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
當前,市場都承認中國的金融業隱含著風險,并且風險在不斷積累,必須認真對待違約事件的出現。否則,如果對所有的金融產品都實行剛性兌付、隱含擔保,中國就永遠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發展,提高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就更是無從談起。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人、財、物所有的資源都根據計劃來安排,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資源按照資金組合配置。如果資金效率低,資源配置效率就是低的。為了提高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必須有資金價格的風險定價,而在沒有風險、沒有違約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風險定價。應該真正按市場法則來處理違約事件,而不是回避它,這是下一步金融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點。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目前存在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不能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于是出現“只有財政、沒有金融”的情況,所有的違約事件最后都由政府兜底。即使有的時候不是政府兜底,而是銀行把一些本來應該是信托關系的產品,讓銀行業來兜底,這樣的話就沒有信托的發展,只有間接金融即銀行的發展。這對銀行業的發展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
我們的銀行系統目前還沒有過于值得擔心的風險,金融體系將能夠保持穩定。至于小頭和亂的市場,比如信托產品、銀行的理財產品、資產管理等等,這些本來就是直接金融,是一種信托關系,應該讓投資人承擔風險,但是我們現在沒有真正去做好。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后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此法本質就是資金信托法。但是,到現在為止,各個監管部門沒有徹底地按照法律的要求來監管,這是我們資產管理市場和財富管理市場混亂很重要的原因。我認為從信托產品、資產管理產品入手處理違約事件,不會產生系統性風險。
我們應該把握好這個切入點,針對這些違約事件分析各方面的責任,比如,是否向合格投資人募集,是否超過了200人,有無區分公募和私募,是否把法律責任明示給投資人等。我們抓住了這些問題,就可以區分投資人的責任,金融機構的責任,以及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才能最終真正落實法律責任。落實了法規的要求,統一了監管的標準,才能有金融正常的秩序。
(作者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