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近年來,新農村建設成效卓著,但同時,農村兩委貪污賄賂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并在近兩年呈上升趨勢。這類案件往往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不良因素,農村兩委班子貪污賄賂犯罪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大阻力。通過分析農村兩委班子貪污賄賂犯罪的成因、特點,對未來農村兩委班子成員貪污賄賂罪進行預測,提出預防該類犯罪措施。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保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農村兩委班子貪污賄賂罪的特點
(一)犯罪嫌疑人學歷低,以黨員為主,一把手現象突出
以天津某基層檢察機關查辦的數據為例,五年來該院共查辦農村兩委職務犯罪人員中除8人系高中及以上(包括大學專科2人)學歷外,其余人員的教育背景均是初中、小學。政治面貌以黨員為主,年齡以中年以上為主。共查辦的30人中,非黨員僅8人占不足20%,絕大多數是黨員。農村兩委班子成員中“一把手”現象比較突出,尤其是農村基層的黨委“一把手”現象非常嚴重。
(二)犯罪類型集中,手段單一,犯罪數額小
農村基層組織一般擁有一定的資金,因此,農村基層兩委班子成員貪污侵財類案件占絕大多數。農村基層兩委班子貪污賄賂類犯罪案件中,犯罪類型以貪污、職務侵占、挪用公款為主。主要采取收入不入帳、虛報冒領、直接侵吞等手段進行貪污,不像其他領域犯罪那樣隱蔽、狡猾。歸案后一般能如實供認犯罪問題,相對于其他領域的職務犯罪案件的作案人員要“單純”、“老實”。 在犯罪數額方面,絕大部分案件的涉案數額都在十萬元以下。
(三)發案領域集中在涉農惠農資金領域
發案領域集中在與農業、農村、農民密切相關的領域,包括農村土地開發征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農惠農政策專項款物使用和管理、農民集體所有的資金使用等。具體而言,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鄉鎮,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征地拆遷、占地補償等領域成為涉農貪污賄賂犯罪的多發地帶;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廣大農村,涉農貪污賄賂犯罪主要表現為侵吞、挪用國家下撥的防災防汛、支農惠農專項資金等行為。
(四)出現重點工程人員勾結苗頭
工程建設涉及土地補償款、各種補助和賠償的發放,村委會和黨支部會協助鄉鎮辦理相關手續,在此期間一些經手人經受不住金錢的誘惑,想方設法貪污挪用,致使案發成為階下囚。
(五)共同犯罪比重大,窩案串案頻發
涉農案件中,共同犯罪比例高,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三大員”相互勾結。黨政領導與財務人員相互串通、相互勾結和包庇,利用現代職能方式掩飾犯罪痕跡,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給發現犯罪線索和調查取證都帶來很大困難。這種團伙作案的形式,通常可以挖出更多的共犯以及相關犯罪人。
二、農村兩委班子貪污賄賂罪原因分析
(一)農村基層干部整體素質不高
農村干部中不少人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他們在管理農村基層事務時依靠經驗為主。家長作風嚴重。“一言堂”現象突出,民主、監督觀念淡薄,凡事個人說了算,加上個人權力高度集中,很容易在具體工作中變成“行為失范”。許多犯罪嫌疑人都是帶著一種“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和“你撈我也撈、不撈白不撈”等的市儈心理貪贓枉法,把村級經濟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一樣隨意支配。業務水平不精。一是部分財務管理人員觀念陳舊,方法落后,認識有偏差,又缺乏接受監督和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缺乏對相關財經法規的了解,不精通甚至不懂各種農村經濟管理的規章制度,政策觀念不強,辦事隨意性較大。法律意識淡薄。少數農村基層干部平時不注重法律、法規學習,對黨紀國法知之甚少,是非觀念、法律意識極為淡薄。
(二)農村基層組織的權力運行缺乏監督
農村腐敗現象的蔓延,關鍵在于缺乏一個有效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上級監督太遠,作為行政村的上級主管部門, 每個鎮、街道都下轄不少行政村,但鎮、街道對農村基層組織的監督往往鞭長莫及;相互監督太軟,村干部相互之間往往不敢監督、不愿監督,造成村組織內部監督形同虛設;民主監督太弱,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要依靠村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民的民主權利觀念淡薄,法治意識不強,農民參與監督的熱情和意識不夠,導致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這些工作人員即是具體經濟活動的實際運作者,又是經濟活動管理者,集權錢于一身,權力相對集中,為涉農職務犯罪提供了空間。
(三)財務管理混亂,內外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不落實
隨著我國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機關精兵簡政,一些原先相對分散的權力也逐漸集中到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的身上。從查處的這些案件看,涉案的人員大部分在案發前都執掌著面向全村的某一項職權,他們執掌的這些相對集中的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村務不公開、帳目不全,有的甚至對村里財務管理實行家長制,村支書一人說了算,村民民主理財小組是形同虛設,村民無法監督也無從監督。有的雖然建立了內部監督機制,卻由于相關環節人員相互勾結等原因,致使監督機制形同虛設。而在外部,基層政府缺乏對涉農資金實質性檢查監督,無法真正發揮預防犯罪的實際效果,形成“上級監督不到、下級監督不了、村民無法監督”的局面,使腐敗分子有機可乘。
三、農村兩委班子貪污賄賂罪預防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離不開檢察機關的積極參與。檢察機關必須主動服務于黨和國家的這項工作大局,立足本職,把打擊犯罪、維護穩定、服務人民、促進和諧作為服務大局的根本途徑。充分發揮新時期檢察工作獨特的功能和優勢,把檢察機關與新農村建設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有針對性、有計劃的摸索懲治和預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職務犯罪的有效途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一)強化監督機制,構筑制度防線
腐敗的實質是權力的濫用,是權力與利益的交換。只有建立起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運行,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職務犯罪。作為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一項根 本措施,防患于未然、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是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一個主要優勢和特征。而要做到這一點,能否建立一套聯系緊密、運轉高效、信息反饋靈敏的早期預警監督體系非常關鍵。要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專業優勢,深入研究涉農領域在權力運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抓住權力易被濫用,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部位,以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作為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的重點,積極從機制和體制 上尋求規律,研究對策。從分析農村當前不穩定因素,筆者認為,引起村民集體上訪、越級上訪、重復上訪和干部貪污腐化、揮霍浪費問題的癥結,主要是“財權” 的濫用。只要財務公開、監督到位,就會鏟除職務犯罪賴以生存的土壤。
(二)強化宣傳教育,筑牢思想防線
腐敗的思想必然會產生腐敗的行動,因此必須加強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愿、不想去犯罪。特別要針對農村干部素質低、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切實強化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健全預防新農村建設中職務犯罪的長效機制。在教育內容上,一是要用本地區內發生的職務犯罪案例,尤其是發生在身邊的職務犯罪案例,重點宣傳教育犯罪給家庭、本人、親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進行教育;二是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廣大黨員干部分批分期到看守所、監獄進行警示教育。三是開展領導幫教活動。即上級對下級開展面對面的教育,這樣做既可以防止單位“一把手”出現教育上的“真空”,也可以使上級同時接受教育。
(三)加大打擊力度,嚴守法制底線
查辦職務犯罪案件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神圣職責,也是國家專政機關的重要手段。檢察機關一定要嚴格按照高檢院的部署,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充分發揮黨紀國法的震懾作用,震懾各類違法犯罪。對妨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職務犯罪,更要加大查處打擊力度。為此,我們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和資源配置、耕地保護、農村金融改革等領域發生的職務犯罪的查辦力度;對土地利用、青苗補償、拆遷安置補償中發生的重大違法案件所涉及的職務犯罪要認真查處;對貪污、挪用和侵吞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過程中收受賄賂的犯罪行為要一查到底,用依法查案服務新農村建設,保障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依法合理使用,確保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和惠農政策的充分落實。檢察機關要時刻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的優勢,做到掌握信息快,調查取證快,偵查結案快,審查公訴快,用高效率展示公正執法的威力,用嚴厲打擊的手段,控制發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貪污賄賂案件的發生。
(作者單位: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