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韻
一是寫讀后感成為硬性的任務。
寫讀后感好不好呢,當然好,看完了一本書,寫一篇讀后感,意味著所讀之書被更好地消化了。但這樣的前提是自主。被逼寫讀過感,就和逼人說話一樣,這樣的強制不僅是不必要的,后果也是不好的,使得閱讀和寫作都成為外在壓力之下的活動,損害內生性的興趣。不僅如此,也是在事實上培養敷衍的學習態度,學生最后寫不出來,只好東拼西湊了事。 硬性地作為任務來布置,要求學生寫,最根本的謬誤在于,不懂得寫作能力是慢慢涵蘊出來的,絕不是這樣催逼出來的。我記得王小波的哥哥寫過一篇回憶王小波的文章,里面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都有一顆自己的內丹。他們行住坐臥,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著這顆內丹,像練氣士一樣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間的精氣,使這顆內丹在感覺的滋養中成長。當內丹大成時,它會以一種奇異的方式與外界發生感應,此時藝術家趣味大成,進入一種高超的境界,談笑咳唾,皆成珠玉。”這個眼光我們中小學老師也該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為了孩子長遠的發展考慮。
二是要求孩子在閱讀時積累好詞好句。
有的老師是要求孩子在好詞好句下劃線,背誦,目的是為了寫作文時用上。對寫作稍有理解的人,不難明白這樣做是多么淺陋無知。文采并非是一個自足的概念,它是在內涵足具的同時,對文字表達的一種評價,文字詞匯的使用永遠需要服務于思想的表達,離開了內在的思想,所用的詞匯再好,沒有意義。而對于內涵的呈現來說,無論是敘事、繪態、抒情、議論,我認為首要需要培養的是行文的清晰,把想表達的表達清楚。沒有這些基本功做底,就是通篇好詞好句,也算不上好文章,相反,給人華而不實的造作之感,這是惡劣文風的一種。
其實詞匯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關鍵在于運用得是否恰當。最涵詠的詩也是最質樸的詩,所用之詞都很平常,但是放在一起就覺得獨具匠心。“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難道不是嗎?句句平凡的表達,但蒼涼當中的溫暖、孤單中的真情、旅途中的安頓,被書寫得淋漓盡致,引發心靈深處的共鳴。“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平凡的“綠”字,就把春天來了草木轉眼蓬勃一掃蕭索的景象給寫活了。詞匯的豐富倒是該注意的,但凡事欲得其中,必取法乎上,豐富的詞匯量也是閱讀中自然形成的,所以首先還是閱讀的浸入,詞匯的積累則是副產品,是末節。
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在我看來,最基本的有三點。
(1)要有思考。思考的狀態既是文章寫好的基礎,反過來,也通過不斷地寫得以保持。
(2)心智視界的擴寬。這里強調的就是閱讀了,寫作是需要原材料的,心中裝有云雨,手下自有雷鳴。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廣泛深入的課外閱讀之上的,僅僅一本語文教科書的學習,腦袋里空空如也,會寫出什么好文章呢?
我是親眼看到一些學生,本身的資質還是不錯的,但就是因為機緣和條件的缺失,課外閱讀太少,原有的寫作天資也被埋沒了。需要注意的是,閱讀不應抱著寫好文字這樣的功利目的,閱讀它們對寫作的功用已經是副產品了,內在的興趣最珍貴。這一點后邊還要再說。
(3)個人生命體驗的開啟。我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寫作的沖動可能就源于某種生命體驗,堆積于心,不吐不快,像經歷一個發酵的過程。不是有了一些體驗之后就急于寫了,有些生命的經歷也需要回眸去看,然后有了更深的感悟,這時候的寫,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寫字本身也成為一種心靈秩序的整理,獲得一種更好的生命狀態。而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雖然閱歷不多,但他們也是有生命體驗的,而且因為沒有經過太多的污染和異化,尚還保持著原始的明敏,體驗可能更靈動和鮮活。這些體驗需要充分地調動起來,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字。
這三點之間也是有聯系的,沒有個人生命體驗的開啟,文字免不了空洞無物,看著不會入心,就像一個人你看不到他的性情一樣。沒有思考的狀態和思想視界的拓寬,文字思性的一面就受影響,最后流為一種個人囈語,一種小散文模式,一種小情感的抒發。看一兩篇還可,多了就膩了,因為所有文字似曾相識,是一種不斷地重復。好的文字一定是那種立足于自我體驗,但又能被廣泛分享的東西,這意味著基于個人體驗的言說中又蘊藏著一種博大。除了天賦之外,這種博大的品質可以通過思考以及較寬的一個思想視野來部分地獲得。這些寫作的要義和精神,應該在孩子初學寫作時,就讓其領悟,免得其走邪路。邪路是什么呢?酸文假醋、空洞無物、平庸爛俗、矯飾滑膩。
三是文學方面的多,社會科學方面少。
從青少年年齡的特點看,確實對文學更可能親近。但這不意味著社科類的讀物就不該在課外閱讀占有一席之地。青少年正處于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網絡時代,潮水般涌來的各種信息也使得孩子們一開始就置身于一個豐富駁雜開放的社會中,必須有相關的課外閱讀才能發展他們的理性思辨能力,引領他們關注時代和社會。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語文教育在課外閱讀這塊有一個十分淺薄的認識,即有意無意地把課外閱讀當做鍛煉學生寫作文的手段,沒有充分意識到課外閱讀對于學生心智發展、性靈化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對課外閱讀價值的理解十分褊狹,當然也就不可能在書目推薦上,表現出智識的水準了。
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根本的原因,并非在于應試,不要動不動就找應試這個借口了,再應試,那種每讀一本書就要寫讀后感的愚蠢也不該有,那種在好詞好句畫線的急煎煎的功利也不該有。說白了,還是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專業素養太差。有這些做法的老師,我不相信他們自己能寫得一手好文字,也不相信他們有多么深廣的閱讀。在專業素養極差的情況下,他們的目光必然極為急功近利,無論是課外閱讀還是寫作文,唯一的目標就是考試的分數。這樣的急功急利,實際上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雙重敗壞,從而也是對他們心靈的敗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