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日本竊占釣魚島的歷史,國人不禁把目光投向琉球群島,投向歷史上的琉球王國。
琉球群島位于日本九州島與中國臺灣島之間,從東北向西南呈弧形分布著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蜿蜒達1000多公里,像一排籬笆一樣將西側的中國東海與東側的太平洋隔開。
公元12世紀,琉球群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三國。公元1372年,明朝政府分別冊封了琉球三國國王,三國向明朝稱臣,成為明朝藩屬。幾年之后,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建立起統一的琉球王國,仍向中國朝貢,明朝皇帝還將閩南人的三十六姓贈送給琉球。明朝滅亡后,琉球王國繼續與清朝保持藩屬關系。
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后的1609年,日本薩摩藩諸侯島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并強迫琉球進貢,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初期,日本一直要求琉球對中國隱瞞其向日本進貢的情況。后來,清朝由于國力衰弱,自顧不暇,雖已知悉卻“未予過問”,但也從未正式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不再滿足“琉球兩屬”的狀態,于是謀劃吞并琉球。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并將其列入所謂“華族”。1874年,
日本利用琉球船民被臺灣高山族人殺害的事件派兵入侵臺灣,并逼迫清政府認可日侵臺為“保民義舉”,變相使其承認琉球人為日本屬民。1875年日本強制琉球改用日本年號,不準其向中國進貢和受中國冊封。1879年日本宣布廢(琉球)藩置(沖繩)縣,正式把琉球并入日本版圖。
日本吞并琉球后,琉球多次懇請中國派兵援助,但衰弱腐敗的清政府卻并沒有答應。不過,畢竟是琉球王國的宗主國,清政府也據理向日本進行了多次交涉,反對日本吞琉,李鴻章還曾請美國卸任總統格蘭特居間調解。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作為交換條件,中國應修改《日清通商條約》,允許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據此,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等人與日方代表進行商談,1880年10月28日草簽了《琉球條約》及《酌加條款》。
此“分島、改約”案在清政府內部引起非議。清政府以李鴻章為原辦議約之人,又熟悉日本情勢,令他統籌全局。李鴻章上奏折稱:“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以延宕一法,最為相宜。”清政府最終采納了李鴻章的建議,對“分島、改約”案置之不理。
但李鴻章的“延宕一法”即“拖”的政策,既不能、也無力阻止日本吞并整個琉球群島,結果是中方在琉球問題上一無所得,使中國輕易地喪失了琉球群島的南半部,失去了中國由東海進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試想,如果李鴻章有一點點海洋意識和地緣戰略思想,在無力、也無心阻止日本吞并琉球的情形下,接受日本的“二分琉球”方案,中國則還可以保留住琉球群島南部的宮古島、八重山等諸島。
之后,歷史又在20世紀40年代給過中國人一次機會。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于11月22~26日在埃及開羅開會討論對日作戰事宜。美國總統羅斯福兩次向蔣介石表示想將琉球群島交給中國,但蔣未接受。
11月23日晚,羅斯福對蔣介石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又有很緊密的關系,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琉球可以交給貴國管理。”蔣介石不知該如何回答,過了老半天才回應說:“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占領,然后國際托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
11月25日,羅斯福再次向蔣介石談及琉球群島,說:“我反復考慮,琉球群島在臺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臺灣,如果得不到琉球,臺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占領。是不是與臺灣及澎湖列島一并交給你們管轄?”蔣介石半天不做聲,羅斯福以為他沒有聽清楚,又補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后答復道:“琉球的問題比較復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羅斯福心里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島。此后,羅斯福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撫今追昔,面對琉球群島,怎不令國人扼腕嘆息呢?
摘編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