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縱覽——印度武器發展近況
印度在2014年3月24日首次試驗發射了K-4中程潛射彈道導彈,這是近期印度打造可靠海基核力量的最新舉動。K-4中程潛射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000千米,其搭載平臺為印度國產“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海軍裝備序列中,核潛艇水下續航力大、武器攜帶量多,是最具威脅的水下作戰平臺。2012年4月4日,印度向俄羅斯租借的“查克拉”-2號攻擊型核潛艇正式入編印度海軍,“查克拉”-2號潛艇的入役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2009年“殲敵者”號潛艇的下水讓經歷了漫長等待和艱辛付出的印度終于看到了圓夢的曙光,而2013年“殲敵者”號的核反應堆的激活和即將迎來的海試,則意味著印度裝備國產核潛艇已經指日可待。
通過租借和國產雙管齊下的方式,印度已經成為幾個少數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印度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國,其核潛艇的發展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專題將通過4篇文章,對印度彈道導彈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潛射彈道導彈的技術發展及部署進行全面分析,以期讀者對印度潛艇力量裝備現狀和未來發展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首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號核反應堆已經激活,經過一系列測試后,該潛艇將在2014 年進行海試。“殲敵者”號潛艇計劃在2015年加入印度海軍,根據印度海軍艦艇命名規律,首艇應該會被命名為“殲敵者”級潛艇。激活潛艇核反應堆,表明“殲敵者”號潛艇繼2009年下水后迎來了第二個關鍵節點—展開潛艇海試工作。
漫長的研制過程
在海軍裝備序列中,核潛艇水下續航力大、武器攜帶量多,是最具威脅的水下作戰平臺,尤其是彈道導彈核潛艇,其搭載的攜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更是讓人談“核”色變。核潛艇強大攻擊能力的背后是核動力系統、完善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等高精尖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的研制和集成恰恰是一國國防科研能力和工業基礎高低的集中體現,目前能自行研制、批量建造核潛艇的國家屈指可數。核潛艇是大國的專利,從某種程度上說,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就是大國。
因此,核潛艇除在軍事上擁有巨大的戰略戰術價值,還是一個國家大國身份的實體證明。對于一直致力于建設“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來說,擁有核潛艇是印度實現大國夢想的重要一環。
第三次印巴戰爭后,印度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在一次高級官員秘密會議上,命令海軍部和原子部著手論證核潛艇研制計劃,印度核潛艇研制的序幕正式拉開。1978年,印度秘密啟動代號為“先進技術艇”(ATV)的核潛艇建造計劃。眾所周知,核潛艇是海軍武器中技術最為復雜的武器之一,涉及造船、核能、水聲等專業性非常強的前沿科學,以當時印度的國防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獨立研制建造核潛艇可以說是癡人說夢,加上資金匱乏和機構間的不作為,ATV艇的研制工作在1978年啟動之后的10年里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為加快ATV艇的研制進程,印度將目光轉向國外,希望從國外獲取研制建造核潛艇方面的技術。
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艱苦談判,蘇聯終于同意向印度出租一艘C-I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蘇聯670型潛艇),租期為3年。1988年,蘇聯C-I級潛艇首艇K-43號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將其命名為“查克拉”號。在3年的租期內,印度不但培養出第一批核潛艇官兵,印度工程人員還對該艇進行了全面研究(除動力艙外),獲得了大量研制核潛艇方面的資料,有力推動了印度國產核潛艇的研制工作。此次租借計劃,印度除獲得核潛艇外,蘇聯還助其在維沙卡帕特南海軍基地建造了支持核潛艇作戰的配套設施,如停靠核潛艇的碼頭、船塢臺、修理廠、輻射安全監測處等,并協助印度培訓了地面保障人員,為印度海軍未來維修和運營核潛艇積累了經驗和技術。
1991年,“查克拉”號租賃合同期滿,印度政府開始和蘇聯商討續租,由于蘇聯解體等原因,續租計劃被迫擱淺。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調整ATV艇的設計方案,新方案計劃以C-I級潛艇為基礎仿造攻擊型核潛艇。潛艇配備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魚雷、潛射反艦導彈。1994年,印度首次公開承認核潛艇研制計劃并宣布正在進行ATV艇壓水堆的試驗。核動力裝置是核潛艇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經常說,決定一個國家能研制什么飛機的不是飛機設計師,而是發動機設計師。在發展核潛艇方面,核動力裝置的重要性猶如航空發動機之于飛機,潛艇艙容、潛艇的工作環境和戰術要求等因素決定了潛用核反應堆具有能量密度高、可靠性好和安全性能出色等特點,核工業落后的印度顯然低估了研制潛用核反應堆的難度,特別是在潛用核反應堆小型化方面遇到很大困難,進而導致ATV艇首艇的建造時間被一次次推遲。
無奈之下,印度只能再次求助于俄羅斯,陷入經濟困難的俄羅斯為了豐厚的利潤向印度提供研制建造核潛艇方面的技術。1998年,印度成功進行核試驗后,建設“三位一體”核力量成為印度三軍武器的發展重點。在這一背景下,印度再次調整ATV艇的設計方案,原先定位于攻擊型核潛艇的ATV艇轉變為彈道導彈核潛艇。1998年,ATV艇首艇“殲敵者”號在印度拉森·特博洛公司的哈茲拉造船廠開工建造。
潛艇基本性能探析
2004年5月,印度海軍官員宣稱,在俄羅斯的技術幫助下,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解決了反應堆遇到的困難,印度已經能夠完成40~55兆瓦壓水堆的小型化,預計能驅動功率達10馬力的蒸汽輪機。綜合多方面資料,“殲敵者”號潛艇長約112米,型寬約9.9米,水面排水量約5500噸,水下排水量約6600噸。水下排水量與“殲敵者”號相近的美國“利普斯科姆”號核潛艇,采用的S5W型反應堆熱功率約78兆瓦,水下最大航速約25節,通過橫向比較,若“殲敵者”號潛艇真裝備40~55兆瓦的反應堆,其水下最大航速可想而知。由于反應堆熱功率并不能滿足要求,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在完成40~55兆瓦反應堆的研制工作后,開始研制熱功率達83兆瓦的反應堆。雖然有俄羅斯的技術幫助,但83兆瓦反應堆的研制工作仍然不順利。2010年9月,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班納吉在公開場合表示,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的反應堆正在修建當中,一切工作進展順利,這說明“殲敵者”號潛艇在2009年7月下水后一直沒有安裝反應堆。
印度曾在20世紀80年代引進德國209型潛艇時要求德國提供潛艇配件,隨后在印度馬扎岡造船廠自行組裝2艘209型潛艇,但首艇組裝完成后卻出現一系列工程質量問題,最終在德國的介入下問題才得以解決。印度造船廠在德國提供潛艇配件的情況下自行組裝常規潛艇仍會出現各種問題,那么要自行研制建造技術更為復雜的核潛艇,其難度不言而喻。同印度許多國產武器裝備一樣,“殲敵者”號潛艇的下水時間也一推再推。2005年,印度軍方向外界透露,ATV艇首艇“殲敵者”號將于2007年下水,根據潛艇后來的建造進度,當時印度軍方顯然過于樂觀。后來印度軍方和印度媒體多次向外界宣布“殲敵者”號潛艇即將下水的消息,但每次即將下水的消息都被時間證實為虛假消息。直到2009年7月,“殲敵者”號潛艇才真正下水。
出于保密等原因,印度基本未向外界公布“殲敵者”號潛艇的設計、建造信息,即使照片都非常少,筆者只能根據少量的照片和零散的信息初探“殲敵者”號潛艇的基本性能。綜合多方資料,“殲敵者”號潛艇的反應堆是在俄羅斯的技術幫助下,以俄VM-4-1型為原型仿制的,功率約為83兆瓦,汽輪機可能是OK-350型汽輪機的仿制型號。除主動力系統,“殲敵者”號潛艇應該還會配備一套應急推進系統,包括柴油發電機組和輔助推進電機,用于主動力系統出現問題時保證潛艇仍有一定的動力返回基地。潛艇采用單軸單槳推進,尾舵采用十字舵,據稱螺旋槳采用7葉大側斜低速螺旋槳,潛艇水面最大航速12~16節,水下最高航速25節左右。
從印度公布的潛艇照片來看,“殲敵者”號潛艇采用拉長的水滴形艇型,艇首為曲率半徑較小的橢圓形,艇首之后采用大平行圓柱形舯體,舯體與艇尾小角度平緩過渡,形成水滴形艇尾,潛艇圍殼后部艇體略微隆起,形成比較明顯的低矮“龜背”。艇體內部分為多個艙室,從首至尾依次是首艙、居住艙、指揮艙、導彈艙、反應堆艙、汽輪機艙和艉艙。潛艇中部靠前的位置設置了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指揮室圍殼,圍殼上安裝了圍殼舵,圍殼里配備了搜索潛望鏡、攻擊潛望鏡、導航雷達和ESM裝置等設備。印方宣稱,“殲敵者”號潛艇的最大工作深度為300米,艇員編制95人。
在潛艇水聲系統方面,現代核潛艇通常配備艇首主/被動聲吶、舷側陣聲吶和拖曳線列陣聲吶等多種聲吶。目前可以確認“殲敵者”號潛艇裝備了UHHUS型艇首主/被動聲吶,該聲吶由印度海軍物理海洋學實驗室和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聯合研制而成。UHHUS型聲吶采用大型圓柱基陣,具有主動回聲探測、通信、噪聲側向等功能,最大探測距離在15千米左右,采用被動工作模式時,潛艇探測距離可超過60千米,可同時跟蹤多個目標。有資料稱,“殲敵者”號潛艇除裝備艇首聲吶外,還配備了舷側陣聲吶和拖曳線列陣聲納。由于印度還未公布潛艇尾部及側面照片,現在無法確認潛艇是否裝備了這兩種聲吶。考慮到印度擁有較為寬松的國際環境,印度從俄羅斯或西方國家獲得上述兩種聲吶并不存在太大困難,“殲敵者”號潛艇配備上述兩種聲吶也是有可能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潛艇的態勢感知能力。
“殲敵者”號潛艇艇首設置了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參照排水量相近的美國“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的魚雷數量為18枚,“殲敵者”號潛艇魚雷數量應該與之相近,數量在18枚左右(魚雷發射管攜帶6枚,魚雷艙備用魚雷12枚)。“殲敵者”號潛艇作為彈道導彈核潛艇,魚雷只是自衛武器,搭載的主要武器是潛射彈道導彈。該級潛艇導彈艙內部設置了4具內徑為2.4米的垂直發射筒,根據印度海軍的規劃,在K-4型潛射彈道導彈入役之前,潛艇將配備K-15潛射彈道導彈。當使用K-15導彈時,每個發射筒內可容納3個內徑更小、用于發射K-15的導彈發射筒,4個大導彈發射筒總共可攜帶12枚K-15導彈;若使用K-4型導彈,需將K-15導彈的發射筒拆除,換上用于容納及發射K-4型導彈的大發射筒,每個大發射筒只可攜帶1枚導彈,潛艇導彈總攜帶數量降至4枚。
“殲敵者”級潛艇的建造及海試
據規劃,印度計劃建造6 艘“殲敵者”級潛艇,2號艇“阿里達曼”號正在維沙卡帕特南海軍造船廠完成剩余的建造工作,預計可在2014年下水,3號艇和4號艇還未命名,目前都在拉森·特博洛公司的哈茲拉造船廠進行建造。“殲敵者”級潛艇艇體建造工作由拉森·特博洛公司的哈茲拉造船廠負責,此外塔塔電力公司、瓦爾昌德納加爾工業公司等一些印度公司也參與了相關部件的制造工作,其中塔塔電力公司負責建造潛艇的控制系統,蒸汽輪機則由瓦爾昌德納加爾工業公司提供,潛艇最后總裝工作由維沙卡帕特南海軍造船廠負責。
“殲敵者”級潛艇首艇“殲敵者”號于2009年7月26日下水,印度媒體在2013年8月報道,“殲敵者”號潛艇上的反應堆在8月10日達到臨界狀態,這意味著反應堆已可以作為主推動力系統推動潛艇前進。根據潛艇海試規律,潛艇在交付之前通常要進行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系泊試驗又稱為碼頭試驗,即潛艇在船塢或碼頭原地對艇體、動力系統、電氣設備、武器系統等系統進行實艇試驗,以檢驗各系統的安裝質量、檢驗設備及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可靠性等等。由于“殲敵者”號潛艇的反應堆在2013年8月10日達到臨界狀態,因此該潛艇的大部分系統在2013年8月后才進入系泊試驗階段。
系泊試驗通過之后,潛艇會適時啟動實艇航行試驗,目的是進一步考核核潛艇的性能及質量是否達到規定要求。在這一階段,潛艇的水下工作性能,潛艇在水下航行時的浮性、穩性、操縱性等性能是航行試驗的重點考核對象。潛艇航行試驗結束后,大多數潛艇還需要進行武器測試,完成全部試驗之后才會交付給用戶。
結 語
從1978年啟動核潛艇研制計劃到2009年首艘核潛艇下水,印度國產核潛艇的研制及建造工作歷經30余年的時間,雖然項目幾經變更、時斷時續,但印度始終沒有放棄研制核潛艇的夢想。目前“殲敵者”號潛艇仍處于系泊試驗階段,可能在交付印度海軍之前還會碰到許多困難,但回顧研制核潛艇的執著歷程,印度擁有國產核潛艇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