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承

中小企業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發展狀況,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關系到促進就業與社會穩定,關系到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當前,中國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業占97.3%,提供城鎮就業崗位超過80%,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上繳利稅占50%。中國發明專利的65%、企業技術創新的75%以上和新產品開發的8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
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國實有企業1483.7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209.52萬戶。個體工商戶4351.03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92.55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2012年底32.5萬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97.36%;從業人員6129萬人,占66.1%;稅金總額1.95萬億元,占47.74%。
從區域發展情況來看,2012年全國私營企業最多的6個省,江蘇第一,共131.3萬戶;廣東第二,是125.6萬戶;上海第三,是84.7萬戶;浙江是77.5萬戶;山東是66.1萬戶;北京是60.0萬戶,這6個省加起來占了私營企業總數的一半還多。發展最少的6個省,分別是西藏最少,約10000戶;青海倒數第二,約22000戶;寧夏約46000戶;甘肅約96000戶;海南約102000戶;新疆約117000戶,這6個省加起來只有39.3萬戶,還不如前六個省的一個省的戶數多。
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小企業發展的總體勢頭較好,但發展的環境還存在許多問題,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仍然面臨巨大挑戰。
一、實體經濟增速降低,加大中小企業生存壓力。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繼續在底部徘徊。值得關注的是,大型企業PMI指數為50.4%,連續10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中小型企業的PMI指數雙雙回落至臨界點之下,尤其是小型企業6月的PMI指數為48.9%,已連續15個月位于臨界點下,這說明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未來的趨勢。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8%將成為一種常態,中小企業面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產能相對過剩、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等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既要面對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帶來的壓力,又要承受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同時,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對中小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勞動力和房租成本上升較快,擠壓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帶動了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工資上漲,中國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整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上漲趨勢。尤其是2010年以來,在中國兩大制造業中心珠三角和長三角,勞動力成本上漲了20%~25%,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平均上調12%。中小企業普遍面臨成本上漲的問題,部分制造業受此影響甚至陷入經營困局。勞動者工資的上漲,也帶動了社保費用的增長。中小微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率總體負擔較重,特別是養老保險費率偏高,企業難以承受。
中小商貿流通企業不僅感受到人力成本的上升,對房租成本上升的感受也更加深刻。2013年前10月新建房屋價格同比上升20%左右,房屋租金價格也隨之上升。租金、人力等成本上升,提高了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的經營成本。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市場上商品價格更加透明,進一步壓縮了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的利潤空間。
勞動力和房租成本的上升,加上過去沒有根本解決的“三荒兩高”(“錢荒、電荒、人荒”與“高成本、高稅負”),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持續受到擠壓。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根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根調查,能夠從市場獲得資金的企業仍然只占少數,而且融資成本較高,平均成本大約在10%-15%之間。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環境等方面的原因。
從企業角度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較高的倒閉率和歇業比率,資信等級低,資產狀況差,貸款缺乏有效的擔保或抵押物,資產規模不大、抗風險能力偏弱,財務制度不健全等特征,中小企業往往不能符合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要求,從而較難獲得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
從金融環境看,中國金融體系不完善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國內外經驗表明,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務機構,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
四、中小企業減負面臨財稅體制“困境”。發展中小企業具有重要意義,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已經由企業呼聲變成社會各界共識。2012年,國務院將中小企業減負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09—2012年,財政部、發改委兩次大規模清理收費項目,工信部也下發了《企業減負專項行動方案》。盡管如此,中小企業的負擔依然沉重。全國行政性事業收費總額仍然在持續增長,而收費增量負擔的很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之所以出現“一邊減負,一邊增收”的奇怪現象,首先是財政體制上的原因。目前減負政策主要由相關部委推動,而中小企業稅費是地方收入,在減負問題上存在著責、權、利不對稱問題。地方政府若找不到替代財源,或者不能切實降低政府支出,就缺乏減負動力,即使名義上“減”了,也會用其他方式將損失補回來。其次是稅制設計上的原因。中小企業所要繳納的主體稅種是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所得稅,其他稅費往往與其掛鉤。再次是存在大量的行政性收費。目前,地方的行政性收費分顯性收費和隱性收費兩類,后者往往搭車于企業商業性支出。
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建議
一、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由“扶持”轉向“營造公平環境”。中國2003年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到現在已10年。2013年7月,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正式啟動對《中小企業促進法》修法工作。
我們認為,首先,修法工作要將小微企業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議在名稱上更名為《小企業法》或《小微企業法》,將中型企業并入大中企業中的統計和相應政策中;在人大、政協設立小企業委員會。其次,在立法思想上,從“直接補貼扶持”的思路轉向“營造公平環境”。修法應該更加注重公平發展環境的營造,不僅是營造公平的產業環境,還要更加注重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策等,如制止大企業拖欠小微企業供貨款、消除市場準入玻璃門、制止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對企業發展的行政干預等,加大對弱勢小微企業權益的司法保護和法律援助。第三,改進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方式,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由直接建設和補貼服務的供給方,轉向從需求方進行間接的支持模式,如加大政府采購、加大對就業貢獻的社保補貼、加大對中小企業技工培訓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商業活動提供“培訓券”等財政支持等。最后,要注重與其他市場主體法律的銜接,如將《個體工商條例》、《鄉鎮企業法》與《小微企業法》統一考慮,納入到一個法規中。
二、落實國務院政策,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推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等2013年出臺了多項措施,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以“扶助小微、轉型成長”為主題的“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提出推動“三型”小微企業發展(創新型小微企業、創業型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等措施。
但受制于現行的財政稅收體制,大量存在的行政性收費,基本上都與政府職能錯位有關,因此,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就不能夠“避重就輕”,而是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從減少政府的財政收入、稅收、行政性收費方面做起,并降低地方政府對企業市場行為的行政干預。一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在經濟建設活動中的職責,加強對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扭轉對政府官員考核中的GDP傾向,尤其是將地方政府準經濟主體的錯位矯正為提供公共服務、確保民生的公共管理主體。二是變結構性減稅為普惠性減稅。當前減負政策的重點,從行業看主要是對科技型、創新型、創業型、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減稅,從規模看主要是對小型和微型企業減稅。2012年東部某省享受中央規定的小型、微型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企業,還不到同類型企業的4%。如果對某些類中小企業減稅,而其他企業不減稅,就會造成市場不公,并且會給地方政府留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和管理黑洞,容易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和滋生腐敗。三是繼續推動費改稅,并通過立法規范稅收行為。取消或下放經濟領域的審批,繼續減少收費項目,必需收費的項目要以稅收形式確定下來,使其明確化、顯性化、規范化。四是理順不同層級政府之間財權和事權關系,使地方政府有相應的財權來提供有效公共服務。
此外,還應在《中小企業促進法》修法過程中,建立國家中小企業法律監察機制,對各部委、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涉及到中小企業權益有可能受損的法規、條例和部門規章進行法律層面的評估,以杜絕產生新的中小企業負擔。
三、落實三中全會決定,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成立中小型銀行,將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帶來決定性的變化。2014年重在落實決定,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盡快建立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促進民營小微銀行繁榮發展,將民間金融合法化、規范化,為民間金融發展提供法律制度環境。二是要完善金融配套體系建設,創建科學完善的小微企業信用等級評估體系以及擔保機制良好的信用環境和信用關系。三是創新融資手段,增加企業融資渠道。積極鼓勵小微企業融資商業模式的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繼續加大力度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8月提出的確保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兩個不低于”目標等八條重要措施,將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3項指標納入監測指標體系按月進行監測、考核和通報。
四、加快落實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降低小微企業發展門檻。2013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門檻,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這一措施將進一步激活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活力。
落實國務院的決定,下一步,首先要堅持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改革方向,以“效率優先,兼顧安全”的指導思想和“寬進嚴管”的原則來進行制度設計。其次應重點推動人大立法、國務院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協調同步改革,應綜合對《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相應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做到人大立法、國務院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協調。第三要取消強制驗資報告制度及其有關的驗資收費,廢除以注冊資本為基數的累進比例驗資計費方法,實行工商注冊登記按件(本)收取證照工本費或免費。改“先證后照”為“先照后證”,以簡化公司設立程序,促進市場主體發展。第四要推動社會化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降低償債風險。應推動建立起以企業、經營者、中介機構為主體,以信用登記、信用評估、風險預警、風險管理、風險分散等為主要環節,逐步建立功能齊全、有償使用、安全有效的企業信用評價共享數據庫,服務于企業經濟活動的信用制度。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由出資審驗轉移到資產審核方面來,以資產審計報告取代驗資報告,為相關經濟活動提供真實、有效和合法的資產審計或者審核報告。要強化經營者的信用約束。對經營者的信用違規行為,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制約措施,直至在法定期限內實施經營者禁入。最后對需要資金資質的特殊行業如金融等仍可實行實繳注冊資本制度,但應該在國家層面統一明確行業目錄,除此目錄之外的則實行非禁即入。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