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齊宇強++張丹+姚鹿林
咸陽,是國家“二五”期間在西北布局的重要工業城市。前些年,傳統工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風光不再,給奮進的咸陽人帶來切膚之痛,但也讓他們先人一步,踏入工業轉型升級的深水區,打響了一場換代升級的持久戰。
市場洗禮壯大傳統產業
對曾經在全國響當當的電子龍頭企業彩虹集團,咸陽來了個雙管齊下,既解決企業沉重的包袱,又想盡千方百計讓企業煥發更大活力。市上抓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重組的重大機遇,對全市電子企業重新大洗牌,注入20億元支持CEC兼并重組彩虹集團,以此激活電子產業發展活力,開始了新一輪的市場搏擊。
在發展能化產業上,他們眼界更高。既依托陜北上游產品優勢,又主動加強與慶陽、平涼兩市合作,與他們聯手打造現代能化產業園區。幾年來,以彬長礦區100萬噸/年煤基二甲醚、180萬噸/年煤制甲醇等重點煤電、煤化工、煤建材等項目為主體,全市煤炭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拓展,能化產業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讓傳統紡織企業退城進園,建設新興紡織工業園,是咸陽傳統產業脫胎換骨的點睛之筆。經過3年努力,園區基礎設施總投資達到了66.44億元,“七通一平”基本配套。同時,引進項目11個,總投資271.68億元,建成后年產值達到341.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3萬個,將成為全國知名的紡織工業園。
咸陽還關小助大,借助海螺水泥等優勢企業做大做強了建材產業;引進龍頭企業推動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產業等其他傳統工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對傳統產業中的污染和落后產能,咸陽則大聲說不,并大刀闊斧地關閉了180多家造紙企業、12家重點印染企業,4年來,全市累計關閉小企業41家,淘汰落后產能電石6.2萬噸、焦炭46萬噸、水泥27萬噸、印染4800萬米、紡織4010萬米。
戰略招商培育新興產業
如果說,對傳統企業換代升級是咸陽的自我博弈勝出的話,那么,順應并主動在參與國內外產業轉移大潮中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大抓特抓戰略企業和高科技含量企業在咸陽落地生根,則是正和博弈。
站在國家產業布局的戰略高度,咸陽堅定不移從國內產業轉移中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落地。幾年來,咸陽投資100億元,建成了陜西有色咸陽新能源產業園,使全市新能源產業結構發生重大突破。先后生產出我國首條微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又大力建設光伏電池組件生產線等系列硅配套產業,讓該產業發展站在了國內制高點。
瞅準西咸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咸陽積極利用西安、西咸新區發展的擴散、溢出效應,主動培育孵化新興產業。先后吸納過百戶西安外遷企業落戶,形成了與西安及西咸新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良好態勢。特別是總投資20多億元的西電工業集團咸陽園區項目,實現了研發、主導產品在西安,配套產品在咸陽的完美結合。
在這一理念之下,咸陽各縣市各顯神通。特別是乾縣唱響“陜西制造、乾縣配套”,先后引進重慶凱仁重型汽車車橋鑄造及車橋總承生產基地等總投資接近40億元的10多家汽車生產企業及項目,基本可以包攬我省重型汽車和部分轎車的大部分配件。
對外資的高看一眼,并沒有讓咸陽人“饑不擇食”。近年來,對投資工業企業,咸陽砌起了很高的門檻: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不要、成長性不強的不要、科技含量不高的不要、高污染高耗能的不要。先后將不符合政策的300多億元資金拒之門外。
板塊布局推進集群發展
壯大傳統企業,培育新興產業,在空間上優化布局。深諳現代工業集群發展規律的咸陽,在工業轉型升級上,著力發展板塊經濟,并以此實現了工業產業布局由“低、小、散”向“園區化”、“集群化”轉變。
按照全區域咸陽的發展理念,咸陽主動融入西咸新區,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瞄準國際國內一流裝備制造企業,打造涇河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板塊。還以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物聯網、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打造灃西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
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咸陽打破行政區劃,打造主導產業集聚區。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彬長旬,著力打造彬長旬能化產業板塊,讓每一塊煤都最大程度地得以綜合開發利用。在石灰石資源富集的乾禮涇,打造乾禮涇現代建材產業板塊,讓安徽海螺、冀東海德堡等10余家國內優勢企業實現了集聚發展。
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咸陽叫響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品牌,推進高新區及秦都、興平融合發展,打造咸興高新技術產業板塊,加快引進高端產業,為全市開拓更加廣闊的創新發展天地。
目前,咸陽已初步形成了北部能源化工、中部建材食品、南部裝備制造的工業集群發展格局。去年,裝備制造、電子、食品、醫藥等七大工業支柱產業平均增速達到23.5%,為全市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驅動打造升級引擎
工業轉型升級是一場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持久戰,靠什么打造最持續、最強勁的升級引擎?咸陽給出的答案是:科技。
依托科技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咸陽不斷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對長慶石化、陜柴重工等旗艦型企業,只要有新認定國家級技術的,都不同程度地予以各種扶持。目前,全市已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22個,僅去年就新增各類企業技術中心54戶。
在去年至今實施的工業發展“1113”工程(支持100個重點工業項目加快建設進度,支持100個擴能技改工業項目早日達產達效,培育100戶成長型企業發展壯大,促進30戶大企業大集團加快發展)中,也始終把科技放在首位。
咸陽還充分發揮毗鄰西安科技資源的優勢,依托現代制造服務產業創新示范基地,為陜西省制造業在全國甚至世界領先貢獻自己的力量。
咸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工業經濟總量從2009年的976.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600億元,五年間增長了近三倍,咸陽工業經濟保持著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