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國,你永遠不能在討論天氣時提出異議。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同意規則。至于英國人為什么見面就談天氣,比爾-布萊森(世界頭號游記作家,曾經旅居英國多年)百思不得其解。因為英國的天氣一年四季都是那么濕潤,其他地方常見的龍卷風、季風、冰雹等災害,在英國從未出現過。原來,這也是一種潛規則。是英國人用來幫助自己克服天生的保守和羞怯,打破沉默尷尬的填充物。
中國人習慣于不加區別地把歐美、尤其是英國與美國視為一體,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的差異之大,不亞于中日之間。粗魯的美國人喜歡自我介紹“嗨,我是比爾,從愛荷華來。”邊微笑,邊伸出熱情的手。此時,英國人只會后退,逃避接觸。因為這違反了英國人的匿名規則。除非你與英國人已建立了某種關系,譬如你已娶了他的女兒,否則,他們根本不想知道你的名字。這常讓熱情直率的美國人非常受傷。
同樣都很幽默,但英式幽默常令美國人感到生氣和沮喪。一個去英國短期旅游的美國人抱怨道:“英國人的問題,在于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正在開玩笑,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此時是嚴肅的還是開玩笑的。”的確,在其他文化中,幽默是需要特定時機與場合,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談吐。有時甚至是一種職業,有些人借此謀生。但在英式對話中,幽默卻無處不在。調侃、嘲弄、譏諷,故作輕描淡寫,或自貶自嘲,有時干脆來點裝瘋賣傻。對于英國人而言,幽默是一種自然法則。他們尊崇它,就像遵守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我沒去過英國,但對英國的了解,可能要勝過許多在英國留過學或工作過的人。原因就是讀了《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這本書。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許多人,大家讀了都覺得非常有趣。人類學比許多學科都要來得輕松好玩,而這本書更是別開生面,避開對非洲原野和菲律賓叢林中的原始部落的田野考察,轉而在現代社會里進行參與式觀察。作者凱特·福克斯是位出身于人類學世家的女性人類學家。幼年離開英國,移居過美國、愛爾蘭和法國。她對英國文化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既有英國人自己的看法,又有外國人的眼光。她的這本書,既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專著,同時又是寫給聰明的外行看的,非常通俗易懂,常令人忍俊不禁。
如果你要去英國求學工作,或者去短期旅行,不妨先讀讀這本書。遇到英國人聽不懂你說的話,要求你再說一遍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從他的語言和口音中聽出他是哪個階層的人,這不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嗎?聽到說“Pardon?”肯定是中下層人士,中產階級上層和下層階級則會說“Sorry?”或者“Sorry-what?”,但下層階級會吞掉“t”音。當你需要上洗手間的時候,千萬不要用“totilet”這個詞,否則會被視作下層階級。最好是說“loo”或“bathroom”。英國社會等級鮮明,其語言也充分反映了這個特性。如果掌握了這個特點,了解到其細微的差異,無論聽到什么,看到什么,你都能心領神會。這樣,你的旅行就會變得異常豐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