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虹

柬埔寨,你一定知道它還有一個古老而溫情的名字叫高棉,在高棉有一個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吳哥窟,在吳哥窟的中心有座蜚聲世界的寺廟巴戎寺。據說,那里象征著一千年前古高棉人心中的“宇宙中心”,而吸引游人爭相前往的是“高棉的微笑”。
與同一時期的建筑珍品進行比較,巴戎寺也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精品,它是柬埔寨傳奇君主阇耶跋摩七世的創作才華和自我膨脹的典型體現。
乘坐柬埔寨當地人的Tu-Tu車,穿過雨林中一片開闊地帶,巴戎寺出現在眼前。這哪里是寺廟啊,分明是座石頭山,仿佛有個巨人用巨石累起的積木,每個隆起的頂端都有個四面佛。遠觀恢宏壯美,四面佛的表情又似乎不很真切,游人在巴戎寺上像是螞蟻在山上覓食。難怪有人稱它是“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穿過巨石門洞,順著陡直的石階爬上巴戎寺。一面面巨型佛臉對過來,每一面都低垂和順的眼眉、堅挺寬闊的鼻管、飽滿的嘴唇,奇異地組合成了似笑非笑的佛面———高棉的微笑。仔細端詳,這些佛面有的閉目憂郁,有的挑起眉毛大喜,有的微揚嘴角淺笑,有的凝神思索,安詳中頗有幾分神秘,如蓮花般寧謐。
這是座將佛教和印度教融和的寺廟,它采用了佛教中須彌山(宇宙中心)的概念,環繞中央塔有54座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凝神于一瞬,卻因巧匠的雕刻成為永恒。
穿行在眾佛塔間,無論身處任何角落,都會發現有含笑的眼睛(無論睜開否)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216個佛面,有的佛面已殘缺,微笑中夾雜了淡淡的哀傷;有的佛面被風雨侵蝕斑駁,訴說著往事如煙;有的佛頭頂生出一株小樹,蔥郁間令人遐想無限……
有點茫然,干脆坐在佛面前的石階上,與之對視,心變得虛空。在石階一側,閃出個身著橙黃袈裟的小和尚,光著腳踩在磨切的石板上,帶著莫測的淺笑,仿佛從輝煌的古高棉王朝走來。
我不信佛,但卻有點佛緣,曾兩次巧遇過青海的活佛,也見識過一些著名的佛像。尼泊爾的蘇瓦揚布寺大佛塔也有彩繪的四面“佛眼”,其像個大問號,似乎能洞穿世事、庇護眾生,是尼泊爾人心中最圣潔的眼睛;四川的樂山大佛、泰國大王宮的玉佛,一概表情肅穆安詳,透著神秘莫測;而這“高棉的微笑”似乎有著喜怒哀樂,佛如同從世間剛剛走來。
據說,在佛教中有過去佛、現世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說法。來到柬埔寨,一路看到的由于飽受戰爭侵襲,百姓們生活貧苦,眼前這眾多微笑四面佛的寬容、含蓄與忍讓,能否為當下的百姓祈福?游人的蜂擁而至,是否能為當地帶來一些微薄的富足?柬埔寨的佛,你的哪一世佛睡著了?
有點責難之意,馬上打住。在參觀后面的吳哥窟過程中,驚異于一個現象,王宮、廟宇、神壇,所有的樓梯都是陡直的,角度幾乎垂直、寬不過十厘米,爬上去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手腳并用的技巧。游人常要面對兩難選擇:要么放棄,不甘心;要么咬牙上,腿發顫。
在今人看來,這樣的石階似乎是設計者的敗筆,或是施工方在偷懶。但當你全神屏息爬完階梯,大汗淋漓地到達上方時,欣賞并用手觸摸到絕美的石雕時,這才能領悟古高棉人的大智慧,石階也是一種考驗,考驗信仰在你心中的分量。
當地人說,這些石階是用來表達朝拜者的虔誠,設計者也借此來告誡攀爬者,想要達到頂峰就必須付出努力堅持到底。如果心有雜念不夠虔誠,就會輕易地從石階上墜落。石階通過你的四肢向你傳遞了信仰的力量。
如今我們知道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但在此之前的很多年間它的來歷一直都是一個謎。由于它被荒棄于茂密的叢林之中,研究人員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原來它就是吳哥王城的中心。但現在關于巴戎寺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說它確切的功能和象征的意義,這些謎團就像它的那些石雕面孔上神秘莫測的微笑一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巴戎寺面朝東方,所以多數人都喜歡在清晨去寺廟參觀。太陽升起后,陽光一寸一寸地掠過每個頭像,使它們的面容看起來都一種溫暖的感覺。傍晚的巴戎寺,看上去一樣非常迷人。如果你留在這里觀賞日落的話,就會看到和日出時一樣的效果,只是順序顛倒了而已。
似乎有點頓悟。一直認為,四處游蕩的目的是為了見識世界的豐富,再回到原點體味幸福的真諦。目及之處,柬埔寨人民生活貧困,卻不難見到純真的微笑,遇到善意的幫助,正在為美好生活竭力奮斗的人們。我們怎能用一顆憐憫的心俯視他們,認為貧窮等同于不幸?又怎能小視他們心中信仰的力量?“高棉的微笑”如一朵蓮花在心波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