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中西醫結合暨老年腫瘤科 醫師
癌癥報告留給我們的種種疑問
Q:從我國來看,為什么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得癌癥的人數反而越來越多?
A: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從下面兩個角度去考慮:第一,腫瘤發病的人群的絕對值上升。1. 工業、農業飛速進步,同時帶來的空氣污染、水源和土壤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均造成對人體的累積危害;2. 生產力的迅猛提高直接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被電燈、電腦、網絡、香煙徹底改變,而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均導致腫瘤的發病率上升;3. 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濫用、非法使用化學添加劑,這可能也是我國的新增腫瘤病例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第二,腫瘤發病率相對性地升高。 1. 人類的預期壽命近20年來顯著提高(提高約6歲),而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而高齡人群的腫瘤發病率相對更高,所以人類平均壽命提高同時帶來高齡人群比例的升高,造成總發病率上升; 2. 醫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及人們自身就醫意識的提高使很大一部分原來的漏診人群被發現,使我們看到越發真實的腫瘤發病率。
Q:為何歐美是癌癥發病率最高的地方?
A:首先,應考慮人種差異因素,這是腫瘤發病的內因。美國流行病學有關研究發現對于大部分癌癥類型來說,白色人種或黑色人種中的發病率最高。其次,可能與生活方式差異相關。亞洲人以淀粉類食物為主食,而歐美人群食用肉、蛋、奶類比例高。歐美地區男性及女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的分別為前列腺癌及乳腺癌,而這兩種腫瘤已被證實與高脂肪飲食密切相關。歐美多為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也造成環境污染的惡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人們情緒的異常波動。居中國的腫瘤發病率首位的上海就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經濟發展與腫瘤發病的關系。
Q:中國在高吸煙率的情況下,為何肺癌發病率低于絕大多數歐美國家?
A:眾所周知,吸煙可能導致肺癌,但是在吸煙人口比例相當高的亞洲國家,肺癌發病率同歐美相比并不高,這一現象被稱為“亞洲怪論”。我認為可能的原因有:1. 肺癌的發病不僅來源于煙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室內污染、精神因素等也是肺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故在發達的歐美國家發病率高也就不足為奇;2. 美國醫學家發現“亞洲怪論”的出現可能與亞洲人群喜飲綠茶有關,綠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兒茶酚,抗氧化劑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對細胞的損害;3. 中國的肺癌發病率略低也與目前國民體檢意識不強有關,雖然我國的衛生投入在逐漸增加,但迫于中國巨大人口的壓力,我國大部分國民仍缺乏定期規范的體檢機制,致使很多患者在去世前仍未明確診斷,使真實的發病率無形中打了折。
Q:中國的胃癌及肝癌為何高發?與地域分布有何關系?
A:中國的胃癌發病率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考慮有以下原因:1. 幽門螺桿菌感染已被證實為1類致癌物,而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群眾多,而中餐長久以來有著不分餐的習慣,交叉感染進一步增加感染人群,有些人甚至把幽門螺桿菌感染稱為“可以傳染的癌癥”;2. 中國人喜食霉變食物,如臭豆腐、腐乳、酸菜等,而這類食物中亞硝胺含量較高,我國的胃癌高發地區有山東臨朐、遼寧莊河、福建長樂,當地都有常年食用發酵食品的習慣;3.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老生常談,不規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導致包括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統腫瘤高發的原因。
肝癌被認為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曲霉素等原因相關,我國是全球第一肝炎大國,酒精飲料消費量名列前茅都是造成中國肝癌高發的因素。肝癌的高發地區具有一定的氣候和地理特征,例如,氣候炎熱、潮濕,河道密布、交錯,這些氣候和地理因素使霉菌容易滋生,這些地區食用的糧食中不同程度地發現有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現象。我國的肝癌高發地區有廣西扶綏、江蘇啟東、廣東順德、福建同安等。
Q: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患了癌癥還意味著死亡嗎?各種癌癥的治愈率是怎樣的?
A:隨著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往“得了腫瘤就意味著死亡”的觀點在逐漸轉變。對于大多數實體腫瘤在疾病早中期發現均可以外科手術為主的方式切除,極大地延長了腫瘤病人的生存時間,有部分病人可以做到治愈。在中晚期或不適于手術治療的患者中,以姑息放化療、靶向治療及支持治療為主。
Tips
定時體檢對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具有決定意義,簡便易行的檢測方法有查血清腫瘤標志物,通常在三級醫院體檢中普遍涵蓋,對腫瘤早期發現具有提示意義。其他的常規檢查包括超聲、消化內鏡、CT等,可根據不同人群的高發程度選擇適宜的檢查,做到“未病先防”。
潘戰和
腫瘤專科醫生,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從事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十余年,具有扎實的腫瘤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腫瘤診療實踐經驗。
你的生活方式越健康,你得癌的概率就越低
癌癥真能預防嗎?多數癌癥的發生跟外在的環境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很顯然,外在的環境是有可能改變的,這就為預防癌癥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癌癥可以預防”最基本的前提依據。當然,說癌癥可以預防,不是說采取了某些措施就一定能讓你不得癌,為了避免某些人鉆牛角尖,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大多數癌癥是可以預防的”。另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將防癌措施付諸實踐,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預防癌癥呢?除了環境污染治理要從全社會層面進行解決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患癌概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培養防癌意識
其實癌癥預防最大的阻礙不是癌癥預防本身,而是觀念!觀念決定行動,如果防癌意識淡薄,你當然不會付諸實際行動,比如該吸煙還吸煙、該酗酒還酗酒、該熬夜還熬夜,得癌的概率自然會增加。
2老生常談的問題,戒煙限酒
吸煙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早一天戒煙早一天受益,任何時候戒煙都不遲。對于不吸煙的人,要勸阻周圍吸煙的人,拒絕二手煙的傷害,二手煙的危害甚至超過直接吸煙的人,特別是兒童受害尤其嚴重。關于飲酒,建議不喝酒或少量適度喝酒,至少不嗜酒、不醉酒。少量飲酒一般是指可以少量飲用紅葡萄酒等,烈性酒則要盡量避免飲用。
3均衡飲食、搭配合理,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不要迷信所謂“防癌食品”,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價值,關鍵是要掌握恰當的量,要均衡,不要偏食。五谷雜糧、新鮮蔬菜水果、適量的肉類等都要食用,并特別強調食材的新鮮。此外,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不要吃得過咸、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不暴飲暴食、避免過熱過燙飲食、飲食盡量規律、勿吃或少吃油炸、燒烤食品等等。
4堅持運動,避免久坐
癌癥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懶出來的病。一動不動,百病侵。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癥研究所(WCRF/AICR)在2007年的專家報告《飲食、營養、運動和癌癥預防:全球視角》中給出的建議包括:在不至體重過輕的情況下盡可能減重;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不過,為了從運動中最大限度地獲益,建議每天進行60分鐘以上的適度運動或30分鐘以上的劇烈運動。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1/3的得癌風險,因此倡議大家每星期至少鍛煉150分鐘。
5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保持適當的體重對防癌很重要,在不至體重過輕的情況下要盡可能減重。怎樣才算超重?體重指數(BMI,即以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即 kg/m2)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BMI指數為18.5~24.9屬正常健康體重,低于18.5為低體重,25~29.9為超重,大于或等于30為嚴重超重或肥胖。
6保證睡眠時間,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避免過勞
現代人尤其是城市人群,晚睡熬夜司空見慣,短期內看不出傷害,時間一久,問題就出來了。熬夜違背生活作息基本規律,損害機體免疫力,是患癌的高危人群。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當然視具體情況可略有調整,不熬夜或少熬夜。
7防癌還要注重“養心”
癌癥當然是“身病”,但其實也是“心病”。癌癥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不良的負面情緒、長期處于焦慮之中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心寬,遠離焦慮,學會減壓,學會放松。
8其他
具體的防癌措施其實難以在一篇文章中述全,比如還有,避免多個性伴侶,盡量減少婚前和婚外性行為等不安全性行為,必要時盡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頭狀瘤病毒的傳播;避免長期日光照射過度等等。
另外,特別重要的是要定期體檢以及參加防癌篩查,特別是某些高危人群,具體的操作請咨詢相關的腫瘤專科或乳腺專科或婦科醫生等。
Tips
所謂的防癌措施永遠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是說做到了以上說的這幾點,你肯定不會得癌,而沒有做到的肯定就會得癌。癌癥的發病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終會不會得癌,也是多因素綜合決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生活方式越健康,你得癌的概率(也就是可能性)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