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地方試點自由貿易園(港)區,使得爭取設立自貿區成為地方普遍訴求。上海自貿區獲批后,誰將成為我國第二批自貿區一直備受關注。目前已有包括浙江、廣東、天津、山東、遼寧、河南、陜西、福建、四川、廣西、云南、河北等在內的十余個省份,均將自貿區申報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重點。
“自貿區”也成為2014年全國“兩會”的熱點。截至目前,西部省市中已經有包括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10個代表團提出自貿區申請方案,其中四川、云南等代表團還使用聯名提案方式以獲取高層更多重視。
自上海自貿區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掛牌運營后,管理層進一步表示,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未來將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這意味著中國其他省市亦有望獲批自貿區。
自貿區申請熱
日前13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合提案《關于建設中國(成都)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議》已經提交大會,該提案認為,成都具有建設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和載體優勢。
而在3月4日下午,云南代表團以全團名義向大會提交“在云南設立邊境合作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隨后是陜西。西安市市長董軍3月5日在陜西人大代表團全會上表示,建議國家設立西安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聯通歐亞、承東啟西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第一樞紐。同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稱:重慶理應作為新的試點,率先在內陸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帶動我國內陸地區全方位開發開放。
據悉,全國工商聯也提交了提案:建議在新疆構建“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
對于西部自貿區申請熱潮,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新前稱,按照國際慣例,自貿區首先會選擇經濟條件比較好,且對外資吸引力大的港口地區,此后才會逐步向內陸地區推進,內陸在發展自貿區過程中會遭遇很多限制,如通道問題和本地區產業對外資的吸引能力,但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已大為改觀。
四川省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駱玲認為,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使得西部地區第一次享受到了改革紅利,若自貿區只在沿海地區設立,又會在東西部地區間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差距,因此,“西部眾多省份自然是希望通過自貿區的設立,促進地區經濟更快發展”。
此外,駱玲表示,僅在上海設立自貿區,不可能拉動整個中國經濟的提檔升級,目前中國正在建設向西開放的兩個通道——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即意味著過去依靠東部沿海的“海上開放”戰略,正向深入西部內陸腹地的全面開放轉變。
對于西部省市的熱情,盤古智庫研究院長易鵬認為其中不容忽視一個短板在于:即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西三角——成都、重慶和西安與上海相比差距依然很大,2013年成都GDP為9108億元,重慶為12656億元,西安為4884.1億元,而上海市同期GDP達到21602億元。
西安籌謀自貿區
有專家分析,西安在西部尤其是西北的重要地位和影響,理應擔當重要角色。建立面向中亞乃至歐洲的自貿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中心,讓這一地區產業和資金得以快速地流動融合,將成為內陸開放的重要推手。
在絲路經濟帶建設機遇和背景下,西安正在謀求更大的圖景——西安絲路自貿區。
事實上,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西安無疑已經具備了多重優勢,是全國鐵路樞紐之一和高速公路網重要的節點城市,是全國第四大國際航空港,也是歐洲與中亞國家客流、物流進入中國的出入口和集散地,還有港務區和保稅區等對外開放的平臺等。由此,在去年9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掛牌開張后,其研究建立適合內地模式的自由貿易區成為必然。
西安市市長董軍說,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既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戰略,也是西安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面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戰略機遇。“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和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支點城市,西安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地理區位、科教資源、產業基礎和口岸平臺等多方面優勢。西安在古絲綢之路中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和世界影響力。”董軍說,這是西安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無可比擬的優勢。
董軍建議國家設立西安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聯通歐亞、承東啟西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第一樞紐,從而達到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效應,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的8個城市群之間,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之間的互融互通、協同發展。同時,建議盡快從國家層面出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指導意見。
記者獲悉,在目前積極編制和申報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規劃中,西安自貿區定位為面向中亞、延伸歐洲,以商貿物流和金融服務為核心。而西安市作為絲路起點城市,未來其申請的自貿區將不同于沿海城市。因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推動向西開放、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機會和重大戰略舉措,同時為西部地區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發展中進行“先行先試”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目前,西安規劃設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將圍繞自貿區建設五大中心,即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使領館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商貿中心。在上述五大中心中,金融被認為是重頭,因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目前貿易額最大的是能源,而西安作為承東啟西的地方可以成為能源交易、結算中心,甚至還可以做能源期貨市場,圍繞能源推動金融中心建設。 因此,西安自貿區未來的核心被確定為金融。
擬申報設立的西安自貿區也將重點考慮與中亞乃至西亞、歐洲之間的合作,而與歐亞的合作則是陜西特別的優勢。西安石油大學經管院教授曾昭寧認為,西安以西的地區和中亞國家,其產業主要以采掘業、資源加工業為主,大多是煤油氣、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原材料產業,產業層次屬于中低端。西安則具有工業強、科教文化強等優勢,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可以形成分工協作、產業互補。
西安機遇與優勢
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盧山冰說,自貿區對陜西和西安的直接意義和作用,一是帶來新一輪高端產業招商引資;二是帶來新的引領世界新產業的企業入駐西安;三是使陜西和西安直接感受、觸摸、體驗、享受時尚產業帶來的福利;四是帶來新產業集群以及管理、運營、贏利模式,促進我們產業轉型;五是我們最關心的,它與每個投資者和創業者的利益相關,能給老百姓直接和間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盧山冰認為,陜西申請自貿區試點,與全國各擬申請省市相比具有絕對優勢,“新時期西部大開發政策”、“關天經濟區規劃建設”、“西咸新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政策利好疊加,集于自貿區這一抓手,才會真正使政策效應凸顯。陜西在很多產業上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著互補性,尤其在化工機械、裝備制造業、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現代農業、紡織業等產業中,存在很多機會。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博士認為,除國家向西開放、絲路經濟帶等政策機遇外,陜西也具備建設自貿區的基礎條件,有特定的區位優勢;較好的產業基礎;完善的對外開放載體。已經具備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鐵路集裝箱、空港產業園等多種業態的外向功能,具有對外輻射的通道基礎。
陜西應當加強加大通道連通,打通連接中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要加強貿易暢通,絲路經濟帶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要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他認為,陜西可以面向西歐、中亞,構建中國內陸型開放自由貿易區。不要攀比,要突出自身優勢,構建能夠支撐、帶動、輻射陜西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
而為了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西安正在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空中絲綢之路”。隨著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開啟,未來將形成“陸空”兩條絲綢之路,一個立體化向西開放的主通道。
陜西省工信廳總工程師蘭建文就指出,西安國際港務區依托綜合保稅區、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公路港三大支撐平臺,把沿海港口功能延伸到西安,構建起一個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國際內陸港和輻射周邊的物流中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陜西已經具備成為歐亞大陸商品匯集橋頭堡的基本條件。
記者了解到,目前陜西省相關部門已經與海航、南航等航空公司達成初步意向,陸續計劃開通西安至阿拉木圖、西安至巴黎等一系列國際航線,力爭至2015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達到20條以上,架通以西安為中心的“空中絲綢之路”。隨著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開啟,未來將形成“陸空”兩條絲綢之路,一個立體化向西開放主通道的藍圖正徐徐展開。
對于種種優勢,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認為,西安建立自由貿易區無論從實際還是條件上來說都已經具備。比如,國家在“關天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即提出要將西安建設成為內陸開發開放高地。而這一地區的科技、教育、經濟、國防實力等稟賦條件優勢在內陸少有。由此,利用自身條件,打破以往沿海先發展的桎梏,創造開放條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經濟貿易發展模式,將成為陜西境內自貿區必然的選擇。
從目前現有的基本雛形看,西安有中國最大的陸地港口——西安國際港務區和兩個功能齊全的綜合保稅區(分別位于西安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而目前保稅區內亦擁有投資高達400億美元的三星閃存項目等。西安可以在保稅區的基礎上建立自由貿易區,并在金融服務、加工、物流、結算等領域進一步與世界接軌。
在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平臺方面,陜西省將提升西安國際港務區內陸型樞紐港功能,推動開通鐵路“五定(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班列”和國際貨運航線,加強與沿線城市戰略合作交流。
鏈接
什么是自貿區
自由貿易區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有時,它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并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在自貿區的諸多開放和創新中,想象空間最大的是金融開放,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產品創新、離岸金融業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