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保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美國在軍事戰略調整的同時,出臺了以“空海一體戰”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作戰理論與概念,突出關鍵領域能力建設,以期反制崛起大國不斷增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為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提供有力支持。
出臺“空海一體戰”概念
“空海一體戰”概念,是美軍以維持其對全球公域和作戰區域的進入能力和在其中的行動自由為目標、為應對當前及未來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而發展的一種新型聯合作戰概念。“空海一體戰”的核心是通過美國及盟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海、空力量的密切配合,快速癱瘓“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掌握戰略和作戰主動權,營造后續作戰條件并取得最終勝利。
“空海一體戰”的概念在發展過程中有3個重要節點:2009年7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命令空軍部和海軍部制定該概念;2011年11月,美國防部批準該概念并指示進一步發展,同時成立“空海一體戰”辦公室;2013年6月,美國防部發布《“空海一體戰”:軍種協作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文件。
從裝備發展思路上看,美軍落實“空海一體戰”要求將以獲取兩大優勢為主線展開裝備建設。首先,在信息優勢基礎上獲取決策優勢。融合國家和軍兵種現有信息網絡,優勢互補,實現多層次、全縱深、全方位、全天候、全天時、全頻域信息獲取能力。其次,在裝備優勢基礎上獲取行動優勢。在繼續保持海、空主戰裝備能力領先的基礎上,以提高各維度作戰力量能力融合和行動融合為根本出發點,突出關鍵領域能力建設和裝備建設。
強調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根據“反介入”作戰需要,美軍“空海一體戰”的目的重在遏制或在戰時擊敗對手。為此,美軍更加強調遠程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美軍在增加空基/艦載精確打擊武器數量和質量的同時,加快發展新型“遠程反艦導彈”(LRASM),積極探索高超聲速全球快速打擊武器。
加強遠程精確打擊武器部署。美國海軍將進一步增加“弗吉尼亞”號核潛艇上“戰斧”導彈的載彈量,使其單艇載彈154枚;增加采購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JASSM-ER),預計2020年前列裝2500枚;下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X)正在考慮研制通用導彈艙,具備發射常規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能力,使其在需要時可執行常規快速對陸打擊任務。
探索常規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美國防部認為,“常規快速全球打擊”武器對于擊敗時間緊迫的地區性威脅具有特殊價值,是應對區域性大國和對手“反介入”戰略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國“常規快速全球打擊”計劃有3種備選方案:助推滑翔式武器、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和海基末制導彈道導彈。
助推滑翔式武器撥款發展的項目主要是AHW和HTV-2。其中,HTV-2最大規劃射程可達17000千米,2010年和2011年所進行的兩次試驗均以失敗告終,目前已被國防部列為風險降低項目。AHW是當前美國“常規快速全球打擊”計劃的主要撥款項目,將部署在陸基或海上,預計最大射程為8000千米。2011年首次試驗取得成功,將有望成為美國首個可部署的常規快速全球打擊武器系統。
2010年5月和2013年5月高超聲速巡航導彈X-51A所進行的兩次試驗,實現了5馬赫速度的持續飛行,飛行距離分別達到210千米和370千米,有效驗證了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方案的有效性,但是其巡航時間和巡航速度方面仍有待提高。2012年,美國空軍提出了HSSW計劃,旨在研發高超聲速巡航導彈,使其具備在遠距離和惡劣環境下對移動和固定目標的打擊能力,預計該導彈將在2017年前進行首次飛行試驗,2020年左右實現初始作戰能力。
海基末制導彈道導彈主要包括“常規三叉戟改裝”(CTM)和“潛射中遠程彈道導彈”(SLI RBM)。SLIRBM是海基末制導彈道導彈的主要研發項目,它可攜帶滑翔飛行器或可控再入飛行器,采用在“弗吉尼亞”級潛艇上安裝“載荷模塊”進行發射。
加快發展新型導彈。新型遠程反艦導彈(LRASM)是美國針對未來反水面武器作戰需要正在發展的一種防區外發射的遠程反艦導彈,預計射程超過600千米,服役后將成為空海一體戰中用于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有效武器。LRASM的研制較為順利,已突破包括多傳感器的彈載集成、多傳感器信息數據融合、復雜戰場環境下的艦艇目標識別等多項關鍵技術,并于2012年和2013年成功進行艦上發射試驗。
加強防空反導作戰能力
美軍正在以海基“宙斯盾”系統、導彈預警系統建設為重點,積極主導建立以美為主,日、韓、澳、以及臺灣地區參與的一體化聯合反導彈體系;積極探索戰術激光防空武器發展。
加快構建一體化聯合反導系統。目前,美國已經開始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陸基和海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并加緊開展與盟友的導彈防御合作,充分利用日本、韓國的戰略資源,建設強強聯合、情報共享的導彈防御體系。通過多種手段組建反導預警網。美軍已部署2顆“天基紅外系統”(SBIRS)新型預警衛星。繼續探索利用MQ-9“死神”無人機載傳感器識別彈道導彈目標能力。利用同盟關系,積極在日、韓等國和臺灣地區前沿部署遠程預警雷達,美國已在日本部署了X波段雷達以及用來接收和處理預警衛星數據的“聯合戰術地面站”,還計劃在日本京都西北部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達;向臺灣出售了“鋪路爪”預警雷達,探測距離超過3000千米。在橫田空軍基地建立“日美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構建聯合預警機制和指揮系統,用以共享由DSP預警衛星、“宙斯盾”艦載雷達、陸基X波段雷達等提供的導彈防御情報信息,提高探測和跟蹤來襲導彈的能力。
推進導彈防御系統試驗與部署。美國進行了多次模擬實戰環境下的實彈攔截試驗,標志著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發展已從重點進行關鍵裝備研制階段轉入到重點進行系統集成的新階段,導彈防御系統具備了應對更復雜導彈攻擊的能力。美國已陸續在日本沖繩和韓國烏山、群山、水源等地部署了多個“愛國者”-3導彈營;計劃2018年前將“宙斯盾”艦的數量,從目前的24艘增加到41艘,“標準”-3攔截彈數量由目前的138枚增加到328枚;美國還加快與日本合作研制新型“標準”-32A攔截彈,并向關島派駐一個“末段高空區域防御”(THAAD)連隊。在發展戰區反導系統同時,美國仍高度重視地基中段反導系統。2013年3月,美國國防部決定增加部署14枚地基攔截彈(GBI),使GBI部署總數從30枚增加到44枚,并對美國境內第3個GBI陣地的備選地點開展環境評估。
深入推進與亞太盟友建立聯合反導系統。一是深化美日反導合作。美日導彈防御合作已深入到戰術協同層面,從導彈防御裝備(“愛國者”-3系統)的授權生產、聯合研制(“標準”-3 2A)到預警情報共享、導彈防御作戰的聯合訓練和演習等。二是拉攏韓國加入美國地區導彈防御體系,韓國政府已逐漸對加入美國地區導彈防御的計劃不再持堅決否定態度,立場有所松動。2013年,韓國提出正考慮采購美國的“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標準”-3系統和“標準”-6導彈系統,并改裝更多的“宙斯盾”艦。三是為提升與亞太地區盟友的反導實戰能力,美軍還建立了與該地區反導力量的聯合演習與數據共享機制。
大力推進戰術激光防空武器發展。由于激光武器的使用成本低廉,非常適合對付無人機、火箭彈、炮彈和迫擊炮彈等低價值目標。近年來,美軍非常重視發展激光防空武器,目前已經進行了多次用于戰術防空的激光武器試驗,驗證了激光武器在防空領域的作戰能力,為美國海軍物化可有效對付小型無人機等戰術目標的近程防空武器奠定了基礎。
美陸軍近期開展的“高能激光器機動驗證機”試驗中演示了10千瓦固體激光器,成功攔截了90多枚迫擊炮彈和數架飛行中的無人機,未來還將演示100千瓦級機動固體激光器作戰能力。美海軍艦載光纖激光武器“激光武器系統”(LaWS),在2012年進行的試驗中,12次射擊命中率為100%,擊落、擊毀多架無人機與小型船只,單次發射成本約1美元。該系統將于2014年初安裝到第五艦隊的“龐塞”號兩棲運輸艦上,進行實戰部署。
提升水下對抗作戰能力
為有效實現“空海一體”作戰,美國在相對完善的水下對抗裝備體系之上,重點發展水下監視與跟蹤裝備,新型反潛手段、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多平臺布雷與反水雷裝備等,以期構建強大的體系化水下對抗能力。
不斷完善水下探測監視系統。一是發展分布式傳感器手段,可增加水下探測距離,提高水下戰場信息控制能力,擴大探測范圍。美國正在開發“可部署自主系統”(DADS)、“近海水下持續監視網絡”、“深海主動探測系統”(DWADS)、“可靠聲學信道線列陣系統”(RAPVLA)等多型分布式水下網絡。二是發展綜合監視系統,將艦載拖線陣聲納和艇載拖線陣聲納納入綜合監視系統,與作戰指揮和通信系統連接在一起,使用統一的情報交換網絡共享或取得水下情報信息。三是發展非聲探測手段,美國在積極發展磁導傳感和電子傳感兩類傳感器,將各種傳感器信息進行融合處理。四是依托優勢的探測與信息技術,不斷完善亞太重點區域海戰場水文環境資料數據庫建設。
始終保持空中反潛優勢。美在提高航空反潛平臺性能的同時,還積極發展機載裝備,注重多波段、多傳感器、多功能集成與融合。一是加快新型反潛巡邏機的研制和裝備,2013年12月美國開始將P-8A反潛機部署在日本沖繩基地,計劃采購117架P-8A反潛機逐步代替P-3C;二是改進多功能反潛直升機,MH-60R反潛直升機不斷改進電子偵察系統、吊放聲納等,并換裝了逆向合成孔徑雷達。
發展攻擊型核潛艇為主的水下滲透能力。美軍將重點發展適用于近海執行多任務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研制大型長航時自主式無人潛航器,這些潛航器與攻擊型核潛艇一起,利用“廣域海網”等正在發展建設的水下網絡連接起來,形成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水下滲透網絡。
持續提升布雷與反水雷作戰能力。美國將利用空軍的隱身遠程轟炸機和海軍的海上巡邏機執行攻勢布雷任務;重點發展配備在編隊主戰艦艇中的反水雷無人潛航器、艦載直升機“制式水雷對抗”系統等建制反水雷裝備,從而提高艦隊的反水雷作戰能力。
提高拒止環境作戰能力
美國未來在亞太軍事作戰主要針對與崛起大國進行攻防對抗,作戰環境具有高技術、強對抗的特點,屬典型的高端戰爭。為了在對手多方干擾條件下保持作戰能力,美國近年來重點發展了不依賴GPS導航技術、兼備偵察和時敏目標打擊具有高生存能力的無人機系統。
積極發展不依賴GPS導航技術。近年來對GPS信號干擾的不斷增多,特別是2011年伊朗通過發射虛假GPS信號的方式捕獲美RQ-170隱身無人機,使美國認識到高對抗環境下作戰部隊對GPS的過度依賴以及由此產生的風險。為此,美國開始著手研制以微型慣性導航、導航與傳感器融合為代表的新型導航定位技術,努力彌補高拒止環境下GPS的不足。
微型慣性導航技術。美國2010年啟動的“定位、導航與授時微技術”(Micro-PNT)項目以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為引領,開展了微型慣性導航技術的研究。該項目包括4個領域共10個子研究項目,將發展微型的高精度時鐘、慣性器件以及相應的微型化集成和測試技術。通過該項目,美軍將使芯片級“慣性測量組件”取代傳統的慣性導航設備,降低系統尺寸、功耗、重量和費用,同時提高定位精度,可獨立運行或與GPS組合實現高精度導航定位,且不會受到干擾和攻擊。
導彈與傳感器融合技術。美國DARPA開展的“全源定位與導航”(ASPN)項目旨在開發一種廉價的導航與傳感器融合技術,可以使導航系統與平臺中的激光測距儀、相機和磁力計等多種傳感器實現即插即用的組合,使用傳感器獲得的信息進行定位,提供高可靠性的導航定位服務。ASPN可為美軍在任意環境下的任意作戰平臺提供低成本、高可信、無縫集成的導航解決方案。
推動高生存能力無人機系統發展。隨著“反介入/區域拒止”成為美軍需應對的高端戰爭環境,美正將無人機運用環境由低威脅環境擴大到以高技術、強對抗為基本特征的高端環境。將其主要任務由情報、監視與偵察拓展到防空壓制、突防打擊、電子攻擊等領域,并實施了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的無人機發展計劃。
加大無人機采購與部署數量。根據美國新版30年軍機發展規劃,將美軍中的“全球鷹”和“捕食者”系列無人機數量由當前的445架增至645架;支持以每年24架的速度列裝“死神”及其改進型無人機。美國還進一步加大在亞太部署各類無人機,現已在關島部署10余架“全球鷹”,在日本部署P-8A“海神”,計劃2014年起陸續部署MQ-4C、MQ-1“捕食者”、MQ-9“死神”無人機。
新型無人機研發步伐加快。美國海軍X-47B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航母彈射起飛與攔阻降落試驗。由于X-47B集隱身、遠航程、戰斗力強、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能夠實現把空中力量投送到更遠地區,提升遠程偵察和打擊能力。美國保密項目新型RQ-180無人機處于試飛狀態,預計2015年交付空軍。此外,美海軍正在發展MQ-4C“海神”海上監視無人機和MQ-8C“火力偵察兵”垂直起降戰術無人機,并在2013年完成首飛。未來,美無人機除了繼續保持情報、監視與偵察和目標攻擊等傳統任務外,還將具備海上搜索與救援、加油、對空作戰和電子攻擊等多任務能力。
探索高超聲速無人機發展。2013年,美國洛馬公司公布了SR-72高超聲速飛機概念方案及后續發展計劃。該飛機采用并聯式渦輪基組合動力裝置,巡航飛行速度可達6馬赫,將作為SR-71高空偵察機的后繼機型,主要用于“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的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并具備對地面移動目標實施打擊的能力。
推進無人機關鍵技術發展。美國正在開展“自主空中加油驗證”、“多平臺雷達技術插入項目”、“無人機系統自主技術”等多種無人機相關技術研發。這些項目主要涉及自主空中加油、編隊協同作戰、高性能任務傳感器、提高生存力、大帶寬高抗干擾通信等關鍵技術,均瞄準或有助于提升無人機系統在“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的作戰能力。
結 語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近期將軍事力量向亞太轉移,在“空海一體戰”作戰概念下研制、部署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并加大與西太平洋地區盟國的軍事合作。隨著美軍“空海一體戰”的持續發展與實踐,美國將極大提升美軍介入亞太地區的能力,對我國家安全與軍事行動帶來重大影響。對此,兵家必須審時度勢、運籌帷幄。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