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再一次成為熱點。
其實,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一個新概念,在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七大等報告中均有相關論述。十八大報告則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作了全面闡述,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新論斷:“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從此賦予“混合所有制經濟”新的內涵和定位。
我國出現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源于國有企業改革,源于尋找國有制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和途徑。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大量民間資本要求拓寬投資渠道,從而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了現實條件。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比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表述,又更進一步。可見擺在2014年國企改革的重任,就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如何突破。
基于此,本期封面報道以《混合所有制待突破》為主題,旨在理清混合制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途徑在哪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哪些現實意義,當前還存在哪些現實問題,怎樣實現國企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轉化,如何發揮各種混合經濟成分的作用,把國企建成獨立、平等的市場主體等。
我們相信隨著國企改革的全面深化,產權多元、自主經營、治理規范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周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