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討論在當今科技創新迅速發展的形式下,教師的成長問題。方法:通過敘述當今時代的發展速度之迅疾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進而總結出如何培育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杰出人才之重任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結論:一位教師要真正做到不斷超越自我,并最終成長為一名具有教育家稟賦和思想境界的卓越型教師,為達此目標,至少還需要經受第二次、第三次成長過程的歷練,而第三次成長的關鍵卻不在于外部力量,而是完全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教育情懷。
【關鍵詞】
教師教育 教師成長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91—03
人類的創新發展潛能是難以估量的,人類不斷超越自我的步伐是沒有止境的。同樣,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速度之迅疾也是遠遠超乎于身在其中的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的。同樣,當我們的國人還普遍沉醉于這些年來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和不懈努力而終于使我國占據了世界制造業的制高點,并贏得了“世界工廠”的贊美的自滿狀態之際,一個更加嶄新的以數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應用,以及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科技時代,或者說是以數字化制造為標志的一場新的科技工業革命卻又已經悄然興起了。
國務院參事湯敏在接受《中國教育報》的訪談時曾言:近年來,信息網絡的發展已經深入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而高技術合成材料如碳纖維、石墨烯、納米等各種新型材料層出不窮。將這些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數字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數字化制造的高科技工藝(如“3D打印技術”等)也正在崛起。有關專家預測,這種新的數字制造生產模式將會逐步取代傳統的車、鉗、銑、铇的生產方式,在制造工業領域必將會引發新的革命。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會快速減少,勞動力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而且“這種新工藝可以滿足個性化、定制化的各種要求”,等等。顯然,這場工業革命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沖擊是非常大的:過去,為了追求勞動力的低成本,很多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搬到發展中國家。我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就是因為有廉價熟練的勞動力。但是相比之下,在以數字化制造為標志的新的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下,廉價、熟練的勞動力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斑^去外包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有可能重新內包回發達國家。”也正因如此,以數字化制造為代表的嶄新的工業革命已成為當下世界各國科技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因為,如果抓住了這次歷史性機遇,就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占制高點,若失之交臂,則可能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愿景漸行漸遠。那么,我們究竟靠什么才能抓住這次機遇?靠什么才不會被這場新興的工業革命給甩出去呢?關鍵在于人才,在于我們能否擁有大批能夠不斷追蹤前沿科學和最新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如果說未來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則靠教育。而教育質量發展與提升的根本,則必然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我們能否擁有擔當得起培育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杰出人才之重任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我看來,這樣的教師其自身必須應當具有寬厚的人文情懷、生命至尊的信念、不息的生命激情、執著的創新意識、勤于思辨的大腦和獨立的精神操守。換言之,作為一名優秀教師的理想人格境界應當是:人文情懷,博雅底蘊;獨立思想,學養豐厚;求真創新,勇于超越;心懷敬畏,真誠服務;擔當正義,淡泊名利。
我知道,這樣來界定教師的人格境界似乎顯得太過于苛求,我也知道,在我們教師中,有為數不少的人乃至一些所謂的“專家”還在屢屢發表著諸如“教師這個職業只不過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與其他職業沒什么不同,不必‘圣化’”、“教師也是人嘛”等頗能博得“共鳴”的“高論”。我承認,教師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我們可曾想到,教師這個“人”與平常意義上的人有著一個重要的區別——教師是一個以“樹人”為己任的人!換言之,教師這個職業原本就是一個“樹人”、育人的職業。
那么,通過教師的“教育”,究竟要“樹”怎樣的人呢?李政濤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中曾講道:一個真正有靈魂的教育,應當是以“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相關的信仰”,并使學生“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熱愛學習和具有特長的準職業者”。既然如此,如果一位教師自身都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沒有主動擔當意識,更沒有一種對精神生命高度的自覺追求,而僅僅是干一些“夯實砸牢”知識點之類的“體力活”,那么,要指望我們企及上述教育之鵠,可能嗎?對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道:正是由于我們做教師的每天所面對的都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所以,無論我們自己承認與否,我們所從事的這個直面生命的職業,實質上就是在用我們教師自身的生命之火來不斷點燃那些更為稚嫩、更為年輕的生命之火!“教師”之所以千百年來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尊敬,可能其緣由也在于此。
因此,在我看來,作為教師,作為潤澤那些天真爛漫的花季生命獲得精神上的健康成長,引領他們的精神生命更多地趨向真、善、美的使者,我們確乎是該有一些超越一般世俗的高一點點的理想情懷,確乎是該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對生命高度、對完滿人生的思考與追求!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對學生生命“全人”成長負有高度責任感的教師,你就必然會自覺注意不斷努力提升自我,不斷超越“技術”層面,向“教心”的高度邁進。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其任務也不僅僅是促進學生創新智慧的生成,至為重要的在于,要切實成為引領學生的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以自由而健康成長的心靈導師、智慧導師、思想導師!這,才是一個為人師者對自己的教育人生和生命高度的應然追求。
在今天,就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而言,區域性(而非個別化、散點式)促進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實現專業發展,顯得尤為迫切。這是因為,當下我國的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教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亟待解決的問題更加多樣,實施改革舉措和創新探索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其中,基礎教育當前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是:“第一,促進公平;第二,提高質量。”其中,“提高教育質量,是基礎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因為“實際上,教育公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質量問題。沒有質量的提升、內涵的豐富,教育公平往往容易流為空談”。所以,我國基礎教育的決策者強調指出:“傳統的以硬件指標為主的均衡發展觀急需改變,單純的外延式教育改革急需改變?;A教育的未來發展,應樹立起新的改革觀,走‘內涵式綜合改革’之路,即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綜合改革為抓手,實現基礎教育高水平發展?!倍@一新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思路的重要支撐,就是大力實施縣(市、區)教育綜合改革戰略。這是因為,縣(市、區)改革是區域改革的基礎和關鍵,以縣(市、區)為單位的綜合改革一旦實現突破,必將會形成戰略性影響。
那么,縣(市、區)教育綜合改革發展的核心又該如何確定呢?對此,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明確指出:“當前,教學質量或課程教學改革,已經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課程教學改革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微觀問題,更是關乎教育改革成敗的宏觀問題?!币虼?,即便從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區域教育改革的重點應從學校硬件建設轉移到學校內涵發展上,樹立起新的區域教育發展觀。新發展觀的要義,就是把課程教學改革置于區域發展的核心地位……”那么,誰是一個區域范圍內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直接推進者?誰才是真正確保區域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高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答案只有一個:教師,是千千萬萬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教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如果沒有優質的師資,就不可能會有優質的教育。就一個區域的教育發展來看,如果沒有這個區域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整體發展,也就根本不要指望這個區域的教育教學質量會奇跡般地出現整體提升。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已實施多年的“名師、名班主任”建設工程(簡稱“雙名教師”建設工程)經驗,很值得總結、研究,并值得向大家推薦借鑒。
從2007年起,應槐蔭區教育局師資培訓中心的邀請,筆者開始持續關注并陸陸續續地參與了其推進“雙名教師”建設工程的有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看到了槐蔭區教育局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信念和理性;看到了槐蔭區的老師們對于自我成長的渴望和執著。隨著工程推進的不斷深入,筆者更欣喜地看到了槐蔭區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所帶來的該區教育發展面貌的巨大變化和教育質量的快速提升。由此,也使筆者看到了作為一個區域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燦爛未來和希望所在。
而說到底,這項旨在促進區域教師隊伍專業素質整體提高的“雙名教師”建設工程,直接受益的是參與這項工程的槐蔭區的老師們,最終受益的卻是槐蔭區的學校里的那些孩子們。
搭建各種平臺,努力引領教師進入研究狀態,由此來判斷槐蔭區這一工程的價值是有意義的。然而,對于那些有追求的并勇于不斷超越自我的教師來說,僅享有這樣的教育生態是遠遠不夠的。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將書法藝術的追求劃分為層層遞進的四個境界:疵境——穩境——醇境——化境。受其啟發,筆者認為:一位教師要真正做到不斷超越自我,并最終成長為一名具有教育家稟賦和思想境界的卓越型教師,僅有一次性成長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他至少還需要經受第二次、第三次成長過程的歷練。其中,所謂“第一次成長”即由“疵境”(職初型教師)到達“穩境”(成熟型教師);所謂“第二次成長”即由“穩境”(成熟型教師)到達“醇境”(專家型教師);至于“第三次成長”則是由“醇境”(專家型教師)到“化境”(卓越型教師、教育家)。大致看來,在卓越型教師的這三次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成長的關鍵在于教師主動學習、借鑒他人,進行經驗積累;第二次成長的關鍵在于教師自身能夠注意結合實踐勤于思考,以及外力推動和適宜成長的教育生態的保障;而第三次成長的關鍵卻不在于外部力量,而是完全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教育情懷。顯然,由此看來,喚起教師自身發展動力的“第三次成長”尤值得我們關注和深究。
因此,作為教育管理者,當我們在參考和汲取槐蔭區推行“雙名教師”建設工程的有益經驗時,更應當關注和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喚醒了槐蔭區教師自覺追求專業發展的進取激情?而作為普通教師,當我們感慨于槐蔭區教育主管部門為該區的教師們所精心搭建、提供的各種專業發展平臺和發展機會之余,可能更應當認真地捫心自問一下:我自己是否真正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熾熱的教育情懷?
如前所述,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創新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而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原本就是一項極富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道路是沒有止境的,而在一所學校、一個區域內,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的工作也是需要永久進行下去的。有人說,成功不會眷顧那些只會怨天尤人、無所事事和固步自封的人,真正走向成功的,是那些腳踏實地、從不自滿和有所準備的人。
如果你是有追求、有責任感的教師,你就必須要努力成為善于解放自我和不斷勇于超越自我的人;而就一個區域而言,作為教育管理者,如果想促使所在區域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獲得整體發展,專業精神得以高度彰顯,就應當像槐蔭區教育主管部門的同仁那樣,真正走到教師中間,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努力打造“雙名教師”骨干團隊,并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點燃更多老師主動求發展的激情,使老師們都能迅速走上自我發展的專業成長之路。
正如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師必須明確地認識到:1、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2、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別人;3、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誠心誠意地去教育學生。”
所以,只有當我們的每一位教師的專業素質都能真正有效地實現高度發展之時,我們的教育質量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美好愿景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那么,就讓我們為造就更多的走向明天的教師而共同努力吧!