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海軍3月24日試射了一枚K-4潛射彈道導彈,導彈從孟加拉灣的一個水下發(fā)射筒中發(fā)射。這是K- 4 導彈首次實際發(fā)射,據(jù)稱其最大射程可達3500千米。
K-4導彈屬于印度K系列潛射彈道導彈,具體包括短程K-15、中程K-4和遠程K-5導彈,目前都尚未服役。但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最成熟的K-15導彈已經(jīng)完成測試工作,并開始批量生產(chǎn)。
K系列潛射彈道導彈是印度建立“三位一體”戰(zhàn)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部分。建立在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基礎上的水下核威懾力量,可以通過水下航行抵近目標,壓低彈道進行射擊,從而提高突防能力。雖然夢想成為世界大國的印度時至今日還沒有水下核威懾力量,但從K-15和K-4導彈的研制情況看,印度具有實用型水下核威懾力量已不會太遙遠。
艱難起步:K-15
K-15是印度第一種潛射彈道導彈,是印度自主生產(chǎn)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嘗試研制潛射彈道導彈,由于當時印度“烈火”導彈尚未研制成功,手中只有基于液體推進劑的“大地”導彈,技術基礎過于薄弱。加之無法獲取、突破常溫液體推進劑的長期存儲技術,印度研制潛射彈道導彈遙遙無望。被迫無奈,印度向俄羅斯求助,但俄羅斯即使同意租借核潛艇,仍拒絕提供潛射彈道導彈技術。外購無門的印度不得不獨立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研制。
印度海軍研制的“大地”-3短程彈道導彈并不適合潛艇使用,導彈第一級使用固體推進劑,第二級仍為液體推進劑。外界普遍猜測K-15是基于“大地”-3研制而成,事實上印度海軍只是把它部署在“蘇坎亞”級護衛(wèi)艦上進行海上發(fā)射試驗,整套水面戰(zhàn)艦彈道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被稱為“丹奴什”。雖然“丹奴什”在2002年以后的一系列發(fā)射試驗中獲得成功,但印度海軍并沒有進行實際部署,因為其性能很差,更重要的是水面艦艇發(fā)射彈道導彈完全不具備潛射方式的隱蔽性。印度海軍的夢想是真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2004年,K系列導彈以PJ-08的代號開始研制,負責人正是日后印度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DRDO)主席卡拉姆。最初K系列導彈項目是為建造中的3艘核潛艇配套使用的,多年后,第一種K型號導彈從傳說中射程150千米的超短程導彈發(fā)展為一種設計射程750千米的中短程潛射彈道導彈,并被賦予K-15的編號。
DRDO曾發(fā)表聲明稱,K-15已經(jīng)完成定型試驗。K-15的設計相當獨特,雖然射程僅有750千米,但它是一種二級固體彈道導彈,且第一級質(zhì)量和長度都不大,燃燒時間也很短。K-15長度約為10.2米,第一級彈體長只有2米,第二級彈體長約6米,儀器艙長約0.9米,彈頭長約1.3米。K-15直徑為0.74米,導彈的長徑比達13.8,無論是短程彈道導彈還是潛射導彈,這樣的長徑比都比較罕見。常規(guī)短程彈道導彈一般由單級火箭發(fā)動機提供動力,而且長徑比較小,而潛射導彈受制于潛艇的艇殼直徑,要求長度盡可能短。K-15導彈反映了印度最初不得不自力更生時的技術水平,當時印度可能無法一步到位提供高性能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因此不得不選擇怪異的0.74米直徑。K-15質(zhì)量約6噸,其中第一級質(zhì)量約1.3噸,包括1噸的推進劑,燃燒時間僅有16秒;第二級質(zhì)量3.6噸,含推進劑約3噸,燃燒時間超過40秒。這種怪異的設計與其說是傳統(tǒng)二級固體彈道導彈的設計,不如說是帶助推器的防空導彈設計,因為第一級小而第二級大的固體發(fā)動機系統(tǒng)的設計明顯偏離最優(yōu)化設計。同“大地”導彈相比,K-15不僅擁有更好的固體發(fā)動機,還擁有控制舵面和彈翼,獨特地結合了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半彈道飛行方式,彈道頂點最高
只有50千米,典型飛行高度只有33千米左右,全程大氣層內(nèi)飛行具有很強的機動能力和突防能力。
K-15導彈作為潛射導彈只是過渡,它的陸基型號Sagarika將用于取代“ 大地”系列短程彈道導彈。或許印度最初只是想做一種單級固體彈道導彈,在AT V核潛艇上測試的同時,上陸完成替代“大地”導彈的任務。但是,如果K-15導彈通過調(diào)節(jié)彈頭質(zhì)量只有350千米射程的話,即使對巴基斯坦也未必能威脅到除卡拉奇等沿海之外的目標。印度要做世界大國,“烈火”導彈試射成功后高官頻頻發(fā)聲稱目標是中國,350千米射程的潛射導彈顯然無法滿足這樣的雄心。增加一個助推段提高射程,則是一個折中的手段。
截至2008年,K-15潛射導彈已經(jīng)進行7次發(fā)射,包括4次全射程試驗。根據(jù)DRDO的聲明,這些發(fā)射試驗均獲得成功。2008年11月,K-15導彈的陸上型號Sagarika進行了首次試射。2013年1月27日,K-15導彈進行了第12次發(fā)射,導彈精度達到米級,這次編號為B05的試驗宣告了K-15潛射導彈試驗的完成。DRDO聲稱,這次試射為K-4導彈進行了部分技術驗證。K-15潛射導彈未來將等待印度海軍“殲敵者”核潛艇海試和服役后,才可能進行艇彈結合的集成試驗并具備戰(zhàn)斗力。
中流砥柱:K-4
K-4同樣是K系列潛射彈道導彈的一員,也是DRDO主席卡拉姆負責的項目之一。在K-4產(chǎn)生之前,包括印度很多軍事愛好者在內(nèi)的人都猜測會出現(xiàn)“烈火”中程導彈的潛射型號,但事實卻是“烈火”系列中程導彈,無論是“烈火”-2還是“烈火”-3都因太長,無法裝進只有10米直徑的“殲敵者”號核潛艇。此種情況下,K-4潛射導彈應運而生。
K-4潛射導彈明顯應用了“烈火”系列導彈的研制和技術成果,但并不是“‘烈火’下海”的簡單產(chǎn)物。同技術落后、體積龐大的“烈火”-3型陸基彈道導彈相比,K- 4型潛射彈道導彈更小、更先進。K-4使用先進的推進和制導技術,性能更高。它是一種二級固體潛射彈道導彈,由于尚未公開,外界并沒有K-4的可靠數(shù)據(jù)。2010年《今日印度》報道稱,K- 4長度只有10米,直徑約1. 3米,發(fā)射質(zhì)量約20噸,攜帶1噸重的核彈頭,最大射程約3500千米。而對于K-4的發(fā)射質(zhì)量和投擲能力,則眾說紛紜。有些報道稱K-4基本型質(zhì)量為17噸,可攜帶2.5噸的彈頭;有些報道稱K-4基本型質(zhì)量為20噸,可攜帶1噸的彈頭。總體來說,K- 4型潛射導彈的性能指標很像我國第一代潛射導彈的現(xiàn)代化改進版,這也符合印度的實際技術能力。
自K-4型潛射導彈公開以來,就受到印度媒體的高度重視。據(jù)稱K-4型潛射導彈融合了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特點,可以在大氣層內(nèi)進行高超音速飛行,從而增強突防能力和射程,這使它一誕生就成為同級導彈中的佼佼者。半彈道飛行方式已經(jīng)在K-15導彈上得到驗證,這或許就是DRDO稱K-15導彈的試驗為K- 4導彈奠定基礎的一個原因。
根據(jù)DRDO的規(guī)劃,截至預定服役的2017年,K-4型潛射彈道導彈將進行至少6次發(fā)射試驗。不過從目前的進度看,2017年服役的目標很難達到。好在“殲敵者”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進度滯后更為嚴重,“殲敵者”號核潛艇使用K-15型潛射彈道導彈過渡的時間,恐怕比原來預計的還要短。
K-15型潛射導彈的射程有限,雖然印度媒體稱減輕彈頭質(zhì)量可以增程到1500千米,但印度核機構是否有能力研制出這樣的核彈頭,很值得懷疑。與之相比,K-4型潛射導彈發(fā)射質(zhì)量更大,擁有更遠的實際射程和投擲能力,它將使印度海軍在遠離海岸線的藍水中具備打擊巴基斯坦和中國內(nèi)陸的能力,對增強印度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使用的靈活性,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是印度水下核威懾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大國雄心:K-5
K-4潛射導彈的基本型號射程3500千米,改進型號也只有5000千米,這對威脅巴基斯坦早已綽綽有余,也足以覆蓋中國全境,但仍無法滿足印度的大國雄心。印度還在研制射程更遠的K-5型導彈,據(jù)稱其
射程至少為6000千米,參照K-15、K-4等潛射導彈原始指標到實際指標的增長分析,K-5潛射導彈研制完成并交付服役時,其射程恐怕要達到8000千米左右,這不僅是為了和K-4導彈拉開檔次,更是為了滿足印度的大國雄心,具備真正的全球核威懾能力,讓印度成為核俱樂部中無人敢于輕視的一員。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