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在印度維沙卡帕特南海軍造船廠核潛艇建造船塢里,印度總理辛格的夫人向準備下水的“殲敵者”號彈道導彈核潛艇圍殼處投擲了一個椰子,椰子和潛艇圍殼碰撞,發出了清脆的一聲—“啪”,這一清脆的撞擊聲意味著印度已經有一只腳踏入了成員個數屈指可數、具備建造核潛艇能力的國家行列。
2012年4月4日,在印度維沙卡帕特南海軍基地,印度國防部部長安東尼為正式入編印度海軍的“查克拉”-2號攻擊型核潛艇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安東尼表示,“‘查克拉’-2號入編將是印度海軍的重大進步,它將力保國家的安全和主權完整。”
對于一直執著于打造與“有聲有色”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核潛艇力量的印度而言,這幾年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國產“殲敵者”號潛艇的下水意味著印度已經基本具備建造核潛艇能力,而“查克拉”-2號潛艇則讓印度時隔21年后再度躋身“世界核潛艇大國俱樂部”,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之后第六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印度核潛艇力量建設上接踵而至的好消息讓印度上下喜出望外,媒體贊譽鋪天蓋地,官員頻頻拍手稱快,儼然一個“有聲有色”核大國正在世界的目光中逐步壯大。如果撥開迷霧,細細尋思,喧囂的背后會讓我們看到印度核潛艇的另一面。
印度國產核潛艇的技術水平
核潛艇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機密之一,妄談印度國產“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技術水平,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卻不妨礙從印度整體造船工業基礎和潛艇技術的發展出發,粗略評判印度核潛艇的技術水平。綜合多方面資料,“殲敵者”級潛艇是在C-I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基礎上針對印度作戰需求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在艇體線型、艙室布置等方面有較大的變化。
從當代潛艇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潛艇機動性、隱蔽性和火力強弱等是衡量潛艇戰斗性能的主要指標,由于印度“殲敵者”級是一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其對機動性要求并不高,大概25節的航速基本滿足要求,因此下文主要從潛艇隱蔽性和火力強弱來管窺其戰斗性能。
聲吶是惟一可以有效用于海水內部遠程探測的手段,潛艇的隱蔽性主要歸結為聲隱身。潛艇的聲場特性主要包括輻射噪聲特性、自噪聲特性和目標強度特性,這三個方面與潛艇的聲隱身密切相關。潛艇輻射噪聲源主要有機械噪聲、螺旋槳噪聲源和水動力噪聲源。
在降低機械噪聲方面,現代核潛艇均會采用減振浮筏、聲學覆蓋層、管道彈性連接等多種技術,盡量降低潛艇主機、管路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及輻射噪聲。如果印度媒體報道“殲敵者”級潛艇采用了VM-4-1型壓水堆和OK-350型汽輪機為主的核動力系統的消息屬實,那么其主機、輔機、減速裝置等應該會安裝在減震基座之上,而未使用第三代核潛艇通常采用的一體化減振浮筏。由于印度從未獨立建造過潛艇,其在降低潛艇機械噪聲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儲備必定非常匱乏,雖然印度可以通過俄羅斯獲得相關技術,但根據印度和俄羅斯以往軍事合作的歷史來看,俄羅斯至多向印度提供第二代核潛艇或其之前的機械噪聲控制技術。從“殲敵者”級潛艇艇體表面細節照片來看,其未敷設聲學覆蓋層,眾所周知,聲學覆蓋層技術是惟一既能抑制潛艇輻射噪聲,又能降低自噪聲的綜合技術。普遍的觀點認為,“殲敵者”級潛艇的總噪聲級在150分貝左右,噪聲水平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之間,屬于高噪聲潛艇。
潛射彈道導彈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主要武器裝備,其也是核潛艇戰略打擊和威懾能力的物質基礎,潛射彈道導彈的性能指標直接關系到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核打擊和核威懾能力。由于K-4型中程潛射導彈在2014年才進行首次試射,首次試射后印度官方一反常態的低調,意味著K-4型導彈首次試射的結果可能不盡人意,或者有可能以失敗告終。根據印度彈道導彈研制周期和潛射導彈技術發展,K-4型導彈的定型時間可能在2018年左右,這樣“殲敵者”級潛艇只能使用K-15型導彈。K-15型導彈最大射程在750千米左右,除了蘇聯20世紀60年代建造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了射程為600千米的SS-N- 4導彈(后來蘇聯用射程為1400千米的SS-N-5導彈替代了SS-N- 4),各核大國的第一代核潛艇導彈射程普遍超過2000千米,因此“殲敵者”級的火力即使與各核大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相比,其核打擊和核威懾能力也只能敬陪末座。
從潛艇自身構造來看,潛艇主要劃分為平臺系統和作戰系統兩個部分,綜上所述,“殲敵者”級潛艇的平臺系統受制于落后的印度整體工業基礎和潛艇技術儲備,“殲敵者”級潛艇在隱蔽性上的技術水平基本接近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潛艇自動化程度和電子設備水平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之間。潛艇火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無法達到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水平。分析認為,只裝備K-15型導彈的“殲敵者”級潛艇只有抵近印度洋沿岸國家近海才具備有限核打擊能力,如果對方具有較強的反潛能力,其核打擊和核威懾能力會進一步受到削弱。
潛艇事故陰影下的核潛艇部隊
雖然目前印度核潛艇部隊只擁有1艘“查克拉”-2號潛艇,但隨著國產“殲敵者”級潛艇的下水和租借,第二艘攻擊型核潛艇計劃的逐步推進,未來印度潛艇部隊必將逐漸壯大。但近年來頻發的潛艇事故無疑給壯大中的核潛艇部隊投下了令人擔憂的陰影。
近年來,印度海軍潛艇部隊發生多起潛艇事故。2008年1月,一艘剛剛從俄羅斯大修回來的印度“辛杜科什”級潛艇(從俄羅斯購買的“基洛”級877EMK型潛艇)與一艘“利茲城堡”號商船相撞,潛艇指揮臺圍殼受損嚴重。2010年2月底,部署在印度維沙卡帕特南軍港的“辛杜科什”級潛艇“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因電池原因突發大火,造成1名工程師死亡。該潛艇失火后運往俄羅斯進行修復,以此為契機,該潛艇接受了現代化改裝,這艘霉運連連的“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返回國內后卻在2013年8月14日因爆炸而沉沒。“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爆炸事件使印度海軍在短時間內損失了2艘潛艇(其中1艘潛艇受傷,修復時間還未確定,可能需要1年),這削弱了印度潛艇的力量。根據目前公布的信息,事發時“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可能正在進行裝載3M-54E導彈訓練,由于艇員在維護導彈時違規充電,導致電路板發生短路并著火引爆了2枚3M-54E導彈,3M-54E導彈配有重量為20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戰斗部,強大的爆炸威力將艇艏炸毀,大量的海水涌入潛艇,導致潛艇沉沒。2010年6月底,部署在孟買海軍基地的2艘“辛杜科什”級潛艇“辛杜拉塔納”號(S-59)和“辛杜科塞瑞爾”號(S-60)在靠岸時發生相撞,潛艇艇體輕微損傷,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2014年1月,1艘“辛杜科什”級潛艇因操縱失誤導致潛艇擱淺;2月26日,另1艘“辛杜科什”級潛艇在潛航時冒煙,潛艇被迫浮出水面,報道稱事故造成2名軍官失蹤和5名艇員受傷,這是印度海軍潛艇部隊在過去的7個月時間里發生的第三次潛艇事故。潛艇事故發生之后,印度海軍參謀長德文德拉·庫馬爾·喬希當天宣布辭職。印度輿論普遍認為,喬希是因為近期印度海軍事故頻發而被迫引咎辭職的。
分析認為,如此密集的潛艇事故,在各潛艇裝備國中實屬罕見,印度潛艇部隊存在管理混亂、訓練方面隨意性強和缺乏嚴明紀律等問題是導致潛艇事故頻發的直接原因。上述發生潛艇事故的潛艇均是常規潛艇,由于核潛艇裝備了核反應堆,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核潛艇技術復雜程度遠高于常規潛艇,其對艇員的要求也高于常規潛艇艇員。在常規潛艇事故頻發的背景下,人們擔心印度核潛艇部隊也就不足為奇了。
核潛艇的部署
核潛艇尤其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是各核大國戰略核打擊體系的骨干力量,其部署地點和戰略值班模式都要在本國核戰略的指導下經過充分論證,做出適合國情的選擇。根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正在東海岸的維沙卡帕特南海軍基地以南50千米的拉姆比里修建拉姆比里海軍基地。據悉,該基地主要是為印度核潛艇建造的新基地。從衛星拍攝的圖片來看,該地海岸線比較平直,基地附近有外流河注入大海,靠近海岸有一座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據稱其將在山脈內建核潛艇停靠的洞窟及潛艇出入的海底隧道,附近將會建造停靠碼頭、維修車間等基礎設施。
根據印度的規劃,印度未來將會建造6艘“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6艘潛艇將全部部署于拉姆比里海軍基地,除了“殲敵者”級潛艇,從俄羅斯租借的“阿庫拉”級和國產攻擊型核潛艇也將部署在該基地。由于印度海軍東海岸的最大海軍基地—維沙卡帕特南海基被民用港口包圍,其帶來的諸多不便促使印度建造新的海軍基地,初期以部署核潛艇為主的拉姆比里海軍基地可能在未來進行擴建,打造成一個綜合性海軍基地。此外為了滿足對核潛艇控制和指揮的要求,印度還將在東海岸建設低頻對潛水下通信系統。
由于印度“三位一體”核力量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技術水平,都和世界五大公認有核國家相差甚遠,在海基核力量方面,印度和上述國家的差距更加明顯,正在建設中的海基核力量只能將核打擊和核威懾的目標定位于周邊國家,其首要目標是巴基斯坦,其次是中國。由于巴基斯坦彈道導彈射程已經基本覆蓋印度全境,加上印度目前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以“殲敵者”為主的核反擊體系將是印度可靠的“二次核反擊”力量(針對巴基斯而言)。拉姆比里基地位于印度東海岸,緊靠孟加拉灣,巴基斯坦目前的遠洋反潛兵力基本不構成威脅,在印度水面艦艇、攻擊型核潛艇護衛下的“殲敵者”級潛艇可較為容易游弋到印度西部廣闊海域執行戰備巡邏任務。
“殲敵者”級潛艇平臺系統和作戰系統的落后,導致該潛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中國的核威懾都將十分有限。在針對中國方面,印度可能將潛艇部署在孟加拉灣,在己方海空軍兵力的掩護范圍內活動,雖然導彈射程只能覆蓋中國西南部分區域,但聊勝于無。“殲敵者”級潛艇無論在阿拉伯西部海域活動,還是在孟加拉灣活動,其戰備值班巡邏模式都屬于堡壘戰術,即彈道導彈核潛艇活動范圍在己方海空軍兵力的掩護范圍之內,安全性較好,這也是印度國產彈道導彈核潛艇平臺系統和作戰系統落后的情況下的現實選擇。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