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內(nèi)戰(zhàn)打響后,雙方都把各自的重心放在了東線上,而向相對次要一些的西線戰(zhàn)場投入了比較薄弱的兵力。不過在內(nèi)戰(zhàn)的第二年即1862年的初春,西線的阿肯色州和密蘇里州交界處卻上演了一場相當激烈的廝殺,史稱豌豆嶺之戰(zhàn)。
密蘇里州的拉鋸戰(zhàn)
雖說西線的地位相較東線為次要,但絕不意味著內(nèi)戰(zhàn)的交戰(zhàn)雙方都對這個方向掉以輕心。相反,在1861年結束之前,北方聯(lián)邦軍和南方邦聯(lián)軍已經(jīng)在西線有過多次交手,而圍繞著西線邊緣大州密蘇里的控制權,雙方更是在其力量許可的范圍內(nèi)做出了盡可能的努力。
在這個方向上,北軍一度占據(jù)了先手,納森尼爾·李昂準將率領所部人馬相繼成功控制了密蘇里州東部重鎮(zhèn)圣路易斯和密蘇里河,不過這一局面卻在8月的威爾遜小溪之戰(zhàn)中被扭轉了。在這場交戰(zhàn)中,李昂成了北軍諸多陣亡者中的一員,而南軍的指揮官斯特靈·普賴斯少將則顯示出了非凡的臨陣指揮才能。
得勝的普賴斯隨后乘勝追擊,于9月開始一路揮軍北上,在奪取了密蘇里河畔的列克星敦之后大有不可阻遏之勢。不過隨著補給線的延長,南軍此后也不得不采取收縮態(tài)勢,他們退據(jù)密蘇里州的西南端,在那里伺機而動,并且威脅著北軍的交通線。
為了改變不利局面,北軍在12月末做出重要調整,年富力強的薩繆爾·柯蒂斯準將出任西南軍團司令官,統(tǒng)籌指揮在密蘇里的部隊,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普賴斯趕出密蘇里。新官上任的柯蒂斯在1862年2月11日展開攻勢,通過一系列行動逐漸把南軍驅離密蘇里,令其退往阿肯色州的西北區(qū)域。而在崎嶇的波士頓山脈中,普賴斯的部隊站住了腳。他們不僅不再后退,而且等來了由本杰明·麥卡洛克準將所率領的一支援軍,實力得到了增強。至于追擊者柯蒂斯,他似乎也滿足于將敵人逐出密蘇里這一成果,而將部隊控制在波士頓山區(qū)北面約65千米一處名叫豌豆嶺的高地附近不再前進,他覺得在那里便足以保障密蘇里的安全了。
南軍分兵進擊
柯蒂斯想穩(wěn)定當面戰(zhàn)線,不再采取進取行動,而他的敵人并不想如此“配合”。3月2日,南軍亦走馬換將,新近出任密西西比以西邦聯(lián)部隊司令的范·多恩少將火線履新,他帶著本部人馬加入了普賴斯和麥卡洛克的陣地,接著把這股三合一的力量稱作西方軍團,并決意要重新殺入密蘇里。
多恩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只是略做準備,就在3月4日開始了反攻。實際上這一天正好有大風雪光臨阿肯色西北,不過多恩不受外界因素影響,堅持以最快的速度來保證進攻的突然性。
南軍的西方軍團共有16500人,相比之下,北軍柯蒂斯部10250人處于下風。因此,在打聽到多恩的動向后,柯蒂斯便把自己的人馬全部集中到小糖溪附近的電報大道上。此地有一處名叫埃爾霍恩的小客棧為當?shù)貥酥拘越ㄖ麄€陣地距離豌豆嶺不足5千米遠,可以憑借后者以為防守支撐。
6日晚,多恩少將決心分兵進擊,他把自己的軍團一分為二,分別由普賴斯和麥卡洛克指揮,分兩路向小糖溪進發(fā)。這位南軍統(tǒng)帥的意圖是避免正面強攻北軍陣地,爭取對敵形成迂回包抄。
雖然很疲乏,但接到新命令的南軍還是展開了夜間行軍。在繞行本多維爾小道之后,普賴斯部于7日上午進抵電報大道附近,隨后向南轉向埃爾霍恩客棧。不過麥卡洛克的另一路人馬卻所行不順,到這時仍遠遠落在后面,沒能與普賴斯形成前后呼應。為求盡快趕到戰(zhàn)場,麥卡洛克離開了原道路,改為斜插另一條小徑以縮短行程,但這樣一來,兩路南軍在空間上便變得愈行遙遠,彼此不能呼應。
7日早上,在進一步偵知了南軍的動向后,柯蒂斯下令全軍做好迎戰(zhàn)準備。以逸待勞的北軍在自己的陣地上待命,這支部隊的兵員主要來自愛荷華、印第安那、伊利諾斯、密蘇里和俄亥俄等州,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其中多達一半是來自德國的移民,柯蒂斯的副手西格爾就是其中之一,這從西格爾這個姓氏就可以看得出來。由德國移民構成的兵員集中分配到了第1和第2師,土生土長的兵員則在第3和第4師,柯蒂斯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來提高各師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另外,北軍共有50門大炮可用。
南軍將領相繼殞命
由于南軍兩路人馬是各行其是,使得隨后發(fā)生的豌豆嶺之戰(zhàn)實際上由兩個分離的部分組成,分別是李頓之戰(zhàn)和埃爾霍恩客棧之戰(zhàn),而李頓之戰(zhàn)是最先打響的。
前面說過,為了趕上時間的南軍麥卡洛克所部兼程而進,終于在7日中午前在一個名叫李頓的小村附近和北軍發(fā)生了接觸。麥卡洛克麾下包括詹姆斯·麥金托什準將的騎兵旅,路易斯·赫伯特上校的步兵旅,以及由派克準將指揮的一支混合了切羅基、喬克托、契卡索、克里克等多支印第安人的騎兵分隊。而與他們遭遇的是北軍第1師和第3師,部隊分別由彼得·奧斯特豪斯上校和杰弗遜·戴維斯上校指揮。
李頓戰(zhàn)場并非一片開闊地,這里受到地形的限制,小樹林、耕地和鄉(xiāng)間小道分隔其間,或成為交戰(zhàn)雙方的屏障,或成為麻煩。整個豌豆嶺之戰(zhàn)的第一槍,在李頓的福斯特農(nóng)場打響。這天11時30分,剛剛策馬來到農(nóng)場的北軍奧斯特豪斯上校看到了令他心驚的一幕,排成密集隊形的南軍出現(xiàn)在眼前,距離他的位置只不過幾百米遠。他立即讓當?shù)氐囊恢」刹筷犕度虢粦?zhàn),以便為其主力的到來爭取反應時間。農(nóng)場守軍用僅有的3門炮開火,“至少殺死了十名叛軍”。但是當麥金托什驅動他的3000名騎兵沖進農(nóng)場后,人數(shù)本就不多的北軍瞬間被沖垮了,那3門炮也全部落入南軍之手。
雖然南軍初戰(zhàn)得手,但北軍主力卻紋絲不動,他們部署在奧伯森農(nóng)場和瑪菲德農(nóng)場的大片玉米地里,用手中數(shù)量更多的大炮開始轟擊。最初的幾發(fā)炮彈就打得很準,全部砸進了南軍隊列中,令隊伍中的切洛基人大為驚慌而四散奔逃,任由他們的白人指揮官大喊大叫也不復行列。
看到這一幕的麥卡洛克準將十分生氣,他一面下令赫伯特的4000名步兵擺開寬正面北軍壓迫過去,一面策馬而前沖到了步兵們的前面,他打算以身作則、親自引領他們沖鋒。這位德克薩斯將軍固然是勇氣可嘉,可他正好沖進一群伊利諾斯步兵發(fā)出的彈雨中,有一發(fā)子彈直接打穿了他的心臟。
指揮著騎兵旅的麥金托什立即被告知要接過指揮權,不過出于對士氣的擔心,麥卡洛克的參謀部決定對大部分軍官隱瞞這一消息。而在沒有和任何人商議的情況下,麥金托什又來了個一馬當先,他帶著第2阿肯色騎槍團發(fā)起了一輪沖鋒,結果同樣在北軍的一輪彈雨中被打死。這時是14時,南軍連續(xù)損失了兩個總指揮,這不可避免地使得這支部隊陷入了指揮失靈、進退失據(jù)的混亂狀態(tài)。
南軍的士氣急劇下降,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實際上成了赫伯特上校。他還帶著他的步兵準備再努力一下,卻在一片灌木叢中遇上了猛烈的火力。精疲力竭的赫伯特覺得前進無望,便下令撤退,可是他的人馬隨后被沖散,他只得帶著幾個近隨就近躲入了一片樹林里。他沒能在那里等來可以趁機逃脫的黑夜,反而很快就被一隊北軍騎兵俘虜了。
埃爾霍恩客棧拉鋸
在李頓的激戰(zhàn)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在另一側的南軍普賴斯所部也投入了戰(zhàn)斗,在那里阻擊他的是北軍卡爾上校的第4師。在這里的戰(zhàn)斗中,南軍處于極為不利的地理位置上,他們正好開進至小糖溪附近的一處低地,而部署在豌豆嶺一帶的北軍明顯占據(jù)著理想的射擊位置。
不過和麥卡洛克那邊不同,南軍總指揮多恩本人就在普賴斯軍中,因此這里的指揮是堅定有力的。看到地形劣勢的多恩在步兵沖鋒前先盡量讓自己的大炮開火,而此舉也有效壓制了北軍的火力,接著沖鋒的南軍士兵得以逐步攀上山坡,進而在高地的某些地方奪取了立足點。
接下來,戰(zhàn)斗的重心就移到了埃爾霍恩客棧,而在此地展開的拉鋸戰(zhàn)可以說是豌豆嶺之戰(zhàn)中最為激烈的部分。圍繞著這座客棧的區(qū)域經(jīng)歷了多次易手,雙方都不斷投入小股預備隊以期改變局面,但總是難以取得決定性成效。普賴斯被流彈擊傷,不過多恩確保南軍的指揮體系依然流暢;北軍猛將卡爾也已三處負傷,腳踝、脖子和手臂都在流血,但他拒絕下火線。
令多恩擔心的是,他原本要求兩路人馬在下午于埃爾霍恩客棧會合,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麥卡洛克那邊肯定是出了什么狀況。雖然未能如愿,但是在這片戰(zhàn)場上的南軍卻表現(xiàn)驍勇,北軍得到最后的預備隊增援而得以穩(wěn)定住陣腳時,他們的戰(zhàn)線已經(jīng)向后退卻了1.5千米;多恩原想再接再厲,但是黑下來的天色阻止了南軍的進一步行動。
夜色降臨,交戰(zhàn)雙方都進入休整,晚上的氣溫急劇降低,給雙方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柯蒂斯手里能夠繼續(xù)戰(zhàn)斗的還有9500人,他的炮兵實力基本沒有受到削弱,而且炮彈供應充足,因此他決心在第二天一早一鼓作氣把南軍從戰(zhàn)場上擊退。另一方面,多恩也想針鋒相對,但卻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他在白天的戰(zhàn)斗中損失了更多兵員,有幾名得力的部下陣亡,更加糟糕的是,由于輜重車輛被遠遠落在后面,南軍現(xiàn)在面臨著糧食短缺和炮彈不足的困境。
次日再戰(zhàn)
天色亮起來的時候,柯蒂斯把他的四個師一字排開結成長蛇陣,對著南軍擺出決戰(zhàn)的陣勢。在戰(zhàn)場上把自己的所有兵力全部排成一線,這在南北戰(zhàn)爭中是極為罕見的,也清楚地表明了柯蒂斯的決心和信心。為了加強協(xié)調,柯蒂斯讓副手西格爾負責指揮第1和第2 師,他自己則直接指揮第3和第4師。
8時整,北軍率先發(fā)難。西格爾所部的21門大炮集中轟擊,迫使南軍的隊列發(fā)生了松動,而南軍的炮兵也盡力用自己的大炮還擊,但由于運送彈藥的馬車隊這時還遠未能到達戰(zhàn)場,南軍炮兵稍微回擊了一會兒就再無炮彈可用了。在明顯處于下風后,有的南軍炮位開始逃逸,即便多恩憤怒地逮捕了一名炮兵軍官,也無補于這場不對等的炮戰(zhàn)。
在壓制了或者說是消耗掉了南軍的炮兵后,西格爾把炮口轉向一片聚集著南軍步兵的樹林,炮彈破片和飛濺的樹木產(chǎn)生了同樣的殺傷力,把那里的南軍士兵打得落荒而逃。美國軍史家對此評論道,“這是南北戰(zhàn)爭中很少見的情況,一方的炮火準備直接解決掉敵軍的陣地,并且為本方步兵的前進掃清道路。”
在炮火開道后,西格爾在10時30分把自己的兩個師全部投入了總攻,不過出于謹慎的考慮,總指揮柯蒂斯并沒有投入全力。兩個北軍師的攻擊便已足夠威力,當本方戰(zhàn)線危如累卵時,多恩焦急地不斷詢問輜重車隊的情況,他最后得知,滿載炮彈的馬拉四輪車正在兼程
趕來,不過離到戰(zhàn)場至少還有6個小時的路程!
得知這個報告后,多恩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jīng)不可能打贏這一仗了。又打了一陣,在看到多處戰(zhàn)線已被北軍突破后,多恩下達了撤退的命令。這時的南軍已經(jīng)不復隊形,撤退全無秩序可言,有的退向東南面,有的則亂紛紛地向北面和西面敗逃,其間更有好幾百人直接脫掉了制服,打算回鄉(xiāng)務農(nóng)去。
到11時,戰(zhàn)場形勢已經(jīng)很清楚,南軍陷入全面潰敗。不過,北軍統(tǒng)帥柯蒂斯倒是滿足于此,他覺得窮寇勿追,因而發(fā)出了休戰(zhàn)令。這個決定讓滿心想要窮追敵人的西格爾極為不滿。此前,在得知是柯蒂斯而不是自己出任西南軍團司令官時,他就曾揚言要退出軍界,而柯蒂斯的休戰(zhàn)決定使西格爾一直以來所懷有的敵對情緒被點燃了。他不顧上下級關系,直接向司令部發(fā)去一道口氣嚴厲的質問函,內(nèi)稱“自己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后退”。西格爾還派出一名參謀去找柯蒂斯,表示如果全軍停止戰(zhàn)斗,那么至少請允許他的本部人馬單獨追擊。對于這些,柯蒂斯的反應就是不予理睬。
不管怎樣,北軍取得了豌豆嶺之戰(zhàn)的勝利,此戰(zhàn)中,南軍傷亡2000余人,北軍傷亡1384人。從戰(zhàn)場逃離的多恩拒絕承認南軍的失敗,他說只是“沒有達成我們的目的”,而事實上,此戰(zhàn)是南軍最后一次威脅密蘇里州。在這場戰(zhàn)役后,密蘇里徹底解除了警報,而阿肯色州也行將落入北軍控制。多恩為自己的沖動、對速度和出奇不意的迷戀、以及對后勤保障的輕視付出了代價;與之相比,柯蒂斯成功地樹立起了自己的聲望。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