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虹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影壇流傳一句話:西望長安,有吳天明。吳天明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德高望重的人物,成為80年代中國電影的里程碑。他參與導演制片的作品曾在國內國際多次獲得大獎,也成為一代人乃至幾代人心中永恒的經典。
吳天明導演有著無數的輝煌,是西影廠的驕傲,也是很多晚輩敬仰的對象。他的《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得夏威夷第四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電影獎,這是西影廠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而后的《人生》又獲得了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吳天明以深沉、飽含憂患意識的目光觀察生活,以對人民對土地的深情處理題材,刻畫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既融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又充溢著新的藝術方法,并透視出他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的深沉思考。1983年,吳天明任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后,掀起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界第一輪“新思維運動”,他大膽起用有才華的青年導演,將“西影”這個品牌打造成為國內外矚目的中國新潮電影搖籃,開創了西影的黃金時代。
1987年,吳天明執導了一部轟動中外電影界的影片《老井》,也成為吳天明的代表作,影片描寫中國北方貧瘠的黃土高原生活風貌,為了解決老井村缺水的問題,回鄉知識青年孫旺泉帶領村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打出了期盼已久的深水井。影片通過村民對無水艱難的生活不屈服,堅韌不拔追尋水源的奮斗過程為主線,反映了老井村的現實生活,是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并在1988年獲得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第十一屆百花獎故事片獎,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故事片大獎,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吳天明用所獲獎金為村民挖了一口井。為了表達對吳天明由衷的感謝,村民從此把“石玉峧村”改名為“老井村”。2005年底,吳天明成為中國電影百年盛會“終身成就獎”的首位獲得者。他又將所獲獎金捐給因為交通不便準備修路的“老井村”。
上世紀90年代初,吳天明辭去廠長職務去美國進修。在美國他看了近千部影片,對中國電影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認為中國電影太缺少陽剛之氣、大氣、正氣了,他要拍一些能夠體現中國人精神風骨的電影。
1994年,吳天明回國,執導影片《變臉》。這是一部蘊含著人間真情、單純而溫馨的影片,表達了人間的真善美。這一次,他又獲得了成功,《變臉》獲得1995年華表獎最佳對外合拍片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吳天明不是一位高產導演。但他的每一部電影都蘊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看時令人感動,看后讓人深思。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導演,也是影壇伯樂,張藝謀、顧長衛、陳凱歌等都出自他麾下,并把他們推上了輝煌的頂點,使他們成為中國電影的先鋒人物。
世俗的人們常把欲望和理想混為一談,面對當下影視圈的種種亂象,吳天明有他自己十分清醒的人生哲學和做人原則,用他的話說就是“三不”政策,即:不拍馬屁,不說假話,不同流合污。他是一位致力于尋求精神歸宿和靈魂飛翔的智者。他拍片,從來都是跟劇組成員一起吃食堂飯或盒飯,住普通的招待所。這,也許是他的另一種堅守吧。
吳天明賜予了西部電影以瑰麗的色彩,創造了既屬于西北電影又影響著中國電影的觀念,對于西部電影發展來講,吳天明絕對是個奠基者之一,他讓西部電影在那個單調、模糊、混亂、體制化的時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電影語言,建立了一套屬于西部電影自己的美學基礎。
我們懷念,那個能讓文藝與大眾如此完美結合的時代,同樣也懷念那個能讓人們在淚眼朦朧后久久不能釋懷的吳天明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