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歌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如果只是枯燥的講解和乏味的分析,則會使學生與詩歌的距離越來越遠,而在詩歌教學模式中大膽嘗試創新,使用美讀法、音樂法、專題法、想象法,使詩歌教學生動化,才能讓詩歌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
美讀法 音樂法 專題法 想象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71—03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是自有文明以來生命力最長久的一種文學樣式,其風采與魅力難以一言盡敘!她從來就代表著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我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的文學之宗是詩。詩是浩瀚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到現代新詩,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無論是古代的詩人們還是現代的詩人們,無一不是懷著豐富的感情,對生活體察入微,他們或醉或醒,或執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可謂風情萬種,千古流芳。他們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作用??墒牵L期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一直對他們重視不夠,詩歌教學未能發揮其應有的魅力,顯得應試性極強,而詩性不足。而今,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進語文教改,尋求一條語文教學的新路,語文的人文價值又被逐漸重視起來,鑒于此,我們也應該呼喚詩歌教學中詩性的回歸。
一、詩歌教學的現狀
當代學生中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寧可讀小說散文,也不讀詩歌??墒牵覀冎乐袊鞘澜绻J的“詩歌國度”,一向有寫詩讀詩評詩的傳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我想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是重要原因?,F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場,吸引了相當一部分青年讀者,而傳媒多樣化、信息化,特別是電視文化集視覺、聽覺為一體,給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響比較大。
我們現行的教育忽視了對文科人才的培養,在教學上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而忽視了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現行的詩歌教學主要還是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進行分析,把學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沒在冷冰冰的課文分析之中,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只見部分的拼湊,不見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體的有機聯系,一首韻味十足的唐詩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拼盤,一首情文并茂的現代新詩被分析成索然無味的教條,詩歌鑒賞這一最富個性色彩、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就這樣被程式化、標準化。
教師的學識修養。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的認識是陳舊的、過時的。時代在發展,詩歌理論也在發展,而早先很多文學史又只重思想內容評價,輕藝術技巧分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語文教師平時對詩歌的閱讀寫作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詩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備課的尺度,學生學習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由于以上這些原因,中學詩歌教學不容樂觀,中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既不喜歡也不重視,而且也缺乏相應的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改變現狀的途徑探索
那么,詩歌對于中學生真的可有可無嗎?答案是否定的。朱光潛說得好:“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正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1]語文應該是最具人文關懷的一門學科,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不能使其因為排拒詩性和詩意而變得干枯、丑陋,讓人目不忍睹?,F行高職語文統編教材中第四冊詩歌賞析一、二單元中所選的詩歌三十多首,上起《詩經》,下迄當代新詩,體式各別,風格各異,大致可以反映我國詩歌發展的輪廓。筆者認為高職詩歌教學應該利用現有的條件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做必要的調整和改進。
1.美讀法——以讀帶講。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富有節奏感、音樂美。詩歌高度集中,概括的內容,決定了它的語言必須精練,要以精練的語言,表現鮮明的形象和深遠的意境,又使詩歌語言具有跳躍的特點,這種跳躍式的看似詩句之間并無直接聯系的語言,恰恰表現詩人放縱奔騰的熾熱感情和馳騁無羈的大膽想象。詩歌一般分行排列,具有一定規律的停頓和間歇,不僅供人閱讀,而且可供人們朗誦和歌唱,這就使詩歌的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講究格律的舊體詩如此,新體詩也大都具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同時,節奏感和音樂美也使詩歌語言更具有感情色彩。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這個東西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學詩歌尤其要重視讀,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八^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盵2]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古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放聲高歌又有何不可呢?
以《將進酒》為例,全詩四個層次,情緒強烈轉折,從悲傷到歡樂,從激憤到狂放,美讀時要把握每一層次的情感變化。因此,教師要盡量找到每首詩歌的錄音范讀,或者多找一些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優劣。美讀時,教師要適當指導點撥,學生要傾注自己的感情,這樣就很容易探求詩人內心情感變化的脈絡和作品的內涵。
朗讀的形式有多種,如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不過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讀,學生就會感到枯燥而厭倦。就教學方法而言,入情的美讀勝于蒼白的解說。在瑯瑯讀書聲中,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來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永、李清照的婉約。
2.音樂法——以情動人。音樂本身就有一種潛移默化、染情悅性的作用,詩歌、音樂、舞蹈自古就是一家,藝術是相通的,讓優美的詩歌隨著輕柔的音樂字字流淌開去,這種靈動的美對每一位學生都很有吸引力。
在教學實踐中,比如《蒹葭》這首古詩,對伊人的描寫可謂千古絕唱、精彩之至,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確切地體會詩歌朦朧含蓄的意境,筆者特意找到了根據這首詩改編、瓊瑤作詞的《在水一方》,其樂曲節奏變化恰好與詩句描寫相符,加上鄧麗君深情柔美的演唱,不僅讓學生加深體會了詩句描寫,也欣賞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戀歌,通過音樂的播放,同學們似乎更能融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對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性格特點,對詩人的描寫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與把握,真可謂一舉多得。
除了配樂朗讀配樂吟唱,也可以讓流行歌曲與古詩詞“聯姻”,這種方法便捷好用,饒有趣味。比如有的學生用《光輝歲月》配蘇軾的《水調歌頭》,有的學生用Twins的歌來配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唱起來都別有一番滋味。
3.專題法——以點帶面。學小說分析人物時,要抓人物的四種描寫方法,同樣,學詩歌有沒有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段可言?當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就詩歌形式而言,“境”與“象”是指詩人借助于表達感情的具體的景或物,即所謂“有意味的形式”。對于高職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系統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用來自學了,教師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務,更應該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開一些專題講座來集中講授這些知識,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簡單地講,意境就是融情于景,意象就是寄情于物。這兩個概念并不是詩歌所獨有。散文,尤其是寫景抒情的散文中,作者勾畫景物的同時就是一個抒情的過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而生活中朋友或情人之間的互贈,哪怕是只言片語,也是最好的情感的象征。破鏡重圓代表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南國紅豆更是堅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征,《紅樓夢》中黛玉焚稿斷送的也是一腔癡情……
詩歌更是如此,將看不見聽不到的人的內心情感化為可見可觸的直覺形象,是詩人們創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不過對高職語文教學而言,不必過于復雜化,倒是越簡明越好??蠢畎椎囊皇自姡骸坝耠A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比娡ㄟ^一連串類似電影蒙太奇鏡頭:從外景——白露、秋月,特寫——玉階生露、露侵羅襪,動作——下簾、望月等直覺形象,喚起了內在的濃烈的思婦哀怨的感情。這就是意境,它的外在形式是流動的景和活動的人。而意象則是由靜態的物構成。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意象派奉為經典的詩歌《天凈沙·秋思》:
枯藤 老樹 昏鴉,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讀完后,思考:全詩給你什么感覺?有的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情色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
有時,我們能看到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現?!傍B”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婚嫁有關,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雀東南飛”;“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簾外雨孱孱”;“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遠有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花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了解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
同時,詩人們用意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不再重復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楊柳枝送別的習俗,獨出心裁創設了一個嶄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筆下康橋河畔夕陽中的柳樹、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無比艷麗,叫人聯想到了金裝的儀態萬千的新娘。表明詩人對這里一草一樹的依戀,竟像蜜月中的愛侶那樣難舍難分??梢姡敖鹆边@一意象是富有創新性的,具有詩人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可以在講授新課前集中開一些這樣的專題講座,也可以在教學中穿插進行,或者從外面請專家來講,目的都是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在詩歌瑰麗的殿堂自由翱翔。
4.想象法——以形帶學。詩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詩歌的這一特點,可以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力的訓練。在詩里,往往出現兩方面的生活畫面,即兩個方面的形象,一是詩中描繪的人或事物所呈現的畫面(形象);二是詩的內容所表現的詩人的形象。如賀鑄在他的《青玉案》一詞中寫道:“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痹娙饲擅畹亟栌昧搜矍暗臒煵荨L絮、細雨來比喻一腔閑愁,特別是“梅子黃時雨”,要知道江南梅雨時節的雨,那是怎樣日夜飄灑、朦朦朧朧、無休無止??!詩人的形象就融化在這巨大的背景之中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除了美麗的天上街市那神話般的畫面及牛郎織女自由往來的形象之外,還有一個青年人(當時的詩人)面對黑暗的舊中國,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幸福生活形象。當詩人用第一人稱寫自己的時候,這兩個畫面便合二為一。又如,在舒婷的《致橡樹》中,也有兩個很獨特的形象:橡樹和木棉,“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詩人通過兩棵樹既互相依存又相對獨立的關系,傳達出自己對愛情的見解,偉岸的橡樹和高大的木棉就是最好的意象。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如同運用電影鏡頭剪輯的蒙太奇手法,將幾種景物稍加組合,便成為一幅絕妙的風景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幾句,單從表面上看是描寫江水拍激崖岸的宏偉壯麗的景象,學生并不難想象。但是要聯系到詞的標題“赤壁懷古”,就可進一步想象出當年赤壁鏖戰、曹軍“灰飛煙滅”的場面:此火彼水,一紅一白,色彩對比何等鮮明,古今比照何其強烈,恰是應“懷古”二字,實扣傷今之意。再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幾句,祖國江山色彩壯麗,世間萬物爭奇斗艷,促人上進,催人奮發。學生于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偉人勃發之雄心、激蕩之情懷?正是這些極富感性的詩句把學生帶到了一種藝術創造的空間,在對它們進行咀嚼、品味的同時,也獲得了思維的靈動、想象空間的拓展和審美情趣的升華。可以說,運用詩歌對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力的訓練,應該是詩歌教學的主要任務。
詩歌教學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教師多用“細雨”、“微風”去熏陶學生,也許比那種灌輸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當課堂上真正響起學生們對詩的用心吟唱時,不禁感嘆這才是詩歌應有的魅力!這才是詩歌女神應有的風采!這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