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即個性中具有“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極致表現”的傾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完美主義”從一個褒義詞漸漸變成中性詞,繼而又有發展成為貶義之勢。完美主義者是一種對個人要求很高、很挑剔的人格特質,漸漸與“吹毛求疵”畫上等號,他們除了給自己設下“高標準、嚴要求”外,還經常處處為難別人,并總能挑出別人的毛病。這樣的人不僅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有時也讓身邊的人感到疲憊。
完美主義,事業與社交的大敵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對任何事情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完美主義者卻具有一股與生俱有的沖動,他們將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面,比如事業和社交,努力去改善它們,盡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但是,又常常半途而廢。“追求完美”是完美主義者心中不滅的目標。這個意念縈繞在他們的心頭,促使他們一生中都朝此奮斗不息。但是,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往往會發展成為吹毛求疵。
事業中,他們也許開始工作時有一股永不罷休的勁頭,但后來都會衰減,原因就在于在工作過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們根本顧及不了那么多,最后在糾結中放棄。這種感覺日積月累,使他們整天生活在挫折、失敗、碌碌無為和憤怒的心情之中而無法自拔,會越來越陷入“自己永遠不夠優秀”的怪圈里。
而在社交場合中,完美主義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壓制型,一類是宣泄型。壓制型的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很和氣地對待他人,不管心里是多么的憤怒、痛苦或沮喪,他們都笑臉迎人,而他們的社交魅力也因此而輻射出來,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內心的傷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而宣泄型則完全不把傷痛留在心底,他們把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失望刻在臉上,一副郁郁寡歡的樣子,而且易激動,易焦躁,動不動就指責別人。他們并不是沒有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無論在什么場合都是蹩眉悲傷的樣子,與那種胸中燃燒著怒火而臉上仍綻開微笑的人相比,他們顯得不夠成熟老練,并且他們這種樣子并不會換來別人的同情,反而增加旁人心中的厭惡感。
學會放下,和“完美主義”說不
生活已經不易,別讓自己活得更加艱辛。大部分完美主義者都好勝心切。對他們而言完美意味著在所有生活細節和工作上成為最好的。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在《保持完美》一書中曾寫道:“保持完美是一種投機取巧、不費吹灰之力的行為。而克服完美主義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人自身。”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心中被曲解的“完美主義”,讓自己活得更輕松呢?

不畏失敗,甘于示弱
失敗,或許是完美主義者最不能接受的結果。但回想自己的孩童時代,當你蹣跚學步的時候,不斷地跌倒、哭泣、爬起,直到成功為止。曾經的勇氣去了哪里?誠然,沒有人喜歡失敗,而完美主義者更會把其當成是一個“污點”,但這個看似不完美的“污點”真的是一個瑕疵嗎?事實恰恰相反,因為有了這個所謂的瑕疵,才能讓你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才能讓你更加進步。世上并沒有十全十美,但失敗會讓你更加不斷進步,更加接近完美。
示弱,這對于大多數完美主義者來說或許不可思議,他們的目標就是努力成為最好的,怎么可能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或者承認自己“不行”呢?不過,正是因為這種心理作祟,才讓完美主義者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得過于強勢,而這種強勢似乎還不能帶來好的結果。適時的示弱,不代表成為弱者,而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是達到了另一種“完美”。
堅持做自己
學會做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完美主義者除了在事業上過分苛求外,在生活中也企圖事事盡善盡美,更多的活在別人的“口中”和“眼中”,他們總是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要盡量活成別人眼中完美的樣子,為了迎合別人而苛求自己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極致。他們從別人的評價中肯定自己的價值,這樣不僅違背了內心和本性,也讓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其實,堅持做自己,也是一種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