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強, 黃 莎
(江西農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045)
個性化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的重要觀點,是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層次人才教育,盡管我國自1991年開始實行了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對攻讀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的研究生進行了分類培養,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教育目標的缺失等培養質量問題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以個性化培養為核心的多元化、差異化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調查分析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教育需求的現狀,探索學術型研究生規模化培養中個性化培養的新途徑,實現數量與質量、規模與結構的協調發展,對于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反映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培養需求的相關因素很多,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緯度:一是學習目的,二是學習態度(包括學習過程),三是就業意向與就業現狀。學習目的是指學生報考研究生的動機;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內部反應的準備狀態,學習態度一般由對待學習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構成;就業現狀是指研究生的就業意向、就業現狀以及對研究生學習的價值導向。
調查以“江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基于創新能力培養調查”為基礎,圍繞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就業狀況三個維度設計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教育的調查問卷和訪談,并以江西11所高校2010、2011、2012級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個性化培養狀況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80份,有效問卷568份;其中文科248份,占43.7%;理科320,占56.3%;男生占53.0%,女生占47.0%。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等10個學科門類。調查運用SPSS16.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考察學生背景變量與個性化需求的相關程度,最后提出改進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培養的對策和建議。
1.生源結構比較復雜。首先,研究生入學年齡差異較大。調查對象中25歲及以下的占79.4%;26歲以上的占20.6%。以2011級為例,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的為32歲,其中25歲及以下的占79.4%,26歲以上的占20.6%;2012級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的為28歲,其中25歲及以下的占79.4%;26歲以上的占20.6%。其次,入學方式多樣。參加全國統考入學的占74.5%,通過免試推薦入學的占22.0%,通過單獨考試入學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第三,跨專業學習的研究生明顯增多。占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本科和碩士所學專業不一致,具有跨專業的學習背景。第四,入學前經歷差異較大,生源背景多樣。應屆生占73%;往屆生占27.0%;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占三分之一。
2.研究生是具有多重發展潛力的群體。調查表明,通過推薦免試入學的大多是品學兼優,具有學術發展潛力的學生;通過全國研究生統考入學的學生都有強烈的求職欲望,具有較扎實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多方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有一定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要求和非常現實的學習目的;跨專業學習的學生具有學科專業知識交叉的優勢。總之,他們是具有多重發展潛力的知識群體,是當代社會青年的精英,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動機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動因,有外部、內部動機之分。外部動機指個體在外界要求或壓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動機;內部動機則是指由個體的內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產生需求,需求產生動力。在研究生培養教育過程中,學習動機是社會客觀環境發展變化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基本上是一個不可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才要求,學習態度和培養質量。調查顯示,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1.學習動機呈多樣化趨勢。在關于研究生學習動機的調查中,29.2%的學生報考研究生是為了獲得一張文憑以便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找一份好工作;15.5%的學生報考研究生是為了獲得一張研究生文憑,注重它加薪、晉級、提拔等附加價值:19.7%的學生報考研究生是為了提高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以便繼續攻讀博士,從事學術研究工作;34.5%的學生報考研究生是為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便能適應各種工作需要;1.1%的學生是為了其他各種目的而報考研究生的。分析表明,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2.學術性工作不再是研究生的首選。在關于研究生就業意向的調查中,27.7%的人選擇教學科研單位,28.7%的人選擇除教育,科研單位外的各類事業單位,16.9的人選擇各級黨政機關,24.5%人選擇了企業和自主創業。分析顯示,選擇到教學科研單位工作的不到三分之一,真正想從事專業學術研究工作的不到20%。這一結果表明,學生的就業意向與學習動機相吻合,兩者呈現較高的相關性。
很多研究生和導師在訪談中表示,不是不愿從事教育研究等學術型工作,而是現在的碩士生進不了高校和研究單位從事教育研究工作。選擇與培養目標不一致的工作是研究生們的無奈選擇。分析表明,研究生多樣化的學習動機和就業意向是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和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的結果。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因此,適時調整學術型研究生單一的培養目標,滿足研究生多樣化的成材需求是當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
1.近半數學生學習狀態欠佳。調查顯示,7.9%認為學習狀態很好;46.5%認為較好;38.9%認為一般;也有6.6%的認為學習狀態差。學習狀態好的學生僅占54。4%,近半數學生學習狀態一般或欠佳。
2.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時間僅占二分之一。學習態度在學習時間分布上得到了應證:調查顯示,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用于文化專業學習的時間占23.2%,用于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時間占20.7%,用于專業有關的實踐活動時間占10.4%,參與社會兼職工作時間占20.00%,用于參加各種考試培訓,找工作的時間占12.6%,其他業余文化休息活動的占13%。分析表明真正用于專業學習、科研活動的只占50%左右。
3.就業壓力是影響研究生學習狀態的主要因素。影響研究生學習狀態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就業壓力(23.6%);科研條件(15.5%):學習環境(14.1%);導師指導能力(13.1%);社會大環境(12.3%);課程教學(10.7%);家庭經濟條件(8.4%)。調查表明,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研究生資助政策的調整,經濟條件已經不是影響研究生學習的主要因素,當前影響研究生學習狀態的主要因素是就業壓力。就業壓力與研究生培養質量密切相關,培養質量最大問題是學術型人才單一的培養目標與多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脫節。
4.培養成復合型人才是研究生的普遍要求。在關于研究生培養教育主要任務的調查中,認為應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要任務的占7.4%,認為應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的占18.1%,認為應以培養學術研究能力為主的占23.6%,認為應以培養提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的占38.4%,認為應以培養綜合素質為主的占12.5%。
分析顯示,學習動機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呈現出較高的相關性:23.6%的研究生認為應以培養學術研究能力為主,與19.7%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相吻合;38.4.%的研究生認為應以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與34.5的學生認為讀研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適應社會應用能力相吻合。且認為應以培養綜合素質和提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的占50.9%。結果說明,在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和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培養復合型人才是學術型研究生的普遍要求。
1.研究生對就業前景預期不樂觀。認為就業前景很好的占5.7%,認為比較好的占29.2%,認為一般的占56.8%,認為較差的占6.3%,認為很差的占2.0%。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各專業表現差異顯著:認為就業前景“很好”和“較好”的專業大多是熱門專業;凡研究生偏愛所學專業,他們對就業前景也表現出樂觀的態度。總體來說,研究生對就業前景預期不樂觀,普遍認為高質量就業,特別是要達到學以致用,從事學術研究型工作非常難。
2.企業事業單位是研究生就業的基本趨勢。研究生就業現狀調查顯示,就業呈多樣化趨勢。以江西XX大學2008-2012年學術型碩士畢業生就業狀況為例(見圖1),攻讀博士學位,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就業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8年的34.14%下降至2012年的15.6%,下降了54.3%%,特別是科研單位下降了58%,且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就業的研究生大多是從事學生輔導員和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從事教學科研的人數很少。分析表明,隨著研究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校和科研單位教學科研人員已趨于飽和,未來引進人才都是博士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就業的空間越來越小。
在事業單位或企業就業的研究生呈逐年上升趨勢。2008年至2012年在事業單位就業的研究生上升了70%,在國有企業就業的上升了73.8%,在其他企業就業的上升了192.4%。表明未來學術型研究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是基層事業單位和企業的應用型崗位。

圖1 江西XX大學2008-2012年學術型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表(%)
1.學術型研究生是個具有多重發展潛力知識群體。學術型研究生來源廣泛,結構復雜,是個具有多重發展潛力的知識群體。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他們依然是國家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生力軍,要全面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切實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學術型研究生是個具有多樣化發展要求的知識群體。學術型研究生多樣化的發展要求既是研究生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和人才需求多樣化的外在要求,同時,還是現行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教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培養研究生的最主要目標是為了解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人員缺乏問題,于是研究生培養目標基本上設定為學術研究型。但三十多年后,特別是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擴大,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教學科研人員已趨于飽和,需要引進的人才都是博士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高校科研單位就業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學術型研究生難以實現學術型崗位就業,就業崗位多樣化是社會發展和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長遠看,學術型碩士生是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間的一個過渡學位,它是博士學位的預備階段。因此,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分類型,分層次改革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方式,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要重構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個性化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教育體系。改革現行的學術型研究生單一的學術研究能力培養模式,探索學術型研究生個性化,多樣化培養模式,既是發展研究生個性,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需求的客觀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順應當今世界教育共同趨勢的內在要求。
首先,要分層定位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第一層次是學術型人才,主要是為博士階段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學生獲得學位后主要選擇繼續攻讀博士;第二層次是復合型應用人才,學生獲得學位后主要選擇從事應用型專業工作。
其次,要對學術型、復合應用型人才實施個性化培養。影響研究生個性化成長的主要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導師指導和培養方式。(1)在入學之初要根據研究生的學習動機確定培養目標,對具有攻讀博士學位意愿的研究生定位為學術型人才培養;對志愿從事應用型工作的研究生,定位為復合型人才培養。(2)依據培養目標選擇指導教師。對學術型研究生配備(相對來說)基礎理論厚實、學科專業知識扎實,研究方向穩定,科研能力強的導師;對培養為復合型人才的研究生配備具有較強的學科專業理論,學科專業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導師。(3)根據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個性化需求,由導師依據統一性和個性化相統一的要求,與研究生共同協商制定培養方案。除了調整課程設置以外,特別要改革學位論文的寫作。撰寫學術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過程,也是個性化培養的重要途徑,要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確定不同的論文模式。對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和將來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學生,就必須選擇撰寫學術論文。對培養為復合型人才的研究生,可以選擇做一個實用性強的項目,也可以選擇修課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