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琪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歐亞的政治、經濟、文化橋梁。它的起點是長安,向西經過河西走廊、西域,把沿途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為漢唐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羅馬文明的交流和促進提供了平臺。
公元前139年,陜西漢中城固人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出發后不久,張騫被匈奴抓獲,還給他一個匈奴女子為妻,但張騫始終不忘使命,十幾年后,他終于設法逃跑,繼續向西,歷經艱辛,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受到盛情接待,他向當地國王表達了通好的意愿。在大夏的集市上他看到許多東西方的著名產品,其中還有四川產的邛竹杖和蜀布,據說是四川經印度流通過來的。由此他產生了和西域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往來的想法。公元前126年,張騫返回長安,出發時一百多人,回來只剩他和一個隨從,前后13年,足見行程之艱險。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匯報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并建議和西域各國友好往來。張騫此行是我國第一個出使西域的官方使團,這次行動史稱“鑿空”,是一次空前的探險。因此,張騫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偉大的探險家、旅行家和外交家。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率領眾多的副將、隨從,帶萬頭牛羊,大量金銀和絲綢,到達烏孫國,并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西亞和南亞國家。隨后,各國使團紛紛來到長安,史無前例的“絲綢之路”建立了。東漢時,扶風人班超再通西域,“投筆從戎”這個成語,就是他的故事,絲綢之路更加繁榮。
從此,東西方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各國商旅、使團絡繹不絕,來往于“絲綢之路”。中國的四大發明、先進的農業文明輸入西方,而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也傳入我國,西域音樂、舞蹈、雜技開始流行于我國,佛教從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在隋唐時,西域歌舞是宮廷演藝的重要內容。
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候,也是我國最強盛的時候。絲綢之路沿途出現了許多世界級的大都市,長安、樓蘭、高昌、尼雅、敦煌,創造出影響世界的文明。偉大詩人李白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城,在那里度過童年,遠征萬里的生活經歷,給他的創作注入了旁人無法企及的超凡氣魄。古代敦煌是相當于現在紐約、上海一樣重要的交通口岸城市,各國商賈云集,東西文化交融,創造出莫高窟這樣的文化奇跡。
唐代的長安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東西交流非常密切。有外國人專門居住的社區,許多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長安居住、學習、經商、做官。長安西市是中外貨品匯集的大集市。“安史之亂”時,唐朝曾借大食(阿拉伯)精兵參與平叛。在今天西安依然能夠看到那個時代東西交融的深遠影響,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基督教在長安的傳播情況,碑上有古敘利亞文。大雁塔見證了玄奘法師“頻登雪嶺,遠涉恒河”,在印度求法17年的經歷。西安還出土了若干古印度、古康國人的墓志,記載了他們在中國生活、做官的真實情況。其中數座中亞拜火教徒墓,墓中石刻反映出西亞風俗、宗教內容和“絲綢之路”繁盛之景。法門寺地宮中發現的多件精美琉璃器,產地在中東地區。
漢唐鼎盛之時,我國在絲綢之路沿途建立了許多政治、軍事、行政單位,派駐大量官員和部隊,維護絲綢之路的正常通行,保護往返商旅的安全,絲綢之路因此被稱為陽關大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代戍邊官兵為此付出艱辛的代價。安西督護府、北庭督護府、陽關、玉門關,拱衛著漫長絲路,為行人提供休息、補給、淡水,具有今天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功能。宋明之后,國力日衰,政府漸漸沒有能力再去經營絲綢之路。
今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西安的區域中心地位日顯突出,絲綢之路的繁華盛事將再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