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啟蒙教育是兒童的起始教育,它是關乎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教育,本文從啟蒙教育的歷史淵源和啟蒙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啟蒙 教育 兒童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08—02
啟蒙教育在學生一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啟蒙教育是一種關注學生早期學習知識能力、關注學生早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啟蒙教育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淵源,同時也具有繼往開來的教育意義。本文就試圖從啟蒙的歷史淵源和啟蒙教育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兩個方面對啟蒙教育的重要意義作一探討。
一、啟蒙教育溯源及其發展
啟蒙教育是一個常新的話題,從原始社會至今,人類文明經歷了數百萬年的發展變化,終于形成今天已有和逐步發展變化的文化脈絡。然而,每一次歷史上的飛躍無一不是經過啟蒙教育的先導作用。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形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成為人類使用農具的始端;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成為了中華音樂史的最早記錄。因此,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神農遍嘗百草而發現藥材,使人類從此能夠有病求醫。燧人氏因擔心“民食果蓏蜯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所以“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論衡·談天》云:“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更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以上記載充分說明了萬事萬物都有個起始和發端,而且俗語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同樣作為剛剛接受教育的兒童更應該重視起始教育也即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在西方,啟蒙教育是一個意義未定的詞語,但是有人依然為其作了比較科學的界定: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論的人特別是兒童,不具備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時,只能簡單使他們記住結果而應用科學知識,這種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叫啟蒙。17~19世紀初在歐洲各地先后興起的啟蒙運動更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啟蒙思潮。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認為,社會之所以不進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勢力對人民精神的統治與束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樹立理性和科學的權威。他們認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力。他們主張傳播科學知識以啟迪人們的頭腦,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他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們看來,封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后。因此,他們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上諸種觀點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康德曾在《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一文中對啟蒙運動作過界定:“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1]
啟蒙教育,是生命的開始,是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在一個人什么都不懂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是一張白紙,啟蒙教育就是這張紙上的內容,畫成什么就是什么,再也無法抹去。啟蒙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當下的義務教育,必須充分意識到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二、啟蒙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至關重要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做起,從家庭啟蒙教育做起。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曾經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兒童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母,因此,父母對兒童一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責無旁貸。父母對兒童的啟蒙教育與做人、做事、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形成息息相關。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兒童一生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父母要教會孩子善待他人,誠實認真的做人習慣。兒童的思維是很難辨別是非善惡的,倘若自家的孩子因為好奇心的驅使而搶奪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或者做錯了事情不敢于承認,那么做父母的有責任運用誠懇、認真的態度教導孩子:搶奪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做人要誠實友善,知錯就改,不可以胡作非為。童年時代的記憶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這將會使孩子永遠銘記于心。
第二,做事有條不紊也是父母培養孩子養成的一個重要行為習慣。父母親在生活中養成的樸素、節儉、愛運動、飲食科學等良好習慣,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喜歡整潔,做事有規律、有條理的父母,他們的做事習慣自然會影響到孩子。因為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井井有條地整理家務的作風會成為他們模仿著玩“堆積木”等游戲活動的習慣,而且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學校教育階段,使其在學校教育階段形成一種遇事不驚不亂,做事有條不紊的良好習慣。
第三,父母教育孩子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連任四屆的總統,他的成功就得益于他從小就嚴格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良好習慣。小時候,羅斯福的母親就為兒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早晨7點起床,8點吃早餐,然后跟家人學習2到3個小時后休息,下午1點吃午飯,午飯后再學習到4點。他的這種嚴守時間的良好習慣也成為他在后來的工作之中始終保持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父母要建立與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只是簡單的血緣關系,還是必須遵守一定倫理規范的社會關系。因此,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建立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至關重要。信任孩子,寬容孩子,尊重孩子的隱私,對孩子的青春期要有理解和關懷之心,批評孩子要對癥下藥,表揚孩子要掌握分寸,陪孩子做喜歡做的事等行為都是確保親子關系和諧融洽的表現形式,它們也將會使孩子在一種慣性化、常態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9世紀的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曾經說過:“生養無數個平庸無能的人,不如培養一個天才。這才是人類的真正貢獻。”[2]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為人才,而不是庸才。因此啟蒙教育在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德)康德.歷史理性的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7)
[2] (德)小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季浩然譯,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