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思宇
黨的十八大,向人民莊嚴宣告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府,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后,習總書記領導我們黨和國家重拳“打老虎”,用力“拍蒼蠅”,認真“抓作風”,努力“織籠子”,對于反腐敗,堅持治標為先,治本加力,標本兼治,把廉潔政府建設和反腐敗不斷引向了深入。
至目前為止,已經有21名省部級高官被查,僅前9個月就有140多名廳級以上官員被立案偵查,反腐力度前所未有,反腐效果世界矚目。
筆者認為,在反腐成績面前,我們更需冷靜。當前,腐敗現象,依然多發。腐敗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
我研究中外反腐成果,個人認為,單憑懲罰措施,雖然短期效果會令人振奮,但無力消除腐敗的根基。我們打擊腐敗分子,是反腐戰略的必要組成部分,但貪腐分子落馬的個案化、反腐機構與反腐制度措施的分散化,說明當前反腐整體上尚未形成合力。習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反腐敗不成合力,是當前反腐亟待突破的主要問題之一”。我認為,簡單碎片化,表面化反腐,會出現以下三種“失敗”。
世界上的廉潔國家,在實現反腐敗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曾不同程度地經歷了碎片化反腐敗的過程,也曾遭遇反腐的多重失敗。當前,我國在繼續堅持“老虎”和“蒼蠅”一起打,保持反腐高壓態勢的同時,一定要警惕反腐敗進程中的三種“失敗”,加快探索預防反腐“失敗”的新思路。
一是支柱坍塌導致的“失敗”。
獨木不可撐大廈。古今中外,任何社會力量,都無力單獨承載反腐的重任。 根據透明國際組織的國家廉政體系理論,立法、司法、行政、監察部門、反腐機構、大眾傳媒、公民社會、國際組織等主體是支撐國家廉政大廈的支柱。可想而知,其中的每個支柱都必須有足夠的強度,有足夠的支撐能力,要求各個支柱互相依賴,如此,廉政大廈方能安如泰山。如果一些支柱短弱,那就會加重其他支柱的壓力。如果過分倚重某一根支柱,即便它原本很強大,最終也難免被壓垮。廉政大廈的支柱分為國家公權和社會力量兩大范疇。中共紀委查處,是公權反腐的常見方式。公眾網絡反腐,是社會反腐的代名詞。這二者被寄予的社會期望不斷加碼。從長期趨勢看,中共紀委主導的“打老虎”,公眾網絡橫掃的“拍蒼蠅”,都將可能經歷反腐效應遞增到效應遞減的過程。現在,我國自上而下的權力反腐,自下而上的社會反腐,都難以單刀斬除當前中國腐敗的毒瘤。
二是孤島效應導致的“失敗”。
當前,一個或幾個有效的反腐措施,被孤立地、突出地推到反腐前哨,這恰似大洋中的孤島,雖然可產生出強大的希望效應,但孤島往往被腐敗惡浪繞過、侵蝕乃至吞沒。我國腐敗具有社會陷阱的性質,它與無效率的社會準則、有漏洞的制度體系交織在一起,單一藥方,不能消除根深蒂固的腐敗。被譽為反腐利器的西方官員財產公示制度,也難以承受當前我國的反腐之重。我國官員財產公示,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但試行的實際效果并非理想,因為沒有公民不動產登記制度,沒有法人財務制度,沒有公民收入納稅制度等等社會治理體系的配套,腐敗者會輕易地將非法收入藏匿、轉移。大量研究證明,有效的反腐措施,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揮作用的,缺少成熟的條件,完善的配套,會出現龍游淺水遭蝦戲的窘迫。反腐孤島效應,一旦被貶損,被渲染,結果是,原本具有生命力的反腐措施,很可能被社會質疑,甚至被人民輕易拋棄。因此,急需我們探索完善反腐措施的適用條件。
三是反腐悖論導致的“失敗”。
反腐悖論,又稱亨廷頓悖論。現代社會的腐敗問題,是現代化刺激,也是政治制度化不充分的結果。腐敗在國家經濟社會加速現代化,而治理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滯后的時候最為猖獗。一方面,政府權威的擴大,會增加腐敗的可能性。現代化涉及政府各種規制的擴大、深化和公共部門規模、范圍的擴大,這就導致政府系統輸出的法令和制度的增多。每一項法令、制度都可能形成或增加新的權力和資源,腐敗的動機和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新增律令涉及范圍過大、規定過于嚴苛、過程過于煩瑣,權力行使主體對權力客體的強勢地位越明顯,腐化動機就越強。另一方面,反腐機構強化了的權力存在被濫用、收買的危險。新一屆國家最高層決心遏制腐敗,采取更多的監督和反腐措施,而權力的監督監察和反腐機構也可能被腐敗同化、甚至主動榨取腐敗者。位于反腐鏈條上的每個機構或群體都有可能榨取賄賂,反腐鏈條越多,榨取賄賂的可能性就越大。屢見報端的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腐敗案足以證實這一點。
最后,筆者認為,形成廉潔政府的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破解反腐“失敗”的關鍵。
當前,我國腐敗的復雜性,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采用綜合的、系統的反腐敗戰略,這是預防以上反腐三種“失敗”的關鍵。現在,我們必須積小勝為大勝,加快形成廉潔政府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要形成廉潔政府的體系合力。
腐敗,耗損黨和政府的合法性,侵害社會的整體利益。國家和社會,需要積極合作,同腐敗現象作斗爭。合作反腐,要求強化公權支柱體系,強化社會支柱體系的各自反腐效能,并開展公權支柱體系和社會支柱體系的跨界合作。在公權體系方面,明確將反腐敗上升為國家的基本職能,出臺國家反腐敗的基本法。按照目標和手段相互促進的理念,形成整體性的廉潔政府職能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加強監督者首先受監督的制度體系設計。在社會體系方面,加強社會力量,主要是民間智庫、社團組織、民營企業等非政府組織的監測檢舉、研究咨詢、配合支持、資源援助等方面的反腐功能,強化社會力量的反腐意識、技能和法治思維。在跨界合作方面,以網絡技術為平臺,以主流媒體為舞臺,以法治為規范,形成以制度化反腐為主體,以社會化反腐為有機構成的合作反腐格局。
其次,要形成廉潔政府的制度合力。
腐敗始終涉及憑借公共權力,以損害社會整體利益、逃避公共視野的方式獲得金錢、資本或權力。反腐敗的關鍵,是建立廉潔政府的制度與政策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公共監督,最大程度地壓縮腐敗寄存空間。習總書記領導人民,有效治理腐敗,是廉潔政府建設的戰略使命,也是推進腐敗治理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根本路徑。反腐敗制度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要一項制度一個釘子,一個措施一個樁,逐步打造圍剿腐敗的銅墻鐵壁。一是要使各項有反腐潛力或實踐證明反腐實效顯著的制度、政策、措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單槍命中。二是要使各項制度、政策、措施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形成四面合圍。隨著股票、證券、基金、銀行卡及住房信息、車輛等不動產實名制統一登記、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等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威力將大大增強。三是要積極整合大量非專門反腐制度、政策、措施的附帶反腐功能,打造外圍陣線。例如各種實名制、發票制度、公開招標制度、公共監控等制度措施都或多或少具有壓縮腐敗空間、提供反腐線索的意外功能。
再次,要形成廉潔政府的驅動合力。
廉潔政府既要對腐敗迎頭痛擊,又要對腐敗釜底抽薪。反腐敗和改革是驅動廉潔政府的兩大動力。針對已存的或潛在的腐敗現象進行打擊和清除,是反腐肅貪的重任。清除腐敗賴以存續的空間、降低新增腐敗的可能性是改革的使命。有人曾提出過一個著名公式:腐敗=壟斷+決定權-責任。當公共權力的具體行使者,擁有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權力,享有任意決定權,又不必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時,腐敗就出現了。伴隨著公共事務的增多和權力的自我膨脹,公共權威的擴張成為一種趨勢,這會導致腐敗可能性的空間悄然出現。
因此,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理清公共權力的邊界,減少公共權力的越位,錯位,缺位,讓公共權力依法透明運行,才能長期不懈的打擊各種腐敗行為。
(作者為本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