品進出口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67.0%,解決了全國城鎮就業總數中80.0%的就業量。毋庸置疑,中小企業已經成推動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主力軍,更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強大支撐力。然而,回首過去的20多年中小企業的發展之路卻一直走的十分艱辛,資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
1.中小企業可利用的融資渠道狹窄。目前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還是來自于企業的自有資金,其次依賴于銀行貸款,對其他融資渠道的可利用程度甚少。一方面,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與完善,并且對中小企業而言準入門檻比較苛刻,使得大部分中小企業無法從直接融資渠道上籌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民間借貸融資受到法律法規的制度約束,而且資金成本比較高,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來講也具有一定的困難。中小企業融資租賃,小額貸款公司的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夠成熟,認可度也比較低,對中小企業融資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微弱。除此之外,作為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來源,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力度也不足。(見圖1)
2.銀行金融產品缺乏創新管理機制。商業銀行內部有嚴格的風險管理機制,控制風險,是銀行運作的首要任務。目前的銀行金融產品主要是針對穩定性強,信用好的大型企業客戶,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抵押擔保,主要是要求提供安全性抵押資產如不動產和固定資產等,而動產由于在傳統授信中難以做出具體評估和風險控制,商業銀行不予考慮。對于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企業而言,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和不動產較少,從而降低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另外,銀行的貸款流程比較復雜,所耗費的時間長,對于資金周轉比較頻繁的中小企業而言不夠靈活,無法與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相匹配。
除外部環境約束以外,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我國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信用等級較低,企業內部缺乏規范化的經營管理機制的問題,企業內部信息透明程度不高,并且中小企業發生經營困難逃避債務的情況時有發生,往往很難找到貸款擔保人,不能滿足銀行貸款擔保要求,基于銀行穩健經營的目標,考慮到銀企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銀行對中小企業僅提供較少的信貸配額,因而很難滿足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

圖1 年末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變動趨勢
2001年,作為國內銀行業首家供應鏈金融的倡導者,深圳發展銀行率先推出了突破傳統授信擔保方式的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模式,有效解決了一大批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2003年,深圳發展銀行又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建立了“1+N”模式,提出了將核心企業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業的授信服務之中,并對供應鏈成員提供批發性營銷。隨后,國內其他銀行業紛紛研究并推出了一系列供應鏈金融業務,興業銀行“金芝麻”供應鏈服務,華夏銀行“融資供應鏈”,工商銀行對核心客戶的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并推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線上服務平臺等。國內的這些成功實踐經歷表明,供應鏈金融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深圳發展銀行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共同組成的“供應鏈金融”課題組(2009)所言:供應鏈金融業務吸引眼球之處在于它為中小企業融資的理念和技術瓶頸提供了解決方案,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不再可望而不可及。[11]
1.與傳統授信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更具有包容性。傳統授信模式中商業銀行主要是從單一方面去對申請貸款的企業獨立地進行其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以及不動產等方面進行評估從而決定是否向該企業融資。這種授信模式下,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的信息透明度差,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信用等級低,很難在銀行嚴格的審核條件下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而供應鏈金融就能很好的化解這一矛盾。供應鏈金融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站在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對供應鏈成員進行整體的信用評估,審核的標準不再僅僅是針對中小企業本身的條件,而是依托核心企業的資信情況,從而放寬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準入門檻。[13]
2.供應鏈金融有利于控制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銀企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出現逆向選擇的問題是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考慮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通過供應鏈金融,一方面,銀行可以通過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中小企業之間業務往來信息,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盈利水平以及信用狀況作出基本的判斷,更好的控制潛在風險。另一方面,銀行引入第三方物流監管,從而對整個供應鏈“產供銷”的過程進行全面的掌握,確保資金流與物流相匹配,保障供應鏈的順暢運作,優化了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從而加強了對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防范。[12]
3.供應鏈金融有助于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依托實體經濟中供應鏈上的真實交易關系,利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存貨以及未來的貨權作為抵押或抵押品,并結合中小企企業短期融資性需求的特性,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用于供應鏈所有企業成員的一攬子金融解決方案,緩解了中小企業抵押品不足,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能夠消除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成本-收益不對稱的問題。
4.供應鏈金融有利于促進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關系。[13]供應鏈金融模式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針對產業供應鏈上的所有相關企業,根據企業在供應鏈交易中的地位以及行業特點制定專業化的融資方案,參與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能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而參與供應鏈的中小企業也可以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提高自身的商業信用,節約融資成本,使企業的發展更加順暢。在這種“雙贏”模式下,核心企業在選擇上下游中小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務必會建立嚴格的篩選制度,并對其后期的合作情況時刻保持關注,從而決定是否能夠進行長期的合作。[14]上下游中小企業也會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提高企業的實力從而與核心企業建立一種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加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穩定聯系。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供應鏈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中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但是這并不代表供應鏈金融就是一個完美的融資方案。供應鏈金融所涉及的主體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等多個方面,因此決定了供應鏈金融在操作和實施過程中要時刻警惕各個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1.供應鏈成員之間風險的傳導問題。供應鏈金融業務是物流與金融結合的產物,因此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產業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配合。一旦供應鏈上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么風險也會在供應鏈中傳播開來。例如,當上游企業資金周轉上存在缺口時,不僅會影響上游企業的生產活動,還會將這種壓力進一步向生產和銷售企業傳導,從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活動無法順利進行,繼而又造成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業務也會遭到影響,同時金融機構對供應鏈中企業的融資方案也會做出相應審慎的調整。因此,順利運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對所有供應鏈企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樣的,一旦出現問題,付出代價的也將是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
2.缺乏具體的有關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的規范化操作體系。目前我國大多數銀行還沒有建立起針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在具體的業務實踐過程中缺乏中小企業融資準入標準的相關準則以及合理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并且在銀行搜集調查所需的有關供應鏈金融所有中小企業的信息時缺乏關于中小企業信息系統的技術服務平臺,這對銀行準確評估供應鏈的運作狀況以及合理判斷該供應鏈的融資額度造成一定的難度,從而加大了銀行的資金運作風險。
3.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完善。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創新的金融產品,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供應鏈金融專門的法律法規或者行業條例,供應鏈金融的涉及多方主體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第三方物流,而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使得現有的法律規范很難完全覆蓋。[15]缺乏完善的專業法律作為支撐可能會導致供應鏈金融的經營不穩定,從而限制了該業務的迅速發展。
1.構建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我國開展供應鏈金融還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強化外部約束機制,為推動我國供應鏈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在供應鏈金融實踐中涉及的法律事由十分復雜,銀行,第三方物流以及制造商之間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單證、不同的合約條款以及法律文件進行溝通與傳達信息,一旦發生糾紛,需要依賴規范化的法律依據進行解決。因此,法律制度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依靠政府支持搭建融資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公共金融服務鏈平臺,為銀企打造一個信息交互以及管理的平臺,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將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傳達給企業,同時也能將企業的項目和發展計劃有效的傳遞給銀行,從而解決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3.加強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范,完善內部信用體系。一方面,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的風險轉化為了整個供應鏈系統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牽連供應鏈的所有成員,商業銀行必須建立科學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系統,并聯合第三方物流,對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實行動態監控機制,從而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成員作為一個整體,必須通過良好的合作才能促進整個供應鏈的發展,供應鏈中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該主動提高自身的規范化管理能力,建立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加強內部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經營能力。
[1]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Journal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3011.
[2]Martin R.Fellenz,Cara Augustenborg,Mairead Brad-y.Requirements for an Evolving Model of Supply Chain Finance:A TechnologyandService Provider Perspective[J].Thunderbird Int’l Bus Rev,2009:569.
[3]F.John Mathis,Joseph Cavinato.Financi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Growing need for management action[J].Thunderbird Int’l Bus Rev,2010:526.
[4]DavidA.Wuttke,Constantin Blome,Michael Henke.Focusing the financial flow of supply chai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nanci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765.
[5]楊紹輝.從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看供應鏈融資服務[J].物流技術,2005(10):179-182.
[6]唐少麟,喬婷婷.發展物流金融強化供應鏈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討之一[J].物流技術,2006(2):99-102.
[7]閆俊宏,許祥秦.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8]陶凌云,胡紅星.風險控制下的供應鏈金融分析[J].企業經濟,2009(9):35-37.
[9]嚴廣樂.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博弈分析[J].企業經濟,2011(4):5-9.
[10]蓋東海,玄永生.基于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2(5):236-238.
[11]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12]李樹冰,馬雪,楊立剛,鄧穎婷,李鳴燁,朱莎莉.淺析供應鏈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優勢[J].商業經濟,2013(14):77-79.
[13]劉丹.供應鏈金融的作用模式及其創新[J].金融發展研究,2013(7):23-27.
[14]李善良.基于供應鏈金融視角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30-137.
[15]張蕙.我國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效應及其問題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