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南有黃姚,北有平遙,東有周莊,西有鳳凰”,黃姚是一個有9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素有“夢境家園”之稱。黃姚鎮在明清時期因地處三江水路要沖而繁華一時,全鎮按九宮八卦方位而建,與古鎮周圍的奇山秀水融為一體,姚江穿鎮而過,鎮里眾多明清建筑頗具特色。村鎮目前仍處于半封閉狀態,至今古鎮還完整保存著8條石板街,全長10 000 m。明清古建筑有300多幢,景觀建筑有亭臺樓閣10多處,寺觀廟祠20多座,特色橋梁11座,楹聯匾額上百副。著名的有文明閣、寶珠觀、興宇廟、獅子廟、古戲臺、吳家祠、郭家祠、佐龍寺、見龍寺、見龍寺、帶龍橋、護龍橋、天然亭等。

漫步黃姚,享受沉淀千年的寧靜
初到黃姚,感覺和麗江古鎮一樣,已經被現代的氣息所污染,古老的區域被一棟棟現代新修的小樓所包圍,起初的確有些失望,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但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往古鎮的腹地走一走,一定能發現美好的存在,那里才是黃姚真正的精髓所在。在那里,你會發現這座處于半封閉狀態的村落真的很“老”,老得讓你驚喜,就像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禮物一樣興奮。
古鎮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些參天的古榕樹,這些榕樹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所有榕樹都枝繁葉茂,有的與其他樹木相互纏繞,形成巨大的大傘,人們可在樹下避暑、休息、聊天。在南國的雨水滋養下,高大的榕樹伸出無比粗壯的枝干,又恰如其分地停懸在空中最美的地方。那些濃密的樹枝與綠葉,在高空中鋪滿綠綠的一層,身處其中,又仿佛進入了龍貓的童話森林。人也好,水也好,亭也好,橋也好,都像是微縮模型一樣被放置其間,與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的心一下子安靜下來。
順著古鎮的石板路一直走,就來到了帶龍橋。帶龍橋是黃姚古鎮15座古橋梁中最大的階梯石拱橋。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該橋長22 m,寬3 m,有兩拱,一大一小,大拱離水面3.2 m,直徑約5.6 m;小拱是旱拱,離地面2.55 m,直徑約3 m。平時,江水從大拱流過,洪水期間,小拱則起分洪作用。橋面全部用當地的厚石板鋪成,石板之間用特制的鐵卯連鎖,把橋面牢固平整地連成整體,將重力均衡落到橋拱,防止石板日久向兩邊分離。該橋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
走在橋上向四周望去,周邊景色讓人心中一驚,這不就是夢中的水鄉模樣嗎?忍不住在水畔坐下,休憩片刻,留下伊人水畔的遐想。在浮躁緊張的城市生活里,是無法享受這般寧靜的。橋邊幾個寫生的學生稀稀散散地分散在溪水岸邊,靜靜地欣賞他們專注的模樣,時光似乎也回到了從前,憶起了自己那些學生時代的往事。
鎮里有一口仙人古井,每年農歷的7月7日為“取水節”,那天的中午12點前,鎮上的百姓都來這里上香取水,一派忙碌的生活氣息,卻又不似城市那般匆忙得讓人煩躁疲憊,我不禁羨慕起來這種閑適的生活狀態來。仙人古井總共分為5口,最大的為洗菜水池,靠近河邊的3個一樣大小的從上游到下游分別為洗菜池、洗衣池、洗手池,最靠里的則為飲用水池。游覽當天,在洗菜池中,我們竟然看到一只水蛇!我是最怕蛇的,但是不少好友都說出行遇到蛇是福氣。
古鎮不大,我卻繞古鎮走了很多圈,企圖讀懂它。最初覺得這里像陽朔,一會兒覺得某個角度有些像麗江。最后才醒悟,其實它誰也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獨一無二的黃姚古鎮,呈現著與眾不同的美。行走在這古鎮里,暫時遠離煩囂,靜下心來側耳傾聽那沉淀千年的聲音,抑或把多日記憶中零散的畫面慢慢拼接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就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樣,并不能因為相似而否定其存在的價值,或許你會覺得所有的水鄉都有相似之處,但屬于每個古鎮的獨特,只有有心人才會遇見,它們也只留給有心人去發現與愛上。而發現它們,是需要愿意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的。

吃在黃姚香飄萬里的豆豉醬
中國太多的古鎮都會出現石板路、老磚瓦房,但是滿是豆豉的一定只有廣西的黃姚了。黃姚豆豉在清朝被列為宮廷貢品,在民國時遠銷東南亞。豆豉宴,是黃姚的一大特色菜系,游客到此如不品嘗,實為遺憾。
在黃姚古鎮,除了早間和夜里的6點以后,巷弄里、老城外的街區里都會看到兜售豆豉、各類醬菜的鋪子。黃姚的豆豉醬有“昭平三寶”之一的美譽,是本地特有的黑豆、仙井的泉水和村民的手藝才有的美味。
我是食辣的,所以很喜愛迎面而來的各種泡菜味。醬菜的類型五花八門,大點的店鋪前浩浩蕩蕩的可以排成一長條,大大矮胖矮胖的罐子都被裝滿了泡菜,真是感慨這分量!要多久才能賣完啊!看來銷售量不錯哦,因為每家每戶都有出售。仔細的人會發現這些醬菜都少不了蒜香,當地婦女們一邊剝著蒜、一邊看著自家小孩玩耍,這就是最普通的生活,但卻洋溢著一種溫馨的幸福。
在黃姚的菜中,豆豉應該是所有菜肴中賦予靈魂的一個調料。在平日村民的燉雞、燉魚、蒸排骨等等,豆豉都是不可缺少的作料。短短的兩天時間,在我們早餐的米粉中、中餐的排骨中都有見到、嘗到它們。
如果在黃姚的旅程中沒有吃夠,那就打包帶些回家。古巷的兩邊不少的人家都有出售豆豉制作的辣椒醬,色彩鮮艷、味道濃郁。嗜辣的我帶回了兩瓶,一瓶送好友,一瓶自己慢慢吃。無論炒菜,還是直接食用,味道都十分誘人。

堪比雞豚的豆腐釀
除了豆豉醬,黃姚豆腐釀也是當地一大特產。大文豪蘇東坡曾贊賞道:“有此物在桌,又何必雞豚?”可見黃姚豆腐釀的名氣之大。在黃姚,豆腐釀幾乎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拿手菜,豆腐塊揉碎以后拌上切碎的五花肉,而后捏成包子大小的圓形,油煎到半熟后,加入豆豉在鍋中燜上一陣子即可。
貪吃的游客都知道廣西是辣椒釀、田螺釀、香菇釀等各種釀,并且無處不釀。以前一直好奇這釀究竟是什么,原來就是不同的原料,以肉或者蛋或者豆腐來做餡兒,采用填、包的方法制作而成。在陽朔的時候嘗過不少,這次對于豆腐釀更是記憶猶新。

Tips
“吃貨們”看過來!
早餐:米粉是當地早餐的一大特色,米粉的樣子很可愛,像粉皮一樣的卷成圓墩,而后切成了一條條的,再澆上湯汁,放上瘦肉絲、豆豉。一碗下肚,非常飽肚,人民幣5元。是貴還是便宜,得自己吃過后才能下定義。餐桌上一定會看到辣醬,腸胃不好的朋友不要貪嘴吃太多,因為實在辣得給力。另有去過的朋友強烈推薦“權二家”的米粉,說口感非常好,很勁道,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嘗一嘗。
午飯:鎮子里幾乎每家店鋪都是在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基礎上開設的,稍顯破舊的房子里保留下了這里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不少都是上下兩層,除經營餐飲之外,還將空余的房間便布置為客房。我們吃得最豐盛的一個午餐便是在這樣的一個店中,名為“聚雅軒”。同行12個人,一共消費400多元。有一點要注意,因為食材都是按照每批客人的需要臨時準備的,所以上菜的速度會慢一些。
晚餐:推薦郵局旁的那排大排檔,烤魚、烤生蠔都不錯。當時令我十分欣喜的是大排檔正巧在古氏宗祠前,月色下、古韻前,一圈人圍坐著分享這一路的感受,撇開都市里的紛擾,以酒會友,別有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