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網絡社會以其虛擬性、開放性、高效性、廣泛性、集群性、操控性、自治性與民主性等特征,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結構和功能,它與中國已有的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等現實社會同時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生機蓬勃、錯綜復雜、充滿風險的全新時空,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基本國情、黨情和民情,全面地塑造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和執政環境。
網絡社會又是現實社會在網絡空間的延伸,網絡民情是現實社會民情集中的、及時的反映。在此環境下,如何提高網絡社會條件下的執政能力?是對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實現治國理政的科學化、民主化與法治化的考驗。
陳里:
首先,要充分發揮網絡社會的廣泛、集群作用,加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要保障網絡社會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有效溝通的橋梁作用,就必須發揮網絡社會的根本特點。一是保證網絡溝通的平等性,通過網絡給每一個網民提供更為開放的釋放自我的空間,使網絡社會成為真正平等的意見市場。二是要保證其合法的匿名性。三是要保障網絡的開放性。
要實現網絡社會中黨和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必須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善于與網民在線交流。二是就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黨和政府的領導與知名網友尤其是意見領袖要以座談會的形式直接會談,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三是通過開設博客和微博,讓領導干部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更加簡單容易,民眾的參與面更加廣泛,尤其是在群眾最艱苦、最急需的時候,能在第一時間找到黨和政府作為主心骨。
其次,充分發揮網絡社會的開放、高效作用,提升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政府公共決策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這些公共政策通常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涉及眾多人的切身利益。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過程,涉及幾個方面:一是了解民意;二是讓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制定過程;三是吸引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修改過程。通過網絡社會了解民意,在目前各國政黨和政府中,應用得最多的就是民意調查。在當今社會,借助網絡社會開展民意調查,是發現和了解民意的便捷手段,是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重要形式,也是實現民主科學決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一方面,網絡民意能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較為全面、真實、及時的原始信息,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網絡民意能強化政府與公民的決策互動,建立有效的政治溝通,增強決策的民主性。
第三,充分發揮網絡社會的虛擬、民主作用,強化黨和政府的權力監督。
作為民主政治的產物,權力監督是公民依法對黨和政府的權力主體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了解和評論的過程,是實現公民權利的重要手段。而公民要有效地實現權力的監督,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權力執行過程的透明化,或是對濫用權力行為有揭露之自由;二是公民具有對以上兩種情況發表言論的空間,從而形成輿論,通過輿論監督權力。因此,網絡社會作為權力監督的工具,其作用也正從這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作為信息來源,保證公民的知情權;二是通過網絡輿論監督,實現公民的表達權與監督權;三是網絡輿論通過權力監督,推動公共政策議程,拓寬了政策方案的選擇空間,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學,并且及時調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的質量。
第四,要善于培養黨和政府的網絡意見領袖,增強黨和政府在網絡社會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意見領袖通常是各領域的核心人物,擁有權威的話語權以及較強的社會洞察力,能夠以敏銳的思維和縝密的邏輯對公眾事件發表督導的見解,因此,意見領袖對有關事務的分析和評論會成為社會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意見領袖一起對社會現實超強的干預能力,使得網絡社會的公共輿論走向現實社會,并引導公共輿論的形成、控制公共輿論的走向,在網絡社會的講課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意見領袖的加入,對網絡社會的開展及整個進程將產生不容忽視的信息傳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