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型官員
寧吉喆是一名典型的學者型官員,他長期任職發改委系統和國務院研究室,還兼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區域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他主編和出版了多本經濟學著作。在區域經濟規劃、投融資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產業政策、資源環境政策等方面有很深造詣,具有深厚理論功底。
他的主要著作有《國民經濟信息化》和《201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對策》。
曾擔任《面向新世紀的中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學概論》、《第三產業分析研究》、《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英漢計劃詞典》等書副主編;是《地區計劃管理》一書的助編。
在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戰略,在中部崛起的大盤子里,中原經濟區又處于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位置上,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2010年9月5日,“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座談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寧吉喆參加了座談會。與會,他認為,河南省提出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在戰略上提到三化協調發展,不犧牲農業和糧食,這很有特色,也很符合河南的實際情況,這又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寧吉喆提出了一個建議,一定要做好中原經濟區規劃。
2012年7月4日,寧吉喆在第12屆太平洋國際區域科學協會夏季年會上表示,在區域經濟問題上不能完全交給市場,這是大家的共識。他說,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發展,今后還會結合各地的實際制訂一些政策措施。
2012年12月,寧吉喆作為中央宣講團成員,到全國多個城市和部門宣講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宣講報告中,他深刻闡述了十八大的重大意義,介紹了十八大報告的起草過程、每一部分的新亮點、新思想,引起強烈反響。
參與重大戰略研究制定
在李克強擔任國務院副總理5年期間,寧吉喆便是他的得力助手,幾乎陪同李克強參加了所有重大會議和調研考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寧吉喆多次參與國家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政府工作報告》的研究起草,參加研究過關于發展改革、城鄉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工業交通等政策制定,是“十二五”規劃和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曾先后參加研究起草的文件策有:《“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 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建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等。
還參加過起草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十屆全國人大二、三、四、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西部大開發專家
1999年中央提出要把西部大開發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999年10月,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青海主持召開了西部地區“十五”規劃工作座談會。
寧吉喆與西部大開發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那時起,寧吉喆就參與到西部大開發工作中。作為資深的西部大開發專家,他參與研究起草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寧吉喆在調入西部開發辦之后,參與了大量調研工作,曾多次到西部地區實地考察。曾有媒體報道,寧吉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力充沛,他也笑談自己往往被稱為“工作狂”。
當時提出的口號就是“支持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也就是所謂的 “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就是發展東部和西部,帶動中部地區的發展。
寧吉喆注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在他看來,西部資源開發一定要保護好當地的自然環境,而西部的開發和開放,不僅將使其與東部沿海的經濟發展接軌,也將拓展中國全方位開放的格局。政策扶持,一直被他視為改變經濟落后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并在多個場合提出,他認為,區域經濟不能完全交給市場,需要政策扶持。
寧吉喆對“城鎮化”亦有獨到的看法。2007年,時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的寧吉喆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抽人才、抽資金、抽資源,城市把農村的這些發展要素都抽走了,農村還怎么發展?統籌城鄉還怎么統籌?”他建言,應讓農民工符合條件地轉化為市民,參與培訓,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國民待遇。
如今,高層智囊人物寧吉喆擔負起了新使命,愿他為中國的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本刊記者劉建據新華網、鳳凰網文章資料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