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前一個星期,“2014南非中國博覽會”上非洲翹楚南非不僅帶來了礦產、制造業等傳統貿易機會,更將非洲茶葉、橄欖油、葡萄酒等優秀農產品帶到中國,這些農產品當仁不讓地成為參與各方熱議的焦點。與身邊幾位商界人士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對于這些農產品的認同出奇一致,即無污染環境下的綠色健康食品,的確,單從環境來,經濟發展相對較緩的南非由于工業污染較少,種植條件相對優越,農產品的加工業方法天然原始,普遍被認為具有“綠色”“健康”的潛質。實際上,在健康消費領域,不管是人們對于非洲農產品的潛意識認同還是日常生活中對“綠色”“有機”產品的追隨,產地屬性、品牌屬性、綠色屬性已經悄然成為心理標準。
綠色是自然界中常見顏色,植物的綠色來自葉綠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綠色代表希望,代表健康,因此用綠色來代表食品產業再恰當不過。根據農業部相關規定,綠色食品是指無污染條件下種植、養殖,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生產技術、衛生標準下加工生產,經權威機構認定并使用專門標識的安全、優質、營養食品的統稱。換言之,綠色食品就是營養安全無污染食品,這就足以解釋,為什么在健康消費領域產地屬性、品牌屬性、綠色屬性成為基本心理標準或者品質優劣的基本判斷。本質上,優良的生態條件,優秀的加工工藝與優質產品本身存在必然聯系,當這些條件與產地、品牌、綠色形成對應關系時,人們的心理預期自然得到了滿足,消費安全感油然而生。因此,無論是最近火熱的“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還是“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在我看來根本上都是推動綠色消費的一種嘗試,健康領域的綠色消費應該落腳于綠色食品,落腳于安全營養。
但是,健康領域的綠色消費不能僅局限于綠色食品消費本身,更應該成為一種全新的消費觀念。除了衡量消費本身對健康是否有益外,想方設法最大限度發揮綠色食物,尤其是基本食材的營養價值,避免浪費,使營養攝取更加均衡,同樣是綠色消費的重要指標。在大眾消費領域,綠色消費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行為,通俗來講,就是運用綠色、安全、生態的理念來指導消費行為,盡最大可能遵循自然規律,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從這個意義上看,自然、適度、合理的膳食行為,節儉、環保、健康的消費理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