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度量衡為測驗一切物品之標準,人們對它的認識歷史悠久。近年來,量詞的研究早已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對于度量衡詞匯所反映出的各個文化層次的研究還不多見,本文以衡量詞為主要考究目標,試圖對其進行剖析,進而挖掘其背后蘊藏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背景,以期揭示其關于物質、精神等各個層次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衡量詞 權 衡 文化
【中圖分類號】 H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18—03
度量衡之于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幾乎無時無地無事無人不與之發生關系。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計量實踐經驗,由此也產生了許多度量衡詞匯,隨著文化語言學的興起,度量衡詞匯的文化義理應受到特別的關注,我們試圖以度量衡詞匯為題材,對其考察和研究,對其語匯系統和結構進行剖析,進而挖掘其背后蘊藏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背景,進而總結一些規律,發掘一些有價值的成果或論見,以期揭示度量衡詞匯系統記錄的關于物質、制度、心理等各個文化層次的內涵。這對于推動文化語言學的發展,豐富其研究內容,都有積極意義。
度量衡為測驗一切物品之標準。欲知物之長短,不得不資于度;欲知物之多少,不得不資于量;欲知物之輕重,不得不資于權衡。度量權衡,所以繳佰而齊物,國家設以制定,則民不欺。于是“為之度,以一天下之長短,為之量,以齊天下之多寡,為之權衡,以信天下之輕重”。蓋社會之交際頻繁,而人民之情偽亦起,不有以定其標準而嚴厲執行之,則強者役弱,智者放愚,勢所必至。放“度量權衡,必資之官,資之官而后天下同”。
溯自伏羲畫八卦而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黃帝“治五氣設五量”,復命伶倫取竹子昆侖之懈谷,以作黃鐘之律,而度生焉。量權衡之數,皆起于度。故度量權衡之數,皆出于律。此中國度量衡制度之起源也。
考究度量衡之制,以權衡為最難,衡,即重量,以權本身之重,歷年久遠,不免差減故也。西周青銅器銘文上的勻、寽、爰是重量單位,但勻、寽、爰之間的換算關系,以及它們的單位量值已無法確切。秦漢文獻雖每對寽、爰作些注釋,但說法不一,無可依從。戰國秦、宋、晉、齊、韓、趙、魏、燕、楚、越等國普遍使用斤和鎰,但斤、鎰多用于饋贈等計重,前面是一些大數、整數,如百鎰、百斤、千鎰、千斤、五千斤、萬鎰等,而極少用在確切的記數后面。文獻中斤、鎰似乎是并用的,它們互不相屬。戰國銅器和貨幣中常見的寽、斤、甾也是重量單位,從進位關系看這些單位與斤、鎰之間也沒有聯系。
最早較系統地記載衡制的文獻僅見《漢書·律歷志》。由于西漢末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規范化,條理化,后收入《漢書·律歷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所以這里我們以《漢書·律歷志》里記載的銖、兩、斤、鈞、石為基礎來探討上古衡量單位的文化義,即所體現的物質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義。
一、上古衡量詞與物質文化
《漢書·律歷志》首先將權衡之稱謂作了進一步說明,即衡者,平也,權者,重也。衡必須任用權與物之均衡來平輕重,即權與物相等量而得到衡之平。可見秤重之標準器的形制應該是等臂式的天平。并且從文字上可以推證,當時衡桿上已有“準”這一裝置,即《漢書·律歷志》所云“其道如底(平也),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和“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均權矣”。此處所云之“準”應該就是天平秤桿中央所附設的準星。戰國楚銅衡桿正面中部刻有尖端向下的夾角,并為中心刻線所平分,應該就是“準”的最初形式。
上古之權主要有銅權與鐵權。小者如兩,大至鈞石。新莽時期權的形制有其特點,即所謂“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孟康注:“謂為(錘)之形如環也。”如淳曰:“體為肉,孔為好。” 師古曰:“錘者,稱之權也。”權衡的主要單位是五個,即銖、兩、斤、鈞、石。
【銖】《說文解字》云:“權十絫黍之重也。從金朱聲。”《小爾雅》《淮南子》《說苑》均言二十四銖為兩。
【兩】《說文解字》云:“兩,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兩平分也。” 《漢書·律歷志》云:“十六兩為一斤。”《淮南子·天文訓》、《說苑》皆同。
【斤】《說文解字》云“斤,斫木斧也”。斤是“釿”的簡化,計重需要公認的重量單位,人們在長期生產與交換過程中,照著砍木頭斧子“釿”的樣子,制成了金屬貨幣,即釿幣。金屬貨幣是按本身重量作為等價物的尺度的,于是人們常用釿幣重量與其他物品進行比較,逐漸釿就變成了固定的一個重量單位量,所以斧漸漸過度為一個重量單位——斤,所以“斤”是從實用器轉化來的。
【鈞】《說文解字》云:“三十斤也,從金,勻聲。” 《考工記》說釜重鈞,證明當時還有鈞這一重量單位。鈞本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鹽鐵論·遵道》:“轉若陶鈞。” 借為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許云“三十斤也”,當為假借。又與“均”通。《荀子·議兵》:“明道而鈞分之。”從西周銅器的銘刻來看,“勻”主要用來計“金”。西周青銅器刻銘中有“金一勻”,“金十勻”。至于“均”與“勻”在單位名稱和單位量值上是否有承襲關系,已無從考證了。
【石】《說文解字》云:“百二十斤也。”注曰:“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四鈞為石。”上古重量的測定必須借助一定器具,即衡器。最初的衡器,是在一根直棍子上,一端吊上被衡量的物品,另一端掛上一塊石頭,欲提起棍子及其上所吊掛的物品石塊,便在棍子上系上提紐,為使所吊掛物品石塊在吊起的棍子上平穩住,便用手在棍子上比較,找出使二者平衡的點,再把提紐移至此點上。量不同重量的物品便利用調換石塊大小和移動棍子上的掛吊石塊和物品間距離辦法進行,這樣便構成了古代最初的“秤”。因關鍵在平衡,所以最初的秤叫衡,用來平衡的大小石塊稱權,權即砣,也叫石,故此也就有了石這個重量單位及名稱。再后來人們用積黍粒法確定準確重量,得出斤兩等重量單位的精確數量,把石也測出重量,正好一百二十斤。
《漢書·律歷志》述衡曰:“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黃鐘是十二律之一。聲調最宏大響亮。在宮、商、角、征、羽五音之中,宮屬于中央黃鐘,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在中國文化上特別強調起始音黃鐘宮。認為它代表著皇宮和中央的地位與影響。凡音樂演奏,必先定調,要定調,必先確立起始音黃鐘宮的高低。為此,古人創制了兩種音高標準器;一者稱為“律管”,即管式音高標準器;一者稱為“弦準”,即弦式音高標準器。由于后者易受大氣潮濕影響,從而改變張力,改變音高,人們往往以黃鐘宮音律管先調定弦線黃鐘宮音高。為了確定黃鐘宮音管的不變性,古代人規定了律管的管長、口徑和內周長,在口徑不變的條件下,能吹出黃鐘律的律管,其管長是一致的,管內的容積也是一定的。
由于確定律管發音的高低,不僅要確定管長,而且還要精確地測量管的橫截面和容積。這就決定了律管和度量衡的密切關系。黃鐘管長九寸,以九十粒黍橫向排列的長度相印證,即一粒黍為一分,一百粒合漢之一尺。律管容積為八百一十立方分,與積黍之數相對應則容一千二百黍,合漢時一龠,一千二百黍之重又合十二銖。所以又由此看出上古權衡又與谷物有關系,“黍”即糜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稱黃米。據校驗,取中等大小的黍一百粒,橫向排列約長23厘米,一千二百粒約重7.4克,與漢代十二銖之重基本符合。
二、上古衡量詞與精神文化
古代社會為度量衡賦予了相當神圣的象征意義,認為衣食是人的天祿,尺代表衣祿,升斗代表食祿。所謂斗主盈虧,尺主長短,秤主升降。并且把使用度量衡的態度直接和人的福祿升降壽夭聯系起來。這種思想的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社會秩序起到了規范作用。
衡權與黃鐘有密切聯系,從黃鐘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反映出古人的精神心理世界。黃鐘: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鐘者,種也。天之中數五,五為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地之中數六,六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于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于子,在十一月。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機,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論語》云:“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車則見其倚于衡也。”又曰:“齊之以禮。”此衡在前居南方之義也。
那么,在上古的語言世界里,人們又賦予有關權衡怎樣的象征意義呢?
衡,指的是計算重量的戥,秤。秤上排列的秤星,象征著天上的群星。斤兩的出入,高低要公平,不可以瞞心昧己,暗中有滿天星神監察。十六兩上應十六顆天星,前十星為十殿閻羅王,關系人的生死,后六個星為“福、祿、壽、財、喜、吉”關系人的陽世命運。如果人在斤兩上虧瞞,虧一兩則吉星有虧,自家的吉慶之事減少。虧二兩則喜星有虧,自家喜慶之事減少,以此類推。一時的取巧得利,其實損人害己。兩下面設錢,虧了一錢,損了他人,則在自己的財運方面就減去一錢。秤桿被稱之為“四衡”,是衡量人的生死祿命的。秤砣稱之為“四權”是掌握人的高低升降的。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規者,所以規圜器械,令得其類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規矩相須,陰陽位序,圜方乃成。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繩者,上下端直,經緯四通也。準繩連體,衡權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輔弼執玉,以冀天子。”可見,權衡已經與社會規矩、制度合而為一了。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透過語言,我們可以探索古老社會的物質精神等各方面文化,隨著探討的加深,人們定會透過語言對古老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M].上海書店,1984.
[2] 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M].科學出版社,2001.
[3]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M].科學出版社,1992.
[4]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中國文化史叢書[M].上海書店,1984.
[5] 國家計量總局,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M].文物出版社,1984.
[6] 河南審計局.中國古代度量衡論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