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區特色農業概況
陜西 南北縱貫三個氣候帶,因此陜北、關中、陜南的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各有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強筋小麥、特色蔬菜、獼猴桃為主的關中農業產業帶;以蘋果、奶山羊、馬鈴薯設施蔬菜為主的渭北農業產業帶;以名優雜糧、白絨山羊、大紅棗為主的陜北農業產業帶;以中藥材、瘦肉型豬、農蠶、茶葉、食用菌、“雙低”油菜為主的陜南特色農業產業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
甘肅 西部的農業大省,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原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經過多年的扶持,甘肅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馬鈴薯兩大農業產業集群。圍繞制種、蔬菜、水果、中藥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區域性優勢產業食用百合、蠶豆、烤煙、球根花卉、黃花菜、油橄欖、小雜糧等一批地方性特色小產業集群逐步成形。許多特色農產品成為滿足全國需求的主要供應源,且大量出口海外。
寧夏回族自治區 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自治區組織實施了《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重點培育和發展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馬鈴薯、瓜菜五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優質糧食、淡水魚、葡萄、紅棗、農作物制種、優質牧草等六大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規劃實施以來,特色優勢產業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截至目前,全區基本形成了11個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即:以中寧縣為主體的60萬畝枸杞產業帶;以引黃灌區肉牛肉羊雜交改良、中部干旱帶灘羊和六盤山麓肉牛為主的1055萬只肉羊、150萬頭肉牛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以銀川—吳忠為核心的34萬頭奶牛產業帶;以南部山區和中部干旱帶為核心的400萬畝馬鈴薯產業帶;以中衛環香山為主的100萬畝硒砂瓜產業帶;以引黃灌區、揚黃灌區為重點的500萬畝優質糧食產業帶;沿黃河38萬畝淡水魚產業帶;賀蘭山東麓28萬畝葡萄產業帶;靈武—同心—中寧—海原45萬畝紅棗產業帶,以及35萬畝農作物制種、600萬畝優質牧草產業帶。
自然資源優勢
陜甘寧革命老區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作物糖類積累充分,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人力資源優勢
陜甘寧革命老區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由于地處西部,老區經濟欠發達,從事農林牧漁業人口比例相對較大,從而為該區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政策法規優勢
自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以來,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
近年來,老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國家在老區的資金投入逐年加大,一批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繼落成。
隨著“三農”政策不斷完善和創新,有關吸引外資,土地利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相繼出臺。各級農業政策法規部門也認真貫徹中央精神,結合老區實際,不斷加快地方農業立法。
市場需求優勢
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幾年內農產品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農產品需求量來看,近幾年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例依舊處于全球最高水平,主要品種大米、小麥、玉米比例是32%、53%、27%,均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糧食、蔬菜、水果、棉花、青飼料等農產品供應目前缺口很大。從近年農產品價格走勢來看,自2008年以來,農產品生產價格總指數不斷上漲。以上數據反映陜甘寧革命老區特色農產品需求潛力巨大,且市場價格持續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